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近東:蘇寧轉型是社會縮影 正經歷第三次創業
在向互聯網轉型的試探中,張近東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去年“兩會”,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他提出“建議加強對電商征稅”的提案,擊中阿里、京東的痛處,引發了一場論戰。今年,在張近東帶來的5個建議里,“互聯網”更已經成為絕對的主角。
昨日,張近東在北京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壯士斷腕也好,背水一戰也好,蘇寧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他表示,蘇寧轉型成效將在今年顯現,“無論成敗,希望蘇寧的探索都能給零售行業以借鑒。”
正經歷第三次創業希望成為標桿
記者:從2013年開始,蘇寧開始了大范圍線上線下業務的融合,如何評價這次轉型的意義?
張近東:蘇寧是改革開放中最早一批發展起來的零售企業,中國入世,都在喊“狼來了”,蘇寧完成了二次創業,獲得了高速發展。到今天,蘇寧進入新的十年,提出科技創新、智慧蘇寧,可以說是第三次創業。
作為傳統企業如何面對互聯網應用,如何轉型?蘇寧身上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是社會發展的縮影,是整個社會的轉型。兩年前,肖鋼到蘇寧參觀,當時我說,你現在看到的是傳統零售壯士斷腕,但以后,受互聯網挑戰最大的可能就是金融業。所以,這不是一個蘇寧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擁抱互聯網,互聯網就像陽光、空氣、水,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能掌握它、利用它,一定會被淘汰。蘇寧從五年前提出圍繞互聯網的轉型創新,現在對于我們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希望蘇寧能成為一個社會的標桿。
記者:對于2014年,蘇寧轉型有怎樣的規劃?
張近東:2014年是戰略執行年,成效突顯年。我們會聚焦產品、體驗、物流、后臺。成效也會在規模、業績等方面有所體現,畢竟轉型的目的是發展。突破的步驟就是要圍繞戰略布局,聚焦核心,一定要有針對性。比如一線城市,圍繞云店、線上線下融合。三四級市場,這幾年發展由于物流、市場分散問題沒有形成龍頭地位,明年會基本完成物流的布局。
在互聯網時代,就是要把服務產品化,對蘇寧而言,就是要把營銷、門店、網頁、物流、售后、客服等所有同用戶產生互動的服務界面都做成優秀的“產品”。所以,蘇寧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在產品方面,蘇寧還會有一系列創新,比如互聯網門店、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本地生活、易付寶金融創新、消費信貸、PPTV等等。
“沒上他們的當,實體平臺一定有價值”
不為質疑動搖策略
記者:去年開始,騰訊、阿里等都開始提出O2O戰略,向實體業務發展,如何看待這種競賽?
張近東:蘇寧就是沒有上這些人的當,前兩年,都在說實體店要死了,門店都要關掉了。但是,我們相信實體平臺一定是有價值的。
蘇寧會堅持自己的核心能力,當然,蘇寧也是開放的,畢竟,不是對手的已經成為對手,不是朋友的也可能成為朋友。未來的趨勢一定是融合的。
記者:業績上的壓力是否會對蘇寧的決策產生影響?
張近東:我們的戰略著眼的是未來五年、十年,不會在意一個季度、一年半年的業績壓力。
蘇寧在零售行業已經24年,經歷了各個方面無數挑戰。新的十年發展戰役中,面臨很多問題,社會也非常關注,有提醒,有質疑,蘇寧是開放的,會接受各方面的建議,但不會動搖企業發展的策略。這些是我們付出巨大代價逐步建立的,肯定不會受一兩句話的影響。
事實上,實踐已經證明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去年采取的線上線下同價,打通了線上線下的入口。
蘇寧移動轉售業務 設獨立公司“蘇寧互聯”
2014年被稱為是中國“虛擬運營商”元年,備受關注的移動轉售業務得到了基礎電信運營商的支持,截至目前,已經有19家企業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記者昨日獲悉,已經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蘇寧近日成立“蘇寧互聯”獨立公司,進軍移動轉售業務。
據蘇寧移動轉售業務相關負責人介紹,“蘇寧互聯”后期業務開展將以通信業務為基礎,打通社交、購物、娛樂、資訊等多方面資源,為消費者帶來一系列圍繞移動互聯生活的增值服務和解決方案。用戶將享受到社交休閑、視頻娛樂、線上線下購物、金融理財、智能家居等各方面的新型互聯生活。為此,蘇寧將整合上下游資源推出一系列相關增值服務。
據悉,蘇寧2014年春季組織架構調整,除了設立商品經營總部和運營總部兩大總部之外,還設立紅孩子、PPTV、滿座網、電訊、物流、金融、Lindex等八大直屬獨立公司,而“蘇寧互聯”就是八大公司之一。“蘇寧互聯”在經營層面被授予更大自主權,將獨立進行產品開發和市場運營。蘇寧2013年成立的硅谷研究院也將為“蘇寧互聯”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工信部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到2015年底,我國移動通信轉售用戶將達到5000萬,占移動通信市場份額的3%。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用戶需求從語音到流量轉變,4G時代也已經到來,這些都為虛擬運營商提供了新機遇。
張近東建議
賦予電子發票報銷的法律效力
在關于電子發票的提案中,張近東提出加快法律法規對電子發票的法律效力進行界定,尤其是明確賦予電子發票在報銷、核準上的法律效力,并盡早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的標準。
去年電子發票在蘇寧、京東、一號店等B2C的電商推動下,從構想成為現實,江蘇、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相繼開展了電子發票的試點工作,2013年也被稱為中國的“電子發票元年”。然而,因為電子發票存在無法開具單位抬頭等問題,給消費者維權,尤其是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采購和報銷核準上帶來困難。
加上電子發票的推廣曾一度被解讀為向電商收稅的先聲,電子發票甚至成為了電商領域的“敏感話題”。
張近東說,推動電子發票的全面普及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是節約社會和環境成本的最優選擇。紙質發票難保存、易丟失、易造假,而據統計,一個年銷售百億的網購企業,每年紙質發票的印刷打印費超過500萬元。
有數據顯示,從去年9月26日應用以來,兩個月蘇寧易購就開出了170萬份電子發票,一年節省下的紙張成本有幾千萬元。
渠道商對問題
母嬰產品先行賠付
除了電子發票,張近東還提出在母嬰產品銷售鏈條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上加快法制建設的步伐。
針對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后母嬰市場可能迎來的消費潮,張近東建議從母嬰食品安全入手,建立起從生產到流通的全程追溯機制,并由渠道商對問題產品進行先行賠付。
“一方面,要明確零售商對商品質量的法律責任,不論是實體零售還是電子商務,都要切實承擔起對自身平臺經營活動的監管職責,不能置身事外;另一方面,經銷商要承擔先行賠付的責任,然后再向生產者或服務者追溯;同時,還要建立嚴格的母嬰食品市場準入機制,對于食品安全問題要零容忍,一經發現嚴格取締經營資質。”
在個人信息保護上,張近東則希望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制定統一的《互聯網個人信息保護法》”,用以明確信息保護范圍與內容,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其次是“明確責任主體,完善自律機制”,從職責權限、審核監察層面嚴格要求涉事企事業單位與個人;第三是“建立統一的執法機制,確保法律貫徹執行”,以獨立、專業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部門推動個人信息保護長期化、日常化的實現。
“這不是針對誰,是我們的專業團隊經過調研,從民生、國家戰略角度提出的建議。新技術應該在法理規范下發揮作用。”張近東說。
(北京晨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