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1 最初的夢想
——第2日有“賣不出去”的跡象嗎
前幾天,山口縣的工商會議所拜托我指導一家私人餐飲店。當工商會議所的負責人把我帶到店里的時候,一對50多歲的老夫妻已經等候多時了。
我趕緊進入正題,詢問了餐飲店創業至今的變遷。日本料理和西餐的完美結合曾經風靡一時;郊外的連鎖店出現以后營業額一度下跌,后聽從餐飲顧問的意見開始推行自助餐;為了增加夜間營業額,又聽從餐飲顧問的建議增加了鐵板燒等等。
通過交談我對店主的性格有了幾分了解。他屬于不善于處理逆境的類型,一旦覺得困難,會馬上聽從餐飲顧問等的建議,推出新商品或者改變銷售方法,希望借此脫離困境。餐飲店一次次地變化,肯定會接連不斷地失去顧客,這是典型的“信用缺失癥候群”。
每次指導餐飲店的時候,我都會首先詢問餐飲店的歷史。無論什么樣的餐飲店,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困境。面對困境,都采取了什么對策,了解清楚這一點,我也就找到了餐飲店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原因。這其中是有必然性的,因為一切都是細微小事和對策的反復積累,餐飲店的歷史能夠如實地反映出這些。
沒有“神奇的特效藥”
好的結果來自好的習慣。也就是說,經營不善的時候,如果能夠改掉迄今為止的壞習慣,就一定會開辟出一條新路。繁榮,是店主自身帶來的。
這個年紀的店主們,有著共同的思維模式,那就是特別依賴能夠帶來戲劇性改變的“特效藥”。看到繁榮成功的餐飲店的菜單就想:“這個拿到我家一定好賣”。不經過深思熟慮盲目照搬別人的東西,結果只能打破自家餐飲店的平衡。
餐飲店必須發展,漫無計劃地一味依賴“特效藥”,不但不會發展,多數情況下可能還會與顧客的追求背道而馳。店內重新裝修或改變店名,如果能夠吸引新顧客還好,不然只會失去原有顧客的信任。
僅憑“什么好賣”就可以了,這種想法已經落伍。在當今成熟的社會情況下,僅憑“好賣”就可以了,是行不通的。
最近,自治體、工商會議所等,經常請我到地方上進行演講,演講結束后會招待我吃飯,但是,每次在“2次會”這樣的輕松場合,一定會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由于加強了對飲酒駕駛的管制,營業額受到影響,對此有沒有什么“特效藥”?其實,這樣的“特效藥”根本不存在。
小商圈化 商圈是指來店顧客的居住范圍。一般大家特意趕去的店鋪商圈大,日常使用的店鋪商圈小。90年代以后,餐飲業小商圈化發展迅速,家庭餐館在選擇地段的時候,出現了由交通量大的主干道路沿線向生活道路沿線轉變的傾向。
美味“表演”
在市場成熟的情況下,餐飲業也開始變得“小商圈化”。只要沒有特別的目的,顧客就不會花費10分鐘以上去尋找餐飲店。為了避免酒后開車肇事,來店的方式也由開車變成步行,所以營業額下跌得非常明顯。迄今為止的經營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因此,必須從根本上重新認識經營。
“有沒有什么辦法讓經營不善的店鋪扭虧為盈呢?”這也是我演講結束后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即使是兩家情況基本相同的餐飲店,也可能一家能夠提高營業額,另一家則完全相反。區別就在于,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個讓餐飲店永葆魅力并令客永不生厭的“連接點”。
“真好吃啊!”“新鮮出爐,超級美味!”這些話語都是美味的“表演”,是一種為了讓顧客開心而發自內心的服務。
可是,效益不好的餐飲店,沒有自信,所以也無法做到這種美味“表演”。
另外,如果說話時機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說話時機非常重要,不擅長說話的人要做好筆記。我建議最好在把料理端給客人的時候,或者客人吃完的瞬間對顧客進行說明,因為這樣做效果比較好。這和初次約會無法說出“我愛你”是一樣的道理。愛的語言,只有在約會最高峰的時候說才有效果,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效益不好的餐飲店卻不明白。
雖然只是小事,但和顧客的這個“連接點”,非常重要。
是否好賣,在入口處就能見分曉。效益不好的餐飲店,門前亂七八糟,卻不做任何處理。餐飲店的入口處和停車場,必須保持整潔,經常灑水。店內擺放用不上的桌椅也是禁忌。同樣,店內擺放私人物品,把店鋪當倉庫用的話,也會讓人覺得效益不好。凡是視線所及之處,不能表現出無人光臨的樣子。
店門一開,是否馬上就能開始進入工作狀態?與顧客是否有眼神上的交流?如果做不到這些,餐飲店就開始走上了衰退的道路。也就是說,不關注顧客就代表著衰退的開始。效益不好的餐飲店的店員,不知道為什么總是不關注顧客,一點也不機靈。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給顧客傳遞一種“快來買吧”、“快來吧”的信息。無論多么困難,都不能讓人看起來有“賣不出去”的跡象。
營業額一旦下跌,作為與顧客接觸點的傳單,餐飲店主頁,以及菜單大全上面,就寫滿了“歡迎光臨”與“歡迎購買”這樣誠懇的話語。餐飲店入口處貼滿了海報和廣告,菜單大全上常見的語句,被過分放大的菜單照片,老掉牙的“今日推薦”菜單等等。
這些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無法讓顧客感受到餐飲店的活力。即使營業額短時間內增加了,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效益不好的氛圍”使顧客的來店熱情和精神紛紛減半。
做餐飲顧問10余年,我非常明白這一點,越是效益不好的餐飲店,越是會固執地向顧客提供過多的信息,希望顧客購買,反而忘記了要給顧客帶來驚喜。這就是“賣不出去”的跡象,餐飲店越是想盡早向顧客傳達信息,賣不出去的感覺越明顯。如果顧客晚些知道的話,可能會非常高興,并且會相互轉告。
飲酒駕駛問題 2006年夏季,由于在飯店飲酒后駕駛車輛導致的死亡事故不斷增加,以此為契機,秋季以后,人們把飲酒駕駛當做“社會弊病”的意識越來越高漲。警察加強了對飲酒駕駛的管理力度,因此以郊外為中心的餐飲店的顧客人數不斷減少,很多餐飲店的營業額大幅下跌。
消除“賣不出去”的氛圍
細微瑣事的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賣不出去的氛圍,餐飲店的活力也會消失。只有改變形成這種氛圍的習慣與做法,下功夫增加餐飲店的活力,才能給顧客帶來驚喜,使顧客的數量增加。
人都一樣,沒有什么特殊原因,誰也不愿意去沒有人氣的餐飲店。只有徹底消除賣不出去的氛圍,餐飲店才能起死回生。
繁榮的餐飲店與蕭條的餐飲店,能干的人與不能干的人,行為上是有區別的。那就是作為行為依據的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差異。思維方式養成習慣,習慣改變行動。就是現在,不要怕麻煩,要把消除“賣不出去”的氛圍落實到行動上。只有這樣,才能讓餐飲店重新煥發生機。
【今日心得】
改掉“賣不出去”的思維方式與習慣。
《菜鳥餐飲店30天繁榮記》
大久保一彥
東方出版社
購買地址:http://www.ntjiede.cn.cn/shop/book_info.aspx?id=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