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買遭遇“中國式潰敗”
而這兩年前的質疑,現今已經成為了事實。就在昨日,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宣布關閉在中國內地的9家門店和其在上海的中國零售總部。
一直以來,百思買在中國發展的緩慢與力量的薄弱,不僅被媒體反復提及,也成為競爭對手不屑一顧的理由。蘇寧電器原總裁孫為民就曾表示:“他們還沒有時間考慮百思買,因為對方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太少,只不過是小貓”。國美集團副總裁孫一丁也曾經認為:“百思買只是從形式上移植了北美的運營模式,但限于門店數量與區域布局,他們根本無法與國美抗衡”。
事實證明這種觀點并非妄言,從百思買進軍中國第一天起,直至今日,百思買在中國的門店數量才達到9家。并且,百思買的中國開店境況一直處于“難產”狀態。而這些數字與發生的一波三折的事情,就是讓業內普遍質疑百思買的理由,也導致了百思買錯過了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間,這也是百思買遭遇“中國式潰敗”的直接誘因。
眾所周知,家電零售行業擁有兩大價值取向:一是快速擴張求規模,規模不僅降低采購、運營等成本,最終產生利潤;二是做精單店求利潤,以及做深產品求空間。
而百思買選擇的是后者。但由于百思買擴張速度太慢,門店數量太少,在購銷規模上很難與已經具備龐大門店的蘇寧、國美競爭。因為已經具備了規模優勢的蘇寧和國美,現今,通過品類延伸、門店開拓和定制包銷來提升毛利率,顯然比百思買單純從產品中,干擠毛利要容易得多。況且,不具備規模優勢的百思買,對于家電供應商而言如同雞肋。畢竟規模太小的話,單店銷售利潤再高也是白搭,整體業績與競爭對手相差太遠,所以肯定不具備競爭優勢,這也是百思買遭遇“中國式潰敗”又一誘因。
近些年,外資家電企業與外資家電連鎖,頻頻遭遇“中國式潰敗”,這就不得不令外資品牌家電企業,在針對中國市場有一個全新考慮,其背后的原因,難道就真是一句“水土不服”的定論嗎?還是這些外資品牌家電企業,過分注重以往經驗管理,并且用以往的經驗,強加于一個不同環境的中國市場,才促使企業走向失敗的困境。經驗只是一種“經歷”,不是企業經營的通用法寶,因為每個市場都有每個市場的特性。特別是現今全球市場看中國,中國是全球經濟的“發動機”,所以外資家電品牌要贏得中國市場,就更要注重中國市場的了解,結合中國市場的特性匹配戰略規劃,只有這樣,才能長遠立足于中國市場。
(作者:洪仕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