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進入萬店時代,誰能卡位?
關于便利蜂,有兩條不算新的新聞。
一條是傳便利蜂籌備上市,企業回復不屬實。
另一條是,便利蜂高管豪言:2021年底全國要開4000家店,2023年目標一萬家。
那我們簡單推演一下,新開8000家店要不要投入,要不要融資?
據天眼查APP顯示,便利蜂最近一輪融資信息公開還是在去年5月,語焉不詳地說累計募資已經達到15億美元,估值幾何,具體誰投的,一概未透露。
便利蜂融資歷程,圖源:天眼查
15億美元撐到一萬家店,可有點懸,上市融資,也就不是空穴來風了,而是迫在眉睫。
當然比起什么時候上市,以下幾個問題更有討論價值:
從2000家店,到4000家,再到10000家,便利蜂為什么突然提速了?便利店區域化格局明顯,便利蜂如何從各大“地頭蛇”盤中搶食?
1
規模化是必經之路
了解這個行業的人都知道,便利店的盈利曲線,是“U型”的:
在一兩家門店的情況下,管理成本小,資源比較集中,基本可以賺錢,這是大量夫妻店存在的原因。小老板管溫飽。
但是當門店數量擴充上十家,整體盈利就會變得極為困難,因為后臺投入加大,管理成本驟增。中小老板焦頭爛額,他們在U行曲線谷底。
真正賺錢還得上一定規模。店鋪數量越多,你對品牌商的議價能力才更強,盡可能精細化運營,區域化布局網點,把供應鏈成本壓縮下來,才能成為自己的利潤。
“彎腰撿鋼镚兒。”說的是便利店生意不易做。
那么要實現盈利,究竟多少店是個基數?
便利蜂也許給出過一個參考答案:它宣稱,從2016到2019三年時間,北京地區超500家門店實現整體盈利。
嗑下北京市場,這對便利蜂來說是個不小的突破。
因為便利店密度小,北京一直就被稱作是“便利店荒漠”。有人將這歸因為:北京氣候問題,冬天太冷且長,生意只能做“半年”;生活習慣問題,沒有夜生活,生意只能做“半天”;還有馬路太寬的問題,人們懶得穿越大馬路,生意只能做“半條街”。
就連排第五的全家,也在去年疫情后宣布退出了北京。
可是,在走技術掛的便利蜂創始人莊辰超看來,“半年半天半條街”是表象,本質還在于“效率”。荒漠的背面,是藍海。便利蜂正好補了缺。
為了這個效率,它打造了一條涉及全鏈條的自動決策系統,將便利蜂的日常運營決策全部交給了系統,在所有環節的決策上做到“無人參與”。這似乎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方法。
依托它那套系統,便利蜂用短短四年開到2000家門店,拿到了便利店十二強的席位。
2020年中國便利店TOP100榜單數據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拋開易捷與昆侖好客兩個石油系便利店不說,當下便利店格局變數不小,7-11、全家、羅森這樣的日系品牌,正面臨本土企業的挑戰。
榜上后六名在數量上頗為接近,距離前三,還有十倍規模之距離。便利蜂喊出一萬家店的口號,可能要擠進前五,才有肉吃。
2
區域擴張的難題
吃透一個城市之后,下一站怎么走?
羅森恐怕搶在了前面,借并購抄了捷徑。這個月,它宣布擬收購WOWO便利店進軍四川市場,還向天虹微喔拋出了橄欖枝。巧的是,它也喊出2025年在中國區要做到10000家門店。
而便利蜂呢?
這個月,便利蜂悄悄殺入了美宜佳的大本營,在東莞開了一家新店。
是的,悄悄地進村了。很符合莊辰超的風格。
創業之初,有媒體采訪莊辰超,他很嚴肅地說,在實驗階段,需要保持一個用戶數據監測的nature,“媒體一關注,用戶數據其實就被污染了,被污染的數據極有可能影響或者破壞經營決策。”
進入新市場,建立數據模型同樣需要冷啟動。
東莞之外,便利蜂還悄悄落子中山、惠州、莆田等周邊城市,把2021年的主題定為“下沉”。
下沉要面對的是,在幅員遼闊的中國,便利店市格局已呈“區域稱霸”態勢。
上海是全家與快客相爭,浙江有“十足”加“之上”,江蘇頭牌“蘇果”,你會發現就連華東,都還沒人一統。再看,山西有唐久和金虎盤踞,廣東美宜佳滲透率極高。
便利蜂下沉的難度,就在這張圖上。
重點地區,各家都已圍繞當地市場高密度布局,可留給便利蜂插入的空間,已經不多。對這一點,便利蜂的對策是避開街道,主攻辦公樓店、大學店、醫院店這些場景。
另一個問題在于,便利蜂之前向日系便利店“抄作業”,將利潤較高的餐飲納為便利店重頭版塊。在選品上大力發展自有品牌和鮮食,便利蜂還在一開始就投資了北京7-Eleven便利店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
跨地域擴張之后,餐飲口味與選品供應鏈需要適應當地居民,本土化,克服水土不服,難免有一個摸索過程。
在規模化與跨地域擴張的過程中,便利蜂堅持采用純直營模式,這在業界少有。
畢竟成本擺在那,選址房租皆是重頭戲,就連日系企業也無一例外是采用加盟,盡可能來分攤成本,借用加盟商的力量加速擴張。7-11、羅森、全家在日本本土的加盟店占比分別高達 98%、95%、97%。
便利蜂對這一選擇的解釋是:為了系統和口碑。
便利蜂全部門店的選址、配貨、拜訪、訂貨、人員排班、變價,所有決策都是由一個統一的中臺,通過算法自動設計和安排的,系統之外的人和操作方法很難適配到這套體系當中。開放加盟的話,加盟店主的利益訴求和品牌是不一致的,很難保證食品安全和品牌口碑的管控。
莊辰超一開始就把便利蜂的內核歸為“算法”。他稱,“便利店只是一個大周天,是一個外圍,我們真正練的是小周天,是它的系統。這套系統未來不一定只做便利店,它是真正對于物理世界的掌控。”
可算法之外,便利店還是要回歸于服務行業的本質不是?規模擴張之后,對于直營的便利蜂而言,資金要有充分的準備。
3
可能的對手
互聯網巨頭正在收編夫妻店。這是便利蜂們未來更大的威脅。
新玩家包括阿里、京東、美團。
根據凱度零售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700萬家小店,其中,夫妻店的存量規模在680萬家左右。2019年,這些夫妻店的出貨規模曾占到整個市場的44%。
毫無疑問,它們都是巨頭爭奪的對象。
阿里在這條線上布局不少,早在2017年,馬云就開始布局便利店。當時,天貓小店、淘咖啡無人店等網紅店相繼開業。2019年阿里入股百聯,二者聯合在上海開設了逸刻連鎖便利店,隨即喊出一年內要開500家分店。
除了自己下場,阿里還有為夫妻老婆店批發供貨的零售通,零售通服務小店的地推人員——城市拍檔會幫助店主通過淘寶、支付寶以及微信小程序、微信群獲得流量,導流給門店生意。
技術層面,阿里還推出了翱象開放平臺,為商家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商品管理、用戶經營、服務履約等解決方案。訂單完成后,根據周邊消費者的行為習慣,阿里的翱象甚至能夠根據大數據,為這家夫妻店給出商品進貨策略。
一條龍服務,沒誰了。
供應鏈資源一大把,技術系統小意思,還有雄厚的資本補貼——便利蜂費勁搞到兩千家,巨頭們可能動員一下地推就輕松搞定了。
連鎖便利店品牌通過一二十年建立起來的市場壁壘,亟需數字化的加持。
便利蜂需要跑得更快一些,可是直營的模式框住了它的,它需要大筆錢。又回到了開頭的問題,當然,上市是一種必需。
小夫妻店會被收編,統領他們的是有強大供應鏈資源,能夠提供數字化幫助,提升效率的新東家。便利店連鎖化之后,數字化的高效能,服務品質的提升,是未來卡位的關鍵。
連鎖品牌任重道遠。
參考來源:
1.Tech星球:上線“小時購”:京東電商之外的第二大戰場
2.聯商網:羅森擬收購四川WOWO便利店
3.第三只眼看零售:莊辰超解密便利蜂:系統“決定”生死
4.DT財經:數據告訴你,哪座城市才是年輕人的便利店天堂?
5.36氪-未來消費:便利蜂10000家門店計劃的秘密
6.進擊波財經:街角的戰爭:便利店是如何崛起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