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第11個“雙十一”:請做更好的自己
聯商專欄:走過十年的“雙十一”,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大眾心理融合、自主成長的社會化情感“浴池”。
筆者請教阿里研究院專家呂志彬:今年的“雙十一”,怎么理解?她言之灼灼地說了一大段,我就聽懂一點:說酸點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哪怕只是好一點點。她是說阿里操盤方的心態,消費者又何嘗不是如此?
是“雙十一”,引出銀泰商業CEO陳曉東用“坐騎”護送購物顧客、自己步行回家的故事;也是“雙十一”,引出浙江商務廳領導親臨一線幫忙的故事。“雙十一”,作為中國零售領域的變革事件,在強大的技術支持下,情感層面的劇情演變和成長幾乎覆蓋了全社會。
一、促進大眾情感多元化溝通
從消費者角度,近年來通過“雙十一”,參與線上購買和選擇互動活動的人群,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區域、品牌認同群體同質化互動模式。
在線下生活中,或許,我們面對面很久,卻不是交心的朋友;而在線上,我們確實可以短時間溝通成為交心說實話的道中人,這是價值交流、是隱藏在情感背后的真實自我。
我們知道,在大眾彼此溝通的媒介工具當中,有肢體語言,口頭語言以及內在的內隱語言方式。
在外表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受到多種約束的情況下,人的情感表述會自動、自然轉向內在層面,也就是從被動的外在表達轉向自我的內心表達和自我對話。
網絡平臺客觀上提供了這樣的內在條件,使人們的情感溝通互動模式呈現出多層次,多緯度,多場景的方式或渠道。
人們不再限于平時在工作、生活當中接觸的情感交流范圍,在網絡當中遇到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交往范圍進一步擴大,出現了跨領域,跨地區甚至跨價值觀的文化交流。這種交往方式不管是群體還是個體,在其心理成長歷程當中都是難得的教育歷練。
從銷售者的角度來看。參與線上接待服務,組織商品,組織營銷活動的廣大經營者,他們更加自主地投入。包括學習多元市場規則、多種語言,多種民族風俗,以便于進行快速的溝通,形成交易條件。
比如,一位咖啡經營者為了與跨國品牌會員群體溝通,努力學習“英語”,筆者在跨境電商實戰大賽中接觸到,山東的一位職校學生,作為經營者向意大利客戶介紹釣具產品的過程中,由于不懂得意大利語,努力學習對方的風俗文化,促成交易,類似情感化服務觸點延伸的故事太多了、俯拾皆是。
這種自主投入,自主學習,自主參與多文化、多價值觀的社會環境,是中國社會大眾心理健康成熟,走向國際化價值互動的進步。
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全國范圍的主題情緒互動平臺、一場情感盛宴,宏觀上疏解了現實生活當中很多情感、情緒方面的沖突和糾結,緩解了生活當中同事、同學甚至社會群體之間的某些沖突的風險,使得整個社會大眾的心理情緒互動呈現出良性的積極的動態。
在這個意義上講,阿里創造的“雙十一”,對于中國社會心理的穩定與和諧,起到了積極的正面誘導作用。
二、促進流通渠道商品價值再造
不僅是“雙十一”,從幾年來整個網絡營銷的動態對線下實體零售的影響看,客流引導作用越來越明顯。這次“雙十一”期間,線下實體店普遍采用跟進和互動的方式,進行主題營銷。
其最大的特點是采取比平時更大折扣力度,基本線在五折甚至更低一點,從實際業績表現看,普遍高于一般的促銷業績。
很顯然,消費者的核心關注點,就是價值表現形式。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同樣品質商品的折扣力度更大一點。多年的線上互動,廣大網絡消費者進一步認清或看穿了實體店鋪商品的價格秘密,不同層次的博弈在大眾心理層面已經形成商品價值“社會認知線”。
那么,這個價值“心理認知線”大約是多少呢?在消費者的眼里,線下實體店的商品價值應該是目前價格的50%左右。當然,對于實體零售商來說,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挑戰,要么徹底變革,要么堅持修修補補,被動續命。
目前實體店的商品流通價值和零售價值必須進行徹底變革,像銀泰陳曉東說的那樣,做真實的零售店,而不是二房東。要從深層次調整,不能簡單的固守那套說詞:是線上打折活動刺激和帶走了實體店的客流,影響了實體店的業績。
要在深層次上自我反省:這種全景式客流的轉移,本質上是商品價值轉移所造成的,涉及到以下幾個關鍵要素:企業經營決策者經營觀念與智商,運營成本系列,商品品質系列,團隊服務形態等等。
對于線上網絡供應商的經營,雖然很繁忙,壓力很大,但是,每一次“雙十一”,都在教育引導他們,進一步摸清線上線下兩個渠道的玩法,進一步強化商品價值認同的內在邏輯,并且催動他們組織和更新系統化商品價值鏈,一次又一次的錘煉,讓他們在全渠道生存法則中走在實體零售商前面。
三、在精神層面促進社會大眾人格成長
人的心理自主性成長,是人格完善、擔當社會責任的重要前提。網絡消費群體的主要年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所增長,不過其主力人群是在80后至00后。
他們多數是作為獨生子女成長起來的,在他們的心理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優越的條件,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因素,基本上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個是成長環境強勢導致主體心理弱勢,自主性比較差。第二個是在家庭環境良好的氛圍中被當作“寵物馴養”,角色、行為被替代比較嚴重,找不到自己的行為互動角色,第三個是以自我為主的情感交流受到排擠,要么過于自我,要么受到現實各種約束。
在這三個因素中,比較要緊的是自主性成長。自主性強,形成的人格獨立性就強,做事的主動性、內在動力比較充沛,結合社會責任訓練,擔當意識也會比較強。假如在社會學習和社會交往當中,言行被約束。首先,在情感交流過程中就會轉移,比如小學5、6年級的學生,中學生的壓力疏泄對象,主體就不再是家長,而是轉移到網絡、網友等同質化圈子或者群體中。
在生活和社會行為替代方面,基本有三個表現,第一個是角色被替代,第二個是行為被替代,第三個是主動性被替代,導致社會生活中處于單純依賴或者完全被動的角色。
被動的現實生活環境,導致青年自我肯定行為普遍較差,不敢說話、不敢主動做事。自我肯定性是個性成長的必要的過程,是個人生活擔當和社會責任擔當很關鍵的個性心理要素。
在這方面,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東方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日本有相關比較研究,日本的孩子自我肯定心態要明顯低于荷蘭的孩子,中國孩子的自我肯定心態和行為也不樂觀。
在網絡虛擬的場域當中,參與網絡交易、娛樂、互動,青年得到了自我價值肯定,是一個非常好的群體及個體的心理成長鍛煉舞臺。通過不斷的選擇、交流、購買、交易博弈,不斷地自我進階、進步,在多維度參考系中得到完善、提升,要做更好的自己。
對于中國特定的社會輿論場中出現這樣的大眾心理溝通、交流創新趨勢,我們為什么不多給予一些肯定和褒獎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