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咖啡店必賺公式:開在星巴克旁邊!談“第二層地圖”商機
開咖啡店是很多人畢生的夢想。大家多多少少聽雜志寫過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老王終于累積足夠的積蓄(和足夠的勇氣),辭掉工作,準備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咖啡小鋪。老王開著車子繞了好幾條路,看到這條路上有星巴克,那條路上有丹堤…這條路上又有兩間已經(jīng)開三十年的老店……終于,他找到了一個看起來完全“空白”的路,沒有任何一家咖啡店,而對面剛好又有一間新開的成人補習(xí)班,以及一棟剛蓋好的辦公大樓,心里響起“叮咚”一聲:“好,就在這里設(shè)點吧!”
接下來,他找來一張凳子,手上拿著一本簿子和筆,在隔壁比較熱鬧的早餐店與餐廳前,從早上七點起就坐在騎樓柱子旁,一直坐到晚上十點。他望著來來往往的人潮,從這些人的長相判斷“這是上班族”、“這是學(xué)生”、“這是家庭主婦”…他默默觀察這些人的動向,還有這些人對這幾間店所購買的東西,記錄下來。
如此熬了一個月,老王終于作完所有的功課。店也開了……。
第一個月,店內(nèi)寂寥。
第二個月,門口冷冷清清。
第三個月,隔壁的早餐店突然關(guān)門了。這位新手老板心喊不妙,正準備哀凄自憐時,看到隔壁開始進進出出一些裝潢工人,過了三天,他們終于把新店的牌子掛起來。他抬頭一看……。
驚!那個圓圓的、綠色黑色的,兩顆星星,中間一尊妸娜多姿的卷發(fā)女神,彷佛對著他露出鄙視的微笑……。
“不會吧…?”
沒錯,Starbucks來了。
老王跌倒在地,那一聲最后的哀嘆,淹沒在工人手中的鉆孔機的馬達聲里。
以上,剛好是美國一位小型咖啡店老板的真實故事。Slate上周有一篇文章講到他──“Why Starbucks actually help mom and pop coffeehouses”。文章中的這位小咖啡店老板Herb Hyman,已經(jīng)在洛杉磯地區(qū)開了三十年的老咖啡店,平常供應(yīng)早餐與好口味的咖啡給附近的上班族與住戶,小小的賺錢,他自己也以活在咖啡香中為樂;但有天,老天,我的天,Starbucks來了!開在他家的旁邊!這位老伯伯很是不爽,打電話問他的好友。他這位好友不是凡人,而是另一間超級連鎖咖啡店Seattle’s Best Coffee的創(chuàng)辦人Jim Stewart。
Jim大笑的告訴他,“免驚!”
Jim幫他的老友預(yù)測,Starbucks搬過來作鄰居,不但不會減少原本的生意,反而會讓他的生意更加興。槭裁?因為Starbucks名氣太大,聽到它的名字就彷佛聞到咖啡香,就算對它的咖啡沒特別喜歡,至少也會開始想象坐在那張舒適的大沙發(fā)聽傭懶爵士樂、一個美好早晨的感覺。Starbucks一過來,就好像巨型磁鐵,本來只有這條街的人會過來喝咖啡,現(xiàn)在好幾條街以外的人都會來喝咖啡;有人是開車上班途中“記得這里會有一家Starbucks”,車子門口一停就跑進來買外帶。大家習(xí)慣了“這個地點有咖啡”以后,有些顧客,竟,就會開始跑來買旁邊店家的咖啡。
有趣的是,為什么會跑來買旁邊的店家的咖啡?文章將Starbucks與Wal-Mart相比。Wal-Mart才是真正的“downtown killer”,一間Wal-Mart開在市郊,人們馬上忘記了市中心那些商店的存在;Wal-Mart什么都有、什么都便宜,“就像一個大黑洞”,把所有消費者的錢都吸光了。而Starbucks不同了。它走高價路線,咖啡的種類也是千篇一律;任何一間小型的咖啡店都可以在“價錢”、“種類”兩點打敗Starbucks,輕松推出比Starbucks還便宜二~三成的咖啡,甚至輕松推出每周新的口味,甚至幫客人“特調(diào)”。
Jim幫他老友的預(yù)言正確,幾個月后,這位老伯伯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他的命運因此扭轉(zhuǎn),反過來看準了城市另一頭的另一家超人氣的Starbucks,把隔壁中國餐館的店面頂下,再開了一個新的咖啡屋,結(jié)果這間咖啡屋,一年馬上做到100萬美元(3000萬臺幣)的生意!老伯伯笑得合不攏嘴。
大家都聽過,Wendy漢堡與肯德基的故事,仔細觀察,它們似都喜歡選在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麥當勞”的旁邊開店。但這篇文章的價值是在,它告訴我們,我們不一定要是出名的咖啡連鎖店,不一定要是Seattle’s Best Coffee才能開在星巴克旁邊沾他的光。隨便一間小店,開在星巴克旁邊,可能都可以蒙受它的照顧!
故事再回到最初的老王,當初他開著汽車,四處看看有沒有咖啡店可開,方法就不對了。這二十年來 已經(jīng)有不知多少人在地圖上“找空白”,有的甚至連都市計劃與地鐵新路線都參考進去了,在2008年的今天,已經(jīng)很不容易在地圖上找到“空白”,但假如他讀了這篇文章,他看的就不會是表面的那層地圖,而是底下的“第二層地圖”了,也就是看地圖上的Starbucks點,然后一個點一個點去研究附近的競爭狀況,找一間“孤單”的Starbucks,跟它做鄰居。“第二層地圖”竟然可以引領(lǐng)創(chuàng)業(yè)家,另一波金光閃閃的處女地新商機!
從“第二層地圖”,我也想到一個網(wǎng)絡(luò)創(chuàng)業(yè)點子。所有的餐館或服務(wù)若要“設(shè)點”,一定會作類似這樣“攤開地圖”或“開車繞街找點”的事前功課。但,現(xiàn)在做地圖的mashup如此方便,或許可做一個網(wǎng)站,做兩件事情。第一,自動收集(或放爬蟲去爬)所有的連鎖店的位置并在地圖上標示。第二,號召大眾網(wǎng)友在他們生活圈附近“希望開的連鎖店”的資料,假如超過100個要求,就將此要求自動寄到那家連鎖店的總店去“FYI”。這兩種數(shù)據(jù)齊全后,讓所有需要作功課的人都付費來看這地圖。無論你要看的是“第一層地圖”還是“第二層地圖”,還是以后某一篇文章又揭露的“第三層地圖”,這種地圖網(wǎng)站都提供直接通往$$$的大道,本身也因而充滿價值。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