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買北上進京 高端線路能否行得通?

對于百思買而言,它在進入中國的5年間一直在耐心地尋求美國銷售模式與中國國情的平衡,摸著石頭過河般地向前走。
被業(yè)界形容為“蝸牛”般開店速度的百思買再也按捺不住腳步,把觸角從上海再次伸向北京。近日,百思買的店面悄悄進駐了北京賽特商場,在這不足400平方米的面積中,擺放了國美、蘇寧店面里沒有的進口商品。百思買的這種低調行為是想用出奇制勝的營銷戰(zhàn)術避開與競爭對手的正面較量,還是已經找到了適合于自己的中國模式?
角色定位批發(fā)供應商
在北京賽特購物中心地下二層,“BestbuyPremium”(百思買高端店)的標志已赫然出現(xiàn),而店內擺放的全部是進口產品。
對于百思買選擇此方式進入北京市場的初衷,百思買(中國)有限公司給予《中國電子報》記者的回復中否定了“店中店”這一說法,并表示,百思買只是作為賽特的批發(fā)零售商,為賽特提供產品以及服務的培訓,店內所有的員工全部為賽特的員工。“百思買不管以什么方式,進入北京市場是遲早的事。”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對于百思買“卷土重來”并不吃驚。
既然百思買要走差異化路線,將店面定位于高端,北京和上海市場就不可或缺。在百思買2005年收購五星電器后,在中國市場中就明確了“兩條腿走路”的發(fā)展思路:一條腿,讓五星電器繼續(xù)發(fā)揮在三、四級市場的優(yōu)勢,走低端路線;另一條腿,發(fā)展一條適合百思買自身的高端路線。
然而,百思買的高端路線一直是舉步維艱,雖然經過了3年探索,但其開店速度還是很緩慢,至今在中國只有3家店面,被業(yè)內認為是還沒有找到中國模式。
東方證券分析師張小嘎表示,在中國市場,家電連鎖企業(yè)慣用的手法是開店圈地,擠壓對手,而這種靠店面數量取勝的方式,百思買在歐美市場早已運用自如,而在中國,由于與競爭對手在店面數量上的懸殊,百思買只能靠其他方式取勝。
“店中店”模式復制到中國?
雖然百思買否認進入賽特店采取的是“店中店”的模式,但百思買在美國市場卻一直將這種模式列為今后擴張的一種戰(zhàn)略。無獨有偶,在北京賽特店開業(yè)的前一個月,百思買已經于10月17日在明尼蘇達州布盧明頓美國購物中心開設店中店,于10月31日伍德菲爾德購物中心開設店中店。
“百思買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對手電路城(CircuitCityStores)目前面臨倒閉,這對百思買也有警示作用。”業(yè)內資深專家羅仁宵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路城素以‘超級商店’聞名于世,偏好開設面積大的門店,但并不成功。”
而百思買在歐美市場最近卻試圖在嘗試各種店面的創(chuàng)新,例如專門為女性而定位的“她(She)”門店,以及“BestBuyMobilestores”(百思買移動商店),這些店面都以“店中店”的形態(tài)出現(xiàn)。
孫為民認為,從賽特營業(yè)面積目前僅擁有1萬平方米,每年的產出10億元,凈利潤1億元可以看出,并沒有多少預留的面積提供給家電賣場,百思買與賽特合作后,它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供貨商。
如果是賽特經營百思買的家電產品,這是否能看做是今后百貨商場將重拾家電的一種跡象?孫為民認為家電產品“店中店”的業(yè)態(tài)已經客觀存在并有市場需求。第一,自營的百貨商場面積比較大,需要電器進行配套經營;第二,目前大型的購物中心越來越盛行,一定會有“店中店”這種模式出現(xiàn)。
意在占領高端市場
對于百思買再次進入北京市場,國美電器副總裁何陽青表示,對競爭對手不加以任何評論。2006年,百思買已計劃將瑞典宜家(IKEA)北京馬甸店址作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但最后因國美電器的介入而流產。當時,國美也將宜家店命名為鵬潤店而定義為高端賣場,但最終無法經營下去。
而對于百思買將高端店面作為區(qū)別于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競爭,業(yè)內一致認為百思買并不了解中國市場,那么,到底是不是高端賣場在中國就行不通呢?
按百思買對記者的表述,為賽特提供高端產品正好與其高端定位相匹配。張小嘎認為,借助賽特固有的高端消費群銷售高端產品,降低了自己單獨開設高端產品店面的投資風險。
孫為民在談到高端店面時表示,這是蘇寧目前正要研究的課題,目前不方便透露任何的信息。
百思買對記者的答復中也表示,百思買今后在中國開店的形式將是多種形態(tài),面向大眾的社區(qū)店,將以低端的產品為主,面向高端人群的生活時尚店以市區(qū)為中心提供進口產品,面對家庭人群的集體生活店將以提供解決家電方案為主。
可見,百思買在中國的策略是,以細分人群來定位店面的特性。
據麥肯錫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家電市場正朝著“一高一低”的發(fā)展方向邁進,一塊是低端市場,一塊是高端市場。而奧維咨詢公司總經理喻亮星表示,高端產品的消費越來越呈現(xiàn)增長的態(tài)勢,以平板電視為例,46英寸、47英寸價格在8000元以上的產品已經占據平板銷售額的40%。
究竟哪種模式適合高端賣場目前還不能下結論,但高端市場的確開始成為中國家電連鎖渠道的下一個角逐點。
(中國電子報 范蓉)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