誰在用知乎?
來源/燃次元
作者/馮曉亭
編輯/林文龍
用戶能覆蓋全年齡層的互聯網產品,極少,如果有,都是巨無霸,比如微信和抖音。
絕大部分互聯網產品,僅能服務部分年齡層的用戶,比如,微博的用戶中,90后和00后占比近80%。
社區類產品,相對垂直,用戶群體更加細分。比如,截至2020年末,B站超過86%的月活用戶年齡都在35歲以下。小紅書活躍用戶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8-34歲,占比83.31%;其中女性用戶占比90.41%。虎撲的男性用戶占比90.95%。
“社區的形成,主要來自于兩個需求,一個是找到同類,另一個是獲得滿足感。”業內人士介紹,好的社區,都來源于這兩個需求的高度統一,但同類少,異類多,所以,社區的用戶量天花板都比較低,比如,虎撲的MAU仍在五六百萬徘徊,而豆瓣也不過是千萬級別。社區產品想要進一步發展,破圈就是必然的選擇。
近幾年,破圈是個熱詞,快手是成功的典范,今年上市后,市值一度高達1.73萬億港元。B站、小紅書、知乎等社區類產品也很努力,效果各不相同。
燃財經了解到,雖然B站在破圈上的聲浪很大,但從真實效果來看,知乎則走在了前面。
在過去兩年間,知乎每月服務著超過5億的訪問用戶。據官方數據披露,知乎MAU中18-25歲用戶的占比從20%增長到了40%以上,絕對值增長更超過了4倍。與此同時,40歲以上的用戶也在快速增長。從年齡層的角度來說,知乎的用戶正顯現出跨代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破圈會損傷社區氛圍和用戶體驗,近兩年,“B站沒內味了”、“知乎變了”等各類爭議,也從未停歇。
知乎于2011年1月正式上線,用10年時間,從最初的小眾社區進化為大眾化原創內容平臺。3月26日,知乎在紐交所上市,目前市值62.3億美元。
關于用戶跨代可能造成的問題,知乎創始人周源很早就有論述,他說,社區是由人組成的,他們有自己所信任的圈子,然后以此為中心在運轉。“某種意義上,我們所謂的一個社區是指無數個小圈子組成,它圍繞各自擅長的東西和興趣進行溝通和交流。”
也就是說,只要找到同類和獲得滿足感的兩大需求沒有變化,用戶的增加,都可以用小圈子的增加來消化,并不會對整個社區的運轉造成沖擊。
周源回憶,“剛上線時,我們邀請了200多位用戶,他們中有很多科技創業者,他們的專業知識保證了回答質量。科技創業者有使命感,就是幫別人解決問題,所以,這幫人帶來了知乎獨特的討論風氣。現在看來,他們對知乎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他們建立了知乎的基本規則。”
據了解,這200多位用戶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李開復、王興、馬化騰、雷軍、徐小平等最早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另一類則是在互聯網社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博主。
正是這些“種子用戶”,于2011年第一季度,在知乎上創造了8000個高質量問題和2萬個專業回答。彼時,雷軍在知乎上回答“雷軍投資過哪些公司”;李開復還會回答“李開復在創新工場一天的工作是怎樣的”等問題。
張東是知乎的老用戶,在2012年便成功注冊,他回憶,“那時的知乎可能隨便一個問題下,就能看到一些領域內很有名氣的人在發表自己的獨特看法。當時就感覺在知乎上,自己距離這些社會精英很近。客觀來說,未必他們每個回答的內容都十分帶有建設性,但總體來說,整個平臺的用戶和內容質量十分之高。”
張東告訴燃財經,在當時要想成為知乎用戶必須獲得知乎的邀請碼,“我是聽同事說有這么一個平臺,但由于同事當時沒有邀請名額,我還是靠傳統的填表申請方式才成功獲得邀請的。”
那時,實行實名邀請制的知乎,還是一個極其小眾但高質量的平臺。就連李開復也曾感慨說道,“剛開始我還寫一些跟科技相關的,還有跟創業相關的,有時還寫寫美食、游戲等,評價一些熱點。但后來沒多久,我就發現在知乎上寫東西越來越難了,因為他們不斷地吸引來各方面的高手,除了我的專業領域外,寫什么可能都會有比我懂更多的人,都比我厲害100倍,就再也不敢多寫了。”
但對于知乎來說,“高知”、“精英”的標簽并非自身設限,只是由于最早期那些其他互聯網平臺無法比擬的高質量用戶,在平臺上分享和回答自身領域內專業的知識,從而給到外界的一種刻板印象。隨著知乎不斷成長,并于2013年向公眾開放注冊,大量用戶涌入后,大家就會覺得“知乎下沉”、“內容變水”了,甚至有一些用戶為此選擇離開知乎。
不過,知乎的成長并未因此受到影響,自開放注冊不到一年時間里,知乎的注冊用戶便從40萬激增至400萬人。2017年9月,知乎宣布注冊用戶突破1億人次;次年8月,注冊用戶數突破2億人次。據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知乎月平均活躍用戶規模為8500萬。
用戶量的增長,也放大了知乎的影響力,“謝邀體”、“XX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等內容不斷“出圈”。不過,新用戶對內容質量的稀釋也顯而易見,不少老用戶對此都有所詬病,早期的種子用戶,現在基本處于完全靜音狀態,最新一次回答大多還停留在數年前。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一個社區,“尋找同類”的需求在知乎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滿足。知乎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0日,知乎社區累計擁有3.53億條內容,覆蓋了1000多個垂直領域。海量的內容池,讓越來越多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知乎上找到相對應的圈子或關注的內容。
因此,“獲得滿足感”的需求,就成了知乎時下的重點,做好了這個需求,不僅可以增強用戶活躍度,還可以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以及商業化的更多可能性。知乎將這個需求,總結為“獲得感”,這個概念分為三個維度:開闊眼界、帶來幫助、產生共鳴。
“這些其實就是知乎最開始吸引人的點,回歸初心還僅僅是開始。”這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無邊界擴張,比如,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B站等,或多或少都與知乎的領地產生交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了知乎新的考驗。
知乎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出一條最有利于自己的路,擺在周源面前的難題,還有很多。
01
用知乎的人
每年高考前后,就會有一大批20歲以下和40歲以上的用戶涌入知乎,前者是考生,后者是家長。
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21高考期間,知乎上積累了超4000萬高考相關問題和回答,涵蓋超過2800所高校和700個專業的相關討論。
對于剛參加完高考的00后馬天昊來說,知乎是其手機日常使用時長排名前三的軟件。“我算是比較早接觸到知乎的,知乎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搜索平臺,在知乎上找不到答案,我才會去微博、百度等平臺進行搜索。”
馬天昊還讀初中時便注冊成為知乎的用戶,在他看來,知乎比百度好用,“知乎上能搜到的好內容更多,特別是我經常會了解一些有趣的科學現象,在知乎上會有很多答主進行回答,回答的內容很詳細易懂。而百度的內容更多則是對特定名詞進行展開解釋,外延的內容很難找到不說,有些還是很久之前的回答。”
不過,在2019年底,百度戰略投資知乎后,在百度上搜索問題,來自知乎的內容,排在很前列。在80后眼里,“有問題百度一下”是習慣,但對于馬天昊及其同學來說,“有問題知乎一下”反而是日常。
馬天昊在得知高考成績后,便在網上了解相關的信息,為填報志愿做準備。“我先是通過百度找到了本省‘一分一段表’,然后開始找往年各大院校的錄取平均分及排名。因為我考得還不錯,超一本線將近60分,很快就和家人確定了幾所能穩上的一本院校。但由于挑選的都是省外高校,且大多不在同個城市,于是我和家人都開始四處了解幾所學校的情況。”
來源 / 知乎 燃財經截圖
在問了一圈親戚老師后,馬天昊依舊無法做決定,他還嘗試通過百度貼吧和微博了解幾所院校的信息,但要么濾鏡太大要么怨氣很深。了解一圈后,馬天昊在知乎上對學校進行搜索,“彈出很多學校相關信息不說,之前還有人提過‘XX學校和XX學校’的問題。反正我想報考的幾所學校,都有一一對比的問題,問題底下也有好多回復。詳盡的圖文信息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
同為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牧柳,今年高考發揮失利,剛過本科批分數線,擺在她面前有兩大問題,一是上大學或者復讀;二是讀本科還是專科。“在知乎上了解相關問題,并做了很多思想建設后,決定改正自身的學習狀態并選擇再來一年。”牧柳說。
招股書顯示,知乎30歲以下用戶占比達到78.7%。兩年時間里,知乎MAU中18-25歲用戶的占比從20%增長到了40%以上,絕對值增長更超過了4倍。與此同時,40歲以上的用戶,也在快速增長。因為,高考話題并非只有考生關注,家長也很關心。截至2021年6月,知乎高考內容共服務用戶數近3500萬,相關問答總瀏覽量近20億。
家有考生的媽媽柯珍便是這3500萬訪問者之一,“我以前沒用過知乎,但在百度檢索問題時,往往會出現知乎的內容,我點開鏈接進入知乎網站后,雖然會彈出掃碼登錄的信息,但不登錄依舊可以暢通無阻對內容進行瀏覽。”
柯珍告訴燃財經,她原本是想了解現在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的標準,于是在百度上進行檢索,但最后還是在知乎找到的答案,“我女兒經常笑話我是老古董,只知道微信、抖音、拼多多和百度,她之前幫我安裝了一個知乎,教我如何在上面搜問題找答案,但一直沒用上。”
來源 / 知乎 燃財經截圖
高考相關內容,只是知乎內容生態年輕化的一小部分。有間大學的《當代大學治校,怎么都跑到知乎去了》一文中指出,近年來,每每有校園熱點事件發生,知乎就會成為重要的輿論場。
據字母榜報道,從2019年下半年始,知乎實施年輕化戰略,在2019年年底內測的社區功能圈子中,高校類圈子為上升最快的圈子。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一是人人網、貼吧逐漸沒落后,學生群體需要遷徙到新的共域討論場,知乎是最宜居的遷徙地,二是知乎自身在產品功能和內容上的傾斜,敞開大門歡迎學生群體,由此帶來年輕用戶群體占比的增長。
幾乎是同樣的原因,隨著圈子的增加,也有越來越多40歲以上的用戶活躍在討論區。像在KTV行業從業十余年的周波便是其中一位,周波告訴燃財經,他會在空閑時間在知乎上搜“KTV”相關的問題,并“不請自來”進行留言回答,“回答更多的問題是開一家KTV賺錢嗎?當然有些音響挑選相關問題我也會去回答。畢竟我算得上是國內最早那批頂級KTV音響的維修技工,后來也嘗試開過KTV,雖然最后KTV也沒經營下去,但好歹經驗還是有的。多回答問題也是希望大家不要踩我當初踩過的坑。”
周波也直言,他不能被稱之為“創作者”,畢竟回答次數相對看心情,總的回答量也并不算多,更多時間他會流連于熱榜和推薦話題中,“有人愿意聽我說的話,本身就是一件讓我感到快樂的事情,甚至還有的用戶看了我的回答后,特意私信我,向我請教相關問題,我也是知無不答,我覺得這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
電氣領域答主@Patrick Zhang已經年近七旬,他是世界五百強電氣企業ABB的工程師,在知乎非常活躍,經常在去公司的班車上寫回答。除了電氣工程領域的專業問題,他還回答了很多學科、生活方面的問題。
來源 / 知乎 燃財經截圖
數據顯示,知乎的用戶,在階層、年齡層的分布上,已經越來越豐富。“因為內容的極大豐富,不同的人,都可以在知乎找到自己的圈子,也能有不同的獲得感。”知乎副總裁張寧表示,知乎最具特色的基石領域聚集了中國頂尖的科研工作者,仍然享有超過20%的流量占比。在人文、教育、職場、生活等多個領域,知乎也吸引了大量的優秀創作者和活躍用戶。
02
從專業到獲得感
靠著馬斯克的名人效應和邀請碼的稀缺性,Clubhouse在今年年初陡然走紅,而知乎是這種玩法的“鼻祖”。
首先,知乎擁有李開復、徐小川、王興等業內大咖種子用戶,那時的用戶可以在一個問題下與這些知名人士各抒己見,甚至向他們進行提問還有可能得到對方的親自回答。其次,實名邀請制下,雖然審核要求不會卡得特別嚴苛,但極大程度上保留了知乎社區的“小而美”屬性,以至于在2013年之前,知乎上線近三年才累積40萬用戶。
也正因為知乎起點太高,用戶乃至網友對其內容的“專業”性要求極為嚴苛。張寧表示,知乎一直以來給外界的印象是“專業”,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標簽。但同時,由于社區的開放特性,非常多元的內容也涌現出來了。
“讓人們更好地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是知乎創立以來的品牌使命,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來到知乎,去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隨著2013年后知乎的全面開放,現在的知乎已經成長為一個覆蓋1000多個領域,57多萬話題的社區。
“以前,能上知乎,能提問題或回答問題,就能獲得滿足感。”對于像張東這樣的早期老用戶來說,曾經的知乎就是專業本身。
但也有老用戶會覺得,現在更加“多元化”的知乎比不上過去更為“專業化”的知乎,張東說,“現在知乎的內容和回答所覆蓋的領域越來越廣,也越來越多用戶對問題進行回答,一個熱門問題出現成百上千個回答數量也并不稀奇。但不得不承認,在知乎上,專業性內容的濃度有所稀釋,不少回答更像是茶余飯后的消遣,頗具故事性。”
知乎老用戶清水告訴燃財經,“有時候我寫長長一篇專業科普回答,都沒一兩句抖機靈的回復獲得的贊多,就會感到不開心。不過,想與網友就具體內容進行討論,知乎的體驗感還是不可替代的。”
事實上,知乎始終在極力避免因為體量增長而帶來的內容質量下降。在今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周源再次強調對社區建設的重視,“知乎接下來將持續擴大對知乎內容的結構性調整,加大在社區生態上的建設,推動內容社區的整體進步。”
十天之后,知乎發布公告,公布結構性調整細則:升級社區內容標準,將獲得感作為衡量社區內容和分發機制的統一標準,越是符合“能夠開闊眼界,帶來幫助或引發共鳴”這三大獲得感標準的內容,約能得到更高的曝光和關注,進而提升收益。
來源 / 知乎 燃財經截圖
看起來,這是一種仰賴大量運營工作和精力的笨方法,但就是這種樸素的內容觀,讓知乎的社區精神再次綻發出高光,讓當初折服于知乎專業性的用戶重新感受到知乎的初心。
在知乎副總裁張寧看來,“獲得感仍然是一種主觀感受,是因人而異的。特別是在知乎用戶群體和內容領域擴大之后,很難做出單一標準取向的判斷。”為此,從6月份開始,知乎還做了一次算法的調整,針對視頻和圖文分別設計了規則,“因為我們通過調研發現用戶對視頻和圖文獲得感的看法還不一樣。現在看來,有一些初步的成效,還需要持續加碼。”
在鼓勵各類有獲得感內容的同時,單純的感官刺激、謠言八卦、虛假編造、標題黨、抖機靈等內容,受到更大力度的打擊。“我們會對內容進行分層定義,如果某一部分內容被明確的標注為沒有獲得感,那么基本上就不做主動的分發了。”
據悉,最新社區內容標準在內測階段取得了良好的治理實效。其中,影視和健康領域答主的轉粉量增幅超過100%,科學技術、體育、游戲領域增幅則超過90%,生活、商業財經、時尚、情感領域增幅約80%。與此同時,高質內容答主的收益也隨之增加,其中,知識技能觀點和解釋類答主收益大幅提升200%。
張寧表示,“創作者會感受到這種變化。他們會因此調整創作行為,把更有獲得感的內容放到知乎上來。一些不適應的創作者可能會轉移精力,甚至離開知乎。這是一個長短期的取舍,在獲得感這件事情上,知乎更看重長期的。”
03
知乎不斷進化
“知乎已經不是以前那個知乎了!”
這句話在互聯網流傳多年,最早有可能出現2013年知乎放開注冊后,也有可能出現在2016年知乎決定啟動商業化之時,反正在大眾眼中,知乎不如最初那么“單純”。但對于一家成立已經過去整整十年的公司來說,“變”才是其生存的必要條件。
雖然,當初用重金挖走不少知乎答主的悟空問答已經被戰略放棄,但對于已經走過十年,并正式進入第二個十年發展周期的知乎來說,現在的對手不是變少了,而是變多了。
尤其是在視頻內容上,知乎的對手非常多,也非常強大。比如,B站在知識類內容方面產生了羅翔、畢導、半佛仙人等網紅UP主;抖音也不甘示弱,在2019年啟動了“DOU知計劃”時,就邀請了13位院士、52位專家學者參與“DOU知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并為其開放5分鐘創作權限;像微信視頻號、微博問答等渠道,也不斷傳出爭奪知識內容的聲音。
但外界的聲音不足以動搖知乎的初心和未來路線。“知乎當下要做的,是建立起更加科學、合理的機制和規則,打造出更高效的設施和工具,推動用戶、內容、商業三個部分共同提升。”周源在2019年互聯網大會期間接受采訪時強調,只有用戶、內容、商業三個部分互相推動,形成正向循環,知乎這個飛輪才能不停地旋轉,不斷生長壯大。
雖說企業發展需要商業化,但過度商業化也必然會與知乎的屬性相沖突。資深答主王大力表示,“高質量的內容吸引新用戶,新用戶又創作高質量信息以吸引下一波新用戶,由此循環往復,知乎這一平臺才能長久經營下去。過度商業化如果給內容帶來了負面作用,那么平臺的吸引力自然也會下降。”
在流量與質量之間的平衡上,知乎都堅定選擇后者。在2017年知乎北大校招宣講會演講中,周源提到,“知乎一直非常堅決地反對網絡灌水、反對網絡暴力、反對謠言八卦,這個原則一直都不會改變。”2018年周源在中央網信辦主管媒體《網絡傳播》雜志發表署名文章,談企業責任時還提到,“知乎從創業之初開始,就確立了一個基本原則——不以低質內容換流量,過去不、現在不、將來也不。”
“你們希望中的知乎最完美的狀態是什么樣子?”十年來,不斷有用戶提出這樣的問題。
很早之前,周源給過一個答案,他的回答是,“知乎的成長就好比是一棵樹的成長,一棵真實的樹,是從一顆幼苗開始,就和周圍的環境一起成長,樹和根和泥土長在了一起。而一棵樹的改變,其實并不是它某一次的開花結果,而是生長的全部過程,它給予周圍綠蔭,讓小朋友可以蕩秋千,讓鳥兒可以做窩。我希望知乎可以自然生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現在的知乎,已經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計擁有4310萬內容創作者,已貢獻3.53億條內容,其中包括3.15億個問答,覆蓋了1000多個垂直領域,知乎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問答式在線社區,也是中國前五大綜合在線內容社區之一。在問答基礎之上,知乎不斷結出豐碩果實,不僅搭建起“一個問題一條街,一個回答一家店”的規模化商業變現模式,還探索出融合問答、出版、影視的IP生產鏈路。
知乎未來怎么走?周源在今年年初公布的知乎未來發展戰略里,畫出了一條清晰的路徑,那就是,“以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為中心,為廣大用戶創造價值,是知乎的長期戰略。”在業內看來,知乎只要不斷進化,把根扎穩,在下一個十年,就有更大的可能性。
*文中張東、馬天昊、牧柳、柯珍、周波、王大力皆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