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需要“新故事”
1923年成立的迪士尼,即將迎來自己的百年節點。
以原創童話內容起家的迪士尼,一直以來都是童真和夢幻的代名詞。過去,內容IP為迪士尼創造了規模紅利,與多代人的童年有了強綁定。但當迪士尼涉足其他領域時,這種優勢又變成了桎梏,盡管早已經收購了福克斯與漫威,參與打造了多部非童話內容的作品,迪士尼至今難擺脫大眾對它的固有印象:動畫人物與童話世界。
商業世界里的迪士尼,一直意圖成為文化品牌里的超級英雄。
百年變局之際,迪士尼迫切需要新的故事,不再滿足于“IP內容影視化+販賣衍生周邊”的經營模式,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無論是依托社交媒體打造網紅星黛露、玲娜貝兒等,還是流媒體平臺“Disney+”在北美上線,進軍海外,迪士尼的新王國正在被建造。為此,這篇文章我們將主要分析:
迪士尼新星“達菲家族”的走紅背后;
從Netflix,看迪士尼進軍海外的謀略;
迪士尼宇宙如何建立,又該如何延續?
01
米老鼠與星黛露
米老鼠的第一次亮相,在1928年。
彼時,迪士尼正在繪制動畫片《蒸汽船威利》。1934年,米老鼠變成影迷來信最多的好萊塢明星:以米老鼠為主角的動畫片,數不勝數,最后一部米老鼠動畫片是1953年的《簡單事情》。可以說,米老鼠的成功讓迪士尼更加篤定了內容創作。
嘗到甜頭的迪士尼,徹底迷戀上了“造星”運動,并嘗試更多商業玩法。
舉個簡單的邏輯,自1952年起,迪士尼開始建造相關主題樂園、度假村、景點甚至游輪,以此來進行內容資產的實體化。這一策略,立刻收獲奇效:被大眾所喜愛的熒屏形象,真實地出現在迪士尼主題樂園里,與游玩客進行親密互動,通過童真與回憶、線上和線下聯動,迪士尼成功地收割了全年齡層的童話夢想。
事實上,每位現象級動畫新星的誕生,背后都是迪士尼的新嘗試。
比如,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制作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不僅開啟了迪士尼的“公主宇宙”,更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在短篇動畫盛行的年代,這顯然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在《誰陷害了兔子羅杰?》中,迪士尼第一次將實景和動畫相結合;在《美女與野獸》中,CGI技術首次被用來營造氛圍,這些火爆的迪士尼明星都有一個共同點:擁有著豐富的原創故事。
對于迪士尼“頂流”星黛露與玲娜貝兒來說,她們的成名路來得比較特殊。
星戴露與玲娜貝兒來自同一個家族“達菲家族”,達菲家族的來歷是米妮送米奇的玩具熊—達菲。圍繞著這只小熊,迪士尼為它設計了很多朋友,值得一提的是,“達菲家族”并沒有獨立的動畫片,沒有人物故事,有的只是人設。可以說,它們是迪士尼的眾多明星中,沒有內容支撐的衍生人物,但卻因軟萌的外表和可愛的人設,俘獲了大量粉絲的心。
留心的人會發現,這并不是迪士尼的造星套路。
“萌經濟”主要通過招徠顧客或粉絲的方式培養忠誠度,并進一步借此開發各種實體經濟產品。萌萌的外表成了她們最好的媒介,甚至有大批粉絲在迪士尼首發周邊時,排上7小時的隊,做數據、打榜、撕番,活躍在社交平臺的粉絲們讓星黛露更像是迪士尼打造的虛擬愛豆,成為新寵。
02
不再只講童話
早在2016年,迪士尼在流媒體布局中就落下一子。
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BAMTech(美國職棒大聯盟高級媒體公司經營流媒體技術業務的分拆公司)的部分股權,并隨后打造ESPN+,取代線性電視平臺,拓展體育內容。如今迪士尼旗下的流媒平臺:ESPN+為體育流媒體平臺、Disney+對標Netflix、Hulu對標YouTube,三架馬車齊驅,迪士尼在流媒體賽道上按下了加速鍵。
就在去年,迪士尼宣布將超過50部影視作品放在Disney+獨家播放。到了2024年,迪士尼用于流媒體投入將達到140-160億美元,其中,單單Disney+一年內容投入為80-90億美元,占比超50%,足見迪士尼對Disney+的重視,Disney+也不負所望:今年3月,全球訂閱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
縱觀迪士尼的營收結構,傳媒網絡部分收入占比正逐年加大。
打開Disney+官網,你會發現幾大原創系列分別是迪斯尼自家、皮克斯動畫、漫威、星球大戰以及國際地理,迪士尼擁有著大量原創內容存量,這也是它最大的優勢。與流媒體巨頭Netflix相比,迪士尼的內容庫只要Netflix一半的訂閱價格,且支持4K HDR。源于自家IP支撐起了部分內容,使得Disney+在內容引進成本上要低于競對。
這也是迪士尼的商業飛輪:原創為主,輔以別家支撐,形成內容閉環。
Disney+的賬號分為三種:國際版(美國、加拿大、南美、歐洲大部分國家、新加坡等)、Hotstar 版(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以及日本版(和運營商合作獨立運營)。Hotstar版 Disney+完全獨立運營,App、網站、賬戶系統都是完全獨立的,并且限制只能使用這幾個國家的代理觀看,大中華地區的運營方式應該與日本版幾乎相同,區別主要在內容上:日本地區側重動漫題材,中國覆蓋古裝、現代劇等熱門題材。
在外界看來,迪士尼與Netflix是有本質上的差異的。
內容層面,迪士尼在海外市場偏重本土化運營,輔以海外平臺合作的創作模式;變現方式上,迪士尼的版權保護能力和線下周邊衍生能力,都是Netflix當下所面對的痛點。客觀來說,Netflix是一家純互聯網公司,變現方式有限,大都依賴訂閱費收入;反觀迪士尼,它比較擅長超級IP的長期運營,更側重于線下:樂園、周邊、服飾售賣等。
問題是,眼下迪士尼的引進方式更像是開盲盒:任性買買買,與Netflix通常引進國內已爆火的劇集不同,迪士尼在海外市場上更加大膽,劇集質量和火熱程度也比較難預測,這也讓Disney+在海外市場也如盲盒般,只有打開后才能知道。
03
造夢者,也需要新故事
不是人們需要迪士尼,而是人們需要童真和夢想。
華特·迪士尼是迪士尼王國的初代造夢者,也是他將創意帶進迪士尼,在美國陷入情緒低谷的時代,他將米老鼠帶進人們的生活中。他始終堅信,動畫從來不是只屬于兒童,而屬于所有人心中那片純凈的地方,這也是迪士尼經久不衰的原因。
迪士尼的成功:一方面在于高質量的內容輸出;另一方面,在于情懷與價值觀的共鳴,讓人們看到了更多的夢幻可能:善良勇敢的公主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平凡的人可能成為勇敢的英雄拯救世界。帶著對夢想的期許,人們時刻期待著迪士尼,這也是迪士尼最無法替代的地方。
但對于之后的迪士尼來說,保留造夢光環不只是為了品牌,業務增長的需求也在倒逼著迪士尼。縱觀迪士尼的商業王國,基本都是圍繞著IP向下延伸,無論是傳統的影視娛樂業務、主題公園度假村業務、周邊產品銷售業務、媒體網絡業務,還是新興的流媒體和國際業務,都需要強大的內容儲備。
不過有趣的是,當我們回顧迪士尼的造夢路時,我們發現,除了原創能力,“鈔能力”在其中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迪士尼的做法很簡單。通過不斷收購知名影視制作公司和旗下IP,讓它在非動畫領域中也占得一席之地。比如,漫威系列讓迪士尼自有世界觀擴容,皮克斯工作室為迪士尼在動畫上保持強勢,第二十電視福克斯的加入為新開辟的流媒體版塊帶來了新增量。
一直以來,IP的持續再生力和擴張性是判斷IP價值的重要條件。
這也是迪士尼能夠打造IP宇宙的重要原因,然而過分依賴對過往IP進行擴展延伸,難免讓人審美疲勞。大眾對于“好萊塢”式敘事風格已經耳熟能詳,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主義”、真善美的公主童話也難打動觀眾。新消費群體的崛起,為文娛市場帶來了新審美標準和價值判斷,最直觀的例子是,近年來迪士尼將經典動畫真人化的計劃進行地不太順遂,票房口碑都是“喜憂參半”。
這就意味著,冷飯難熱炒,流量也并不是所有問題的解題密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