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不止于咖啡
在一個沒有喝咖啡傳統的國度,賣咖啡的星巴克卻遍地開花。朋友聊天去星巴克、親友聚會去星巴克、商務談判去星巴克,于是,早早地便有了那句“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往星巴克的路上”的抑不住小資情調的話。我時常在想,我們真懂得品嘗咖啡嗎?星巴克的咖啡一定很好喝嗎?一杯拿鐵或清卡要幾十元合理嗎?答案都可能會是否定的,但星巴克卻依然成功著,它的成功不僅在于改變了我們的飲品習慣,重塑了我們的消費觀念,更重要的是,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觸覺。然而,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
當年,霍華德•舒爾茨在創辦星巴克的時候就明確地提出,星巴克不是只賣咖啡的,它更是提供工作、生活之外社交聚會服務的地方。這一定位很好,讓星巴克一開始就贏在了差異化、創新性的起跑線上。就當時市場競爭來看,喝咖啡和社交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星巴克就是能做到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從而開辟出自己的商業藍海。回顧它的發展史,它的管理實踐其實始終都圍繞一個宗旨展開:不是在經營那種賣咖啡給客人的生意,而是在經營一項提供咖啡的人的事業。
“以人為本”——不難發現,這個再普通不過的理念同樣是星巴克的經營秘訣,但星巴克顯然做得很到位。正如我們看到的,從進入星巴克聽到第一聲熱情洋溢、充滿善意的歡迎開始,在購買每一杯咖啡的背后都是精細化的作業、人性化的服務觀念,它是對顧客至上、人性洞察的執行力的確保。“從本質上講,我們都只是人。”霍華德•畢哈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在《星巴克:一切與咖啡無關》中,這位星巴克功勛卓著的副總裁提到:“沒有人采購、運輸、烘培和準備咖啡,我們就不會有星巴克。星巴克的精髓在于:沒有人,就不會有咖啡。”在畢哈管理星巴克的時期,是他一手締造并推行了星巴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而這個文化本身與舒爾茨對星巴克“社交聚會”的定位就有如天作之合、相互銜接。在這個意義上,星巴克的運營之道有其成功的基因,它有今天很早就應當被人們預見。
就畢哈的《星巴克:一切與咖啡無關》這本書而言,如同它的書名“一切與咖啡無關”,實際上它也與“星巴克”無關。畢哈在書中提出的10條法則是基于個人領導能力修煉這一層面的,或者,確切地說,是探討如何改善管理風格以保障“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像“了解你自己”,這其實更像是一個“認識你自己”的哲學命題。它要求的是通過不斷追問自己是誰、自己想成為誰、自己能成為誰等來構建人生的目標和追求。不論對于領導者,還是對于被領導著的員工,了解自己是邁向個人卓越的第一步,也是體現“以人為本”的開始。又比如“應對挑戰”,畢哈給予的詮釋是“從本質上講,我們首先都是人”。這話該怎么理解呢?畢哈通過舉例星巴克曾經遇到過幾個難關(如暴徒沖進某分店防火并殺死了幾名員工等)揭示了一個道理:在那些真正堅持“以人為本”的偉大企業中,員工和顧客一樣同樣是寶貴的財富,從心出發關懷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他們往往會感恩圖報與公司一道共患難共榮耀。
作為一個卓有成效的領導者,畢哈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簡單而具體的原則。它著力于個人領導能力的提升,卻目標指向“以人為本”的管理實踐。在這樣的管理思維指導下,所謂的引導、激勵、關心有了主心骨,而不會淪為泛泛。畢哈把商業中人性的力量這一抽象而又容易務虛的話題落到了實處,他憑借著多年領導星巴克積累、總結的經驗(也包括教訓)為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往人性化和績效管理的康莊大道。現在,我們可以明白為什么星巴克在販賣咖啡的同時還能輸出文化、觀念,毫無疑問,它的前提建立在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洞察和尊重上。這么看來,說星巴克一切與咖啡無關略顯夸張,但它真的不止于咖啡!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