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見聞
概況
批發市場在日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國內70%以上的鮮活類農副產品通過批發市場進入零售環節。
日本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分三種類型,一是中央批發市場,分布在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開辦者必須是地方公共團體,需經農林水產大臣許可;二是地方批發市場,是中央批發市場的重要補充,開辦者可以是地方公共團體、股份公司、農協、漁協等,需經都道府縣知事的認可;三是共同體及其他類型的批發市場。實際上是以前兩種為主。
政府扶持與監管
1960年代末期,日本的鮮活農產品供應短缺,物價猛漲,市民反映強烈,殃及政府的信譽,促使政府重視鮮活農產品的市場流通。政府加強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其管理主要體現為:
1、通過立法,確定管理依據。1923年日本就制定了《中央批發市場法》,1971年又制定和頒發了《批發市場法》,這是針對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本法,涵蓋開辦、規劃、運營、監督、審議等環節。在此基礎上,1971年又頒發《批發市場法施行令》、《批發市場法施行規則》,1991年制定的《食品流通審議會令》等。也為各地批發市場制定條例提供了規范,如1971年大阪制定的《大阪中央批發市場業務條例》、《大阪中央批發市場業務條例施行規則》等。
2、政府制定發展規劃。《批發市場法》規定市場規劃的基本依據是,能夠滿足10年內對批發市場的需要,還要根據批發市場交易貨物的特點,做到流通的合理化、高效率。批發市場發展的原則和規劃都需經過對應授權的政府大臣批準。實際起步階段的規劃是1971年開始,每次計劃期為10年,執行中差不多每隔5年就要修訂一次。
3、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中央批發市場的開設需依循中央批發市場發展規劃的要求,由開辦者(只能是地方公共團體)向農林水產大臣提出申請,經過批準才能實施;地方批發市場的建設也必須符合地方批發市場的規劃,由開辦者(地方公共團體、民間組織)向都道府縣知事提出申請。此外,中央批發市場內的批發商(多為股份公司)需要由農林水產大臣進行資格審查,地方批發市場內的批發商需取得都道府縣知事的資格認證。
4、大力扶持批發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在日本是一項重大的公益性事業,政府對市場建設及重要設施的改良給予必要的補助。中央批發市場的建設由地方公共團體實施,政府補助占總投資的20%左右,其他部分通過發行地方債券、銀行貸款解決。對地方批發市場建設,國家補貼30%,同時都道府縣補貼30%。政府還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在貸款利率、貸款期限、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
運作方式
1、流通組織的構成。批發市場內有三種類型的流通組織:一是一級批發商。批發商需要經過嚴格的資格認證,大多是有雄厚資金實力的株式會社,一個批發市場只有幾家一級批發商。他們占用市場的大部分交易設施,接受生產者委托銷售。生產者與批發商是無條件委托的關系,批發商不能拒絕委托;也有批發商向生產者直銷買斷的情況。二是中間批發商。中間批發商需要得到市場開辦者的許可,在市場內有自己的門店,從一級批發商手中購進商品,銷售給零售商或大的消費團體。三是競買者。多是有一定規模的零售組織、販運商、大的消費團體等,在批發市場沒有門店,但是參加批發商組織的拍賣,也可以從中間批發商進貨。
2、市場內的拍賣。拍賣是批發市場內最重要的交易活動。絕大部分鮮活農產品由批發商通過組織拍賣把商品銷售給中間批發商或其他競買者,個別特定品種的商品可以直銷。原則上批發商不能販賣市場以外的商品;同時,在批發市場營業的中間批發商,原則上不能從批發商以外的個人或組織進貨。
拍賣程序包括:收貨——整理——樣品展示——拍賣——交割。經過整理的農產品都已被分等定級,進行規格化包裝,這些前期工作為順利交割創造了條件。日本政府在1971年頒布了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的國家等級標準,對包裝物也作了規定。各地參照國家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制定地方的等級、規格標準。國家標準由農水省農產園藝局負責,組織行政官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代表、流通企業的代表共同制定。初期推行這樣的標準也很難,經歷了3年多時間農民們才全面接受。
3、市場管理。可分為兩條線。一是市場內各個流通組織內的管理,包括各家批發商對拍賣員、理貨員、價格分析人員等方面的組織管理,以及各中間批發商的組織與管理。偏向經營管理;二是市場開辦者對整個批發市場的組織管理,偏向物業管理。
4、批發市場與生產者、農協的關系非常重要。日本農協是根據1974年國會通過的《農業協同組織法》,由種植大戶、技術能人、銷售能人牽頭,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以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紐帶形成的一個利益聯合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以及農資供應、農業金融、保險等各種服務。
例如,蘋果產區的各個農協都設有自動化生產線,果農將收獲的果實直接交到農協的選果處理場,再由農協進行商品化生產和銷售。60%左右的鮮蘋果是通過農協銷售出去的,約20%—25%是由農家委托批發商銷售,很少部分通過嚴格檢測后由農家直接賣給超市。果農—果協—市場間順暢的流通體系,使產品得以有序、快速地到達消費者手中。
通常情況下,生產者把產品無條件地委托給農協,農協將各組員的產品進行集中、分等定級、加工包裝以后,再委托給批發商進行拍賣。批發商代表生產者以及農協的利益。
批發市場管理機構向批發商和中間批發商收取場地、設施租金和占營業額0.25%的管理費,作為市場管理的費用開支和積累。同時,批發商接受生產者委托銷售農產品,收取一定的銷售手續費,不同產品的銷售手續費比率不一樣。在東京,批發商的銷售手續費占批發交易金額的比率分別為:水產物5.5%、蔬菜8.5%、水果7%、肉類3.5%、花卉9.5%。批發商手續費的比率全國基本上是一致的。
5、價格形成和信息傳遞。批發市場是商品流通、價格形成、信息傳遞的中心。批發市場內通過拍賣形成的價格,會影響到其他各個零售環節。在批發市場,各地農協都設有辦事處,將市場內的購銷信息及時傳遞給生產者和農協內部。日本還設有“全國生鮮食品流通情報中心”,每天將來自全國各地重要批發市場的市場信息集中起來,提供給用戶使用,信息加工過程只需要3到5分鐘。
例證:東京大田中央批發市場
1、管理架構:
大田批發市場是第三次規劃調整的時候興建的。其組織管理和業務機構情況(2007年4月1日為準):
組織機構:總經理1人,下設兩個課,一是市場管理課(課長1人),下屬四個系,分別是:總務系4人;設施管理系4人;設備系3人;電氣系4人。二是業務課(課長1人),下屬四個系,分別是:農產品業務系4人;農產品指導系4人;水產品系3人;花卉系4人。
從業者情況:蔬菜、水果部有批發商4家、中間批發商178家(301個店)、競買者1565名;水產部有批發商2家、中間批發商67家(100個店)、競買者28人;花卉部有批發商2家、中間批發商20家(20個店)、競買者2058人。相關配套小店鋪88家。
2、交易規模(由此可以推算全國批發市場交易規模):大田市場規劃交易規模為果菜3000噸,水產品300噸,花卉245萬枝。市場用地401925平方米。果菜市場占有率是東京中央批發市場(共9個市場)交易額的43.5%,占全國中央批發市場(共71市場)交易額的10.5%。2006年開市278天,交易額234142(百萬日元),交易量862156噸;水產占有率是東京中央批發市場(共3個市場)交易額的4.5%,占全國中央批發市場(共53個市場)交易額的1.1%。2006年開市279天,交易額24869(百萬日元),交易量29480噸;花卉占有率是東京中央批發市場(5個市場)交易額的55%,占全國中央批發市場(共25個市場)交易額的33.5%。2006年開市310天,交易額52761(百萬元),交易量1016138(千支)。其中,果蔬、花卉交易量是日本第一。
3、交易手段:大田中央批發市場花卉的拍賣采取電子化的現代手段,蔬菜、水果的拍賣仍然通過手勢等傳統叫價方式,依靠競價來選擇買主、形成價格的機制是一致的。約70%實行對手交易,30%通過拍賣完成。
4、交易監控:東京都市場衛生檢查所派駐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常年從事農產品質量的抽檢和檢測工作。
5、一天工作流程:水產品是早上5:40開始,蔬菜為上午6:50開始,水果為上午7:00開始。花卉是上午7:00開始,盆栽類是7:30開始。到中午12點結束交易,下午1點到6點清理場地,調整聯絡相關事宜。下午6點以后開始接貨。早晨1點開始準備拍賣。
6、花卉電子交易系統:花卉交易的兩個一級批發商是大田花卉市場、日本花卉拍賣市場。花卉交易系統是從荷蘭引入的自動化交易設備,在全國是第一套。該系統啟動是在1999年12月,投資總額約15億日元。大田花卉拍賣大廳內共有8個拍賣大鐘、600余個拍賣席。每天可處理250萬枝切花,號稱全國最高處理量。具體流程:
第一、收貨后在一樓理貨區進行理驗貨作業,抽選出拍賣樣品送入拍賣室等待拍賣,非樣品裝上臺車,用輸送帶送至地下恒溫室冷藏,同步進行貼進貨條形碼。
第二、與此同步,負責拍賣的人先決定拍賣程序,并登錄切花商品信息。拍賣開始時依次開箱,拍賣人員高舉鮮花樣品叫賣,同時電子顯示盤上顯示切花的名稱、產地、等級、數量等信息及價格。開始顯示的價格為售價的上限,所有的買家表態后價格開始下降。下降是用半圓形燈列來顯示,在3秒之內跑過100個刻度,買手看到自己中意的價格,就按手邊的機器終端按鈕。拍賣一次平均約10秒鐘。
第三,拍賣后在商品箱上張貼條形碼,經輸送帶送到分揀處,條形碼掃讀機讀取數據,前后相繼將保管于地下的整批花卉投入輸送線,配合臺車進行人工交割分貨,大約需要30分鐘就可以完成配送任務。
大田花卉交易中的預約訂貨量已經占到三分之二,包含兩天前訂貨,當天中午12:00前訂貨兩種。顯示出花卉預約交易制度已逐步成熟,為網絡銷售中批量訂貨奠定了基礎。而拍賣交易走向以樣品拍賣為主的形式,既降低了勞動成本,保證了商品在供應鏈環節中的新鮮品質,更顯示了交易各方的信用體系已經基本得到保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