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為何那么吃香?
圖/聯商圖庫
聯商專欄:這些年,便利店的熱度不輸于新零售。從當初的一批國產新生力量崛起叫板外資便利店開始,大家就對這個業態情不自禁。
然而隨著幾年的發展,當年從7-eleven離職創辦了鄰家便利的王紫團隊失敗,給這個行業抹上了一層陰影。但隨著羅森開店步伐的加快和諸如猩便利等國產品牌的快速布局,資本似乎各位鐘情便利店行業。
8月份,一份《商務部辦公廳關于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的工作通知》更是讓便利店不得不再火一把!于是,筆者就納悶了,便利店他怎么就那么吃香呢?
細看了商務部的通知,正文的一句“便利店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業態,是滿足人們便利消費需求、服務民生的重要載體。”簡直令人“噴飯”!不知道是哪位大神的杰作?
我就想問一句: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必須都是便利店能滿足的么?如果能買菜、賣魚,那究竟是叫便利店還是叫社區生鮮?作為政府部門,到底有沒有搞清楚便利店的概念?關于這個懷疑,筆者贊同周勇教授的觀點,便利店根本就算不得百姓生活的必需。既然是便利,他僅僅是個補位而已,不值得我們大肆將其作為政府主導力推的一個業態,除非不是出于市場原因的考量。
那么筆者又開始好奇商務部此舉的動機。
文件原文解釋“但仍存在品牌連鎖門店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服務功能不完善、經營能力不強等問題”。簡單地講就是目前便利店業態發展的不好,咱們得給他規范規范。
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推敲:一是門店總量不足,閉著眼都能清楚,肯定不足,但想請教門店要達到多少才算充足?還是老套路簡單地進行人口門店比么?
關于這點,筆者在《中國的便利店市場并沒理論上的那么大》一文中早有論述。二是布局不合理,便利店是最敏感的業態,也是最激動靈活的業態,他能極快地感知區域商圈的變化,出現與消亡市場早早就給出了信號,自我糾錯能力完全不用政府擔憂,也就是講根本不需要宏觀的規劃。
作為城市規劃者,商圈規劃是務必考量的,但微觀到門店的數量、位置這是否太過操心?可以這樣講,即使各地市真正落實了該通知的工作,進行具體的門店規劃,最終也是難以實現的。筆者總是提醒大家去關注當年南昌市政府那次轟轟烈烈的便利店開店運動。
這是當年南昌市的宏偉計劃,一轉眼四年過去了,南昌的便利店現狀如何?為何沒有持續的新聞關注報道?而可笑的是,筆者在8月初前往南昌市時,意外看到了當地的菜市場模樣。給大家看幾張圖吧!
入口·藏于陋巷
通道·臟亂不堪
攤位·雜亂破敗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省會城市市中心(朝陽中路附近)農貿市場,遠不及開化縣城的任何一個農貿市場。筆者想說,作為都市居民一日三餐食材主要來源的農貿市場才是最貼近百姓生活的零售業態,它的布局才是每個城市的規劃者需要通盤考量的業態。
此刻諸如此類的現象,我想在全國應不止南昌這一個地方吧?隨著地價、房價、租金的高企,農貿市場越來越缺少生存空間,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以及人們對新鮮食材的強烈要求,農貿市場恰恰又是人們迫切需求的業態,如今強調便利店的極度重要性,簡直就是本末倒置!
行文至此,已不想再做更多批駁。倒是很好奇此舉的真正動因。思來想去,或許有這樣幾點原因。
第一,刺激消費。任何商業的發展與衰退都應該是一個全要素事件。這些年一方面我們在強調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視經濟增速放緩的現實。公認的三駕馬車中,兩駕已經疲軟,唯獨內需消費持續強勁。
而便利店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在各個角落,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場所,單價雖低但頻次較高,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2017年便利店行業增速23%,市場超過10萬家門店,1900億銷售額。
最近兩年,隨著各連鎖便利店的不斷擴張,銷售數據想必會更加漂亮,這是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市場。注意,《通知》中是對連鎖門店的發展規劃,連鎖門店以其標準陳列、創新產品和服務,又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所以理論上講,這是不斷激發消費潛力的絕好手段。
第二,便利社區。自從上海首推“15分鐘便利圈”之后,各地在商業打造上都有類似的訴求,這和當前城市發展及人口結構變化是相契合的。便利店作為大賣場、購物中心的補位業態,很顯然是能滿足這個“便利圈”的訴求的。
第三,市場格局調整。便利店在國內的再度火熱是因為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那就是趕上了人口結構變化和內需市場得到重視的雙重疊加。很多研究日本商業的人士都十分關注老年人與社區便利的關系,國內的主要代表有首都經貿大學的陳立平教授,其實日本便利店之父鈴木敏文很早就指出了便利店要做足“少子化”“老齡化”文章。
國內的一二線城市率先感受到了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危機,所以對于便利店的未來期許也相對較高。因此我們看到很多國內連鎖便利店這幾年的發展都有政府參與的身影。一旦政府入局,未來的發展就變得撲朔迷離,價值羅森、7-eleven外資品牌加速開店,市場調整在所難免。
作為資本,又為何對便利店這么著迷?
回顧零售這幾年的發展,資本貢獻功不可沒。但問題也就出現了,其實國內資本對零售的投入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從全渠道到新零售,從社區生鮮到便利店,基本上什么火資本就投什么,資本投什么,什么就火一陣子,最后只留下一地雞毛。那么便利店是否值得資本再這么熱情地進入?
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便利店雖然未來的市場很大,但他卻不是一個能快速盈利的行業。我們不應該像對待購物中心一樣的心態去面對便利店。既然只是提供便利,他就不應該像賣場一樣需要大排隊伍等著買單,也不應該像購物中心一樣琳瑯滿目。鈴木敏文對便利有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他解釋了什么是便利,就是能提供居民最需要然而大店卻并不具備的物品,如白喜事的紅包、縫補衣物的針頭線腦。
這當然僅僅是個例子,他的核心就是立足社區居民,滿足生活需要。這也就是千店千面的原因所在。既然如此,快速擴張就非易事,而資本怎能容忍這樣,非有快速復制,無以滿足資本的胃口。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便利店其提供的服務并不真正能稱得上便利,很多服務也并非居民需要的便利,這就是資本的惡果。
便利店雖小,但他需要培養。培養客群、培養人才,資本等不及。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便利店的下半場”系列報道,文/聯商專欄 靖安先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