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發李燕川:目前實體店做生鮮會更強勢|對話·零售人⑧
聯商網消息:8月7日,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做客今日頭條財經頻道和聯商網聯合推出的“對話·零售人”微訪談欄目,就超市行業、新零售等話題發表看法。
李燕川認為,現在經營超市,設備、資金等都不算難點,最大的難點是人,包括員工、顧客。員工對企業滿意了,才能更好地服務顧客。
談及超市發客群,李燕川表示實體店客群以中老年為主。正在上學的或者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不會在家做飯,強拉他們進店可能達不到效果,付出回報不成正比。要等待他們成家立業,真正進入到社會生活后才有可能。對于老年人群體,他認為,很多老年人的消費能力非常強,客單價比年輕人高,老年人消費大有潛力可挖。
關于生鮮新零售,李燕川表示,目前看來生鮮新零售企業都不是太成功,未來應該會有成功的,但當前階段可能還是不行,實體店做生鮮會更強勢。“你看人們的生活習慣,買生鮮或其他食品時還是覺得要看到這個東西、或者能保證它的質量才買。現在一些電商在這方面可能還是比較欠缺,有些商品質量差,運輸中服務意識不夠、損耗高。”
以下為微訪談實錄:
《聯商網》:近幾年新零售概念很火,很多零售企業都稱自己在轉型新零售,開了所謂的新零售門店,對新零售您怎么看,對這個現象您又怎么看?
李燕川:最近這兩年都在談新零售,但是對于新零售這個概念,很多人沒有弄清楚。這個概念是馬云提出來的,很多人都認為名人提的就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馬云也沒有解釋清楚。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新零售的概念是線上加線下,全渠道運營。前幾天我在一場演講也提過,如果按“新零售”的概念來看,我們應該是傳統零售。但我們跟美團、餓了么、京東到家也在合作,雖然我自己沒做線上,但他們在幫我做線上,那我叫不叫新零售?所以我一直認為,新零售也好舊零售也好,從零售角度來說,無新舊之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零售發生變化,其實應該叫零售的迭代,需求的迭代。所以超市發提出,零售無新舊,需求有迭代。不跟風,不折騰,做自己。
現在行業里新零售扎堆、談概念、炒作的現象很多,而沒有實實在在坐下來研究顧客。不管是新零售也好,傳統零售也好,都是概念而已。無論是哪種零售,都要把自己的目標客群定好,研究透顧客群體的購物心理、購物行為、購物習慣。
《聯商網》:超市發之前提出要做“千店千面”的店鋪,根據地理位置、周邊人群屬性的不同,打造不同功能的門店。“千店千面”改造的效果如何?有給公司帶來明顯的效益提升嗎?
李燕川:有的是很好的,比如說北京海淀區的學院路店。學院路店原來的效益也不錯,每天營業額大概有四十多萬元。調整店鋪之后,定位更準確了一些,有年輕化傾向。目前店里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店的53%,這個占比在所有店里是最高的。再看調整后的銷售情況,原來這家面積是2400平方米,拿出300平方米做了個便利店,里面剩2100平方米超市,現在一天能賣到50萬元,銷售額是上升的,客流也在上升。所以這個調整帶來的效益還是挺明顯的。
我們2016年提出“千店千面”,現在對應的店鋪已經有20多個了。店鋪會根據周邊人群的屬性定一個主客戶群。比如學院路店是給年輕人定的。海淀的雙榆樹店主要是面向30-50歲的女性,它的定位就是打造一個溫暖的家,里面的商品更全一些,與家庭有關的更多一些。像玉泉路店打造的是京范兒超市,有紅墻綠瓦、窗欞窗花、鳥籠等設計元素,除了賣果菜還賣老字號以及老北京食品,打造成一個老北京老人的生活場景。
《聯商網》:前兩年超市發和羅森合作,在北京開了不少便利店,現在雙方合作的怎么樣了,合作中有哪些需要磨合的地方?
李燕川:我們從2017年開始合作,目前已經開了23個店了,合作很愉快。跟羅森合作最好的地方是學到他們對單身、年輕顧客的分析以及他們對商品結構的調整。他們跟我們合作,是看重我們的國有背景,老百姓對超市發品牌的依賴性。目前合作沒什么大問題,只是開拓速度要加快。
其實現在世界上最好的便利店都在日本,像7-11,羅森等。7-11做得也不錯,但它跟我的有些觀點不是很相似,它改變得地方比較少。羅森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面向女孩子專門開粉色主題的便利店、在醫院開一些社區店等。我們超市發一直在提千店千面,我覺得這跟羅森的理念很相似。當時我跟羅森中國的總裁三宅示修聊得很愉快,很契合。另外我覺得羅森商品結構更新很快,兩三周就會推出新品,這個正好是我缺乏的。因為我們一直研究的是家庭消費,很少研究單身群體或者年輕人的消費。我們自己沒有研究過年輕人,所以我們愿意合作、學習。
《聯商網》:您曾在之前出席活動時表示,老年人是超市發實體店的客群,費力拉90后、00后可能拉不進來。但也有新興零售企業看好這一群體,越來越多90后已經組建了家庭。您覺得未來超市行業的顧客群體仍然會是以中老年人為主嗎?
李燕川:我覺得實體店客群以中老年為主,這個中年是指結婚后的一些人,他們會回家做飯,所以要去店里買東西。當然現在部分90后已經成家了。其實我還有句話是“等待他們長大”。正在上學的或者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不會在家做飯,可能90%基本上在網上買東西,強拉他們進店可能達不到效果,付出回報不成正比。現在我們為什么要跟京東到家、跟美團合作?年輕人不到我們實體店里來,那可以在網上買東西。但是真正進實體店的人中,年輕人是很少的。依然要等待他們成家立業,真正進入到社會生活后才有可能。
《聯商網》:您對老年人群體是怎么看的?未來超市發可能做專門面向老年人業務嗎?
李燕川:現在中國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另外,很多老年人的消費能力非常強,跟年輕人相比,現在老年人客單價占比挺大的。從實體店來看,很多年輕人追求便利,進來買個面包買個水就走。老年人要買點健康的食品、新鮮的果菜,客單價七八十元。年輕人客單價二三十元。所以老年人消費大有潛力可挖。此外,我們沒有研究透老人的消費行為,現在六七十歲的人注重的是健康,沒有說非要把錢留給兒女等等,他們的消費觀念跟上一代相比有所改變。上一代老人是把錢給兒女,讓兒女怎么過好日子。所以現在店里的好商品、貴的商品,老年人買的更多。我們覺得這個群體的消費潛力是很大的。
我們還真考慮過,有沒有可能給老年人設專柜或者專店。我看永旺專門做過面向老年人的店,通道很寬,老人可以那兒購物、休息。其實我們也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因為老年人尤其是海淀區的老人有知識有文化,但兒女在國外,自己比較寂寞,我們想給他們打造可以交友、休閑、娛樂的場所。現在我們自己在做一些義工的工作,進入社區跟老人聊天、幫他們打掃衛生等等,跟顧客很親近。
《聯商網》:您認為做好超市最重要的是抓住什么?是定位還是商品品質還是服務,或是其他?
李燕川:我覺得現在經營超市,設備、資金等都不算難點,最大的難點是人,包括員工、顧客。現在的員工越來越年輕化,個性強,我們想著給年輕人一個可以適應下去的成長環境,盡量給他們一種家庭感。因為外地的孩子比較多,我們可能會組織一些社團活動、聚會等,讓員工在公司里感到溫暖。他們對企業滿意了,才能更好地服務顧客。
我們現在提出了“五滿意工程”,第一就是員工滿意,第二是供應商滿意,第三是顧客滿意,第四是政府滿意,第五是股東滿意。很多人說零售要把顧客放到第一位,但我們的解釋是,如果員工對這個企業不滿意,顧客滿意就是一句空話。如果員工天天繃著臉、吵架,讓顧客滿意是不太可能的。為什么第二是供應商滿意呢,因為他給你提供的是商品,有最好的商品加合適的價格,顧客才會進店買東西。我們的排序也基本上得到業界的認可了。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把人抓住,讓員工在店里企業滿意,讓顧客愿意進我們的店。
《聯商網》:除了在北京,超市發在張家口、承德等地也有門店,不過數量相對較少。有考慮過以后成為全國連鎖企業、在更多城市開店嗎?為什么?
李燕川:不會的,我們現在依然堅持在北京。我們開店的策略是立足海淀,輻射北京,延北京張家口發展,連成線連成片,把根基做好。
其實現在在海淀的發展還有很多不足,比如海淀區北部地區、一些農村地區還沒有輻射到。現在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但三年五年以后一定是可以的。
企業發展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比如超市發最起碼三五年內不適合在全國開店。我們沒有那么大的規模,那么大的野心。還是要堅守好自己的大本營,有時如果戰線過長但管理不到位,撤出的時候成本就會更高。
《聯商網》:超市發涉及的業態比較多樣,看到有綜合超市、生鮮超市、社區菜店等等。未來超市發會將重點放在哪種業態上?
李燕川:主要是兩類,一類我們叫做生活超市,店鋪面積大概一千平方米左右。隨著城市里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緊張,大賣場不適合再做了。為什么城市里的大賣場在衰落,社區店小賣店興起?就是因為生活節奏發生變化,但人們還是需要高品質的商品,所以我們把生活超市作為重點。
還有一種業態是五六百平方米的社區菜店,主要服務于老年人。對老年人來說,距離比較近,兩三分鐘就可以到,里面的商品能夠滿足一天三餐的食材供應。未來可能主要向這兩個方向調整。
《聯商網》:現在有一些生鮮新零售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也是蔬菜果蔬,也算您的潛在對手,您怎么看。
李燕川:現在看來生鮮新零售企業都不是太成功。我所說的成功是它要有利潤、要有盈利模式。從目前來看,還沒達到。未來應該會有成功的。有人現在說無人店的發展一定不行,但或許十年八年后情況就會發生變化。隨著科技的發展,人的生活發生變化,很多事情都有可能。但當前階段可能還是不行,實體店做生鮮會更強勢。你看人們的生活習慣,買生鮮或其他食品時還是覺得要看到這個東西、或者能保證它的質量才買。現在一些電商在這方面可能還是比較欠缺,有些商品質量差,運輸中服務意識不夠、損耗高。
【對話·零售人】聯商網和今日頭條財經頻道聯合推出的微訪談欄目,邀請零售業企業家、專家,聚焦行業發展,解讀零售動態。
往期推薦: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