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追打無印良品,爭奪商標20年,誰才是贏家?
曠日持久的中日無印良品商標之爭,雖然以日本無印良品敗訴告終,但硝煙味依然沒有褪去。
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北京無印良品針對日本無印良品侵害商標糾紛再審申請作出裁決:駁回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的訴訟請求。
此次,北京無印良品公司及其母公司棉田公司訴日本無印良品在店面招牌、包裝袋、交易小票中使用了簡體“無印良品”標識,二原告認為被告這一做法侵犯了其注冊商標專用權,要求背后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300萬元。
法院認為,日本無印良品在門店招牌、購物小票和包裝袋上使用“無印良品”,屬于在銷售服務過程中的商標使用行為,而不是用在了禁止使用該商標的商品上,因而不構成侵權,遂駁回了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的訴訟請求。
日本無印良品門店
北京無印良品門店
此次訴訟也是自2019年12月日本無印良品被判敗訴后,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的再一次發難。
中日無印良品的商標之爭可以說是一場持久戰。
2005年,日本無印良品進軍中國市場,開設了上海無印良品子公司。但早在2000年,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就在第24類(棉織品、毛巾、床單、被子等)商品上注冊了中文簡體的“無印良品”商標,并于2004年7月將該商標轉讓至棉田公司名下。2011年棉田公司以“無印良品”為字號,設立了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并以無印良品Natural Mill在中國開設實體門店、進駐電商平臺。
由于中國公司注冊“無印良品”在先,日本無印良品無法在中國繼續申請注冊第24類商標。由此拉開了雙方長達20年的商標拉鋸戰。
直到2019年12月,這一切才塵埃落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日本無印良品敗訴。根據原告訴訟請求,日本無印良品品牌方須在其天貓旗艦店和中國大陸實體門店發布聲明以消除侵權影響,并賠償經濟損失等共計62.6萬余元。
此后,日本無印良品方雖然提起上訴,但二審依然維持了原判。日本無印良品也就依照判決發布了聲明并賠款,同時將部分商品名稱從帶有簡體“無印良品”字樣的“無印良品MUJI”變更為“MUJI”。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打住。
由于日本無印良品在聲明中使用了“搶注”一詞,北京無印良品公司認為其涉嫌商業詆毀、不正當競爭,便又將日本無印良品告上法庭,而此次訴訟也被視為雙方商標糾紛案的延續。
2021年4月,北京朝陽法院線上公開審理了此案,由于對“搶注”一詞是否存在商業詆毀內涵,雙方存在爭議,審理并未當庭宣判。
有聲音認為,日本無印良品品牌早在1980年就已在日本被注冊為商標。1999年,其母公司良品計劃向中國商標局申請注冊了“無印良品”商標,但僅注冊了第16.20.21.35.41類商標,漏掉了第24類。日本良品計劃對無印良品商標的注冊和使用在前。因此,中日無印良品商標之爭有“李鬼追打李逵”之嫌。
盡管官司打得熱鬧,但很多中國消費者對到底誰是正版無印良品依然傻傻分不清。
有媒體在微博上發起的調查顯示,8.1萬受訪者中,90%的人不清楚無印良品和無印良品是不同的品牌。
在微博上搜索“無印良品”,也會出現各種多個類似的官方賬號。猜猜誰是正牌?
所以你看,這場商標官司誰才是贏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