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零售需要“思考力”:價值增長才是真增長
聯商專欄:雙11落幕有一段時間,阿里和京東都交出了不錯的中規中矩的答卷,有增速,但放緩,這也符合預期與常態——當體量越來越大,要想實現更大幅度的增長,這無疑是難上加難。
走過了11個年頭的雙11,帶著耀眼光環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質疑聲。比如數據,比如顧客的體驗,比如價格。在各種質疑聲中,有時會出現一邊倒的附和聲。
在這種附和聲里,仿佛某種集體情緒得到了釋放,某種自認為正確的觀點得到了夸大與贊許。一味的贊同,和一味的否定,都會讓觀點帶有片面的傾向,可能是一斑窺豹,過早地讓缺失根基的結論曝光。
雙11發展至今,已成為零售業的標志性事件,不管認可與不認可,相信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在聚光燈下,雙11折射出眾多問題,這給零售商與零售人一個反思的機會。
當下零售需要“思考力”
近幾年,零售的風潮一直不斷,每次風潮出現,必然會引發眾多討論,也會獲得眾多支持,當風潮褪盡,沙灘上狼藉一片。
當年無人店的出現,引發了行業大討論,一時間也惶惶然,似乎無人店取代傳統零售店是必然可能發生的事情。時過兩年,現在再去看無人店,多了幾分冷靜與客觀。無人店不會成為主流,只是現有商業模式的補充。
當年無人店風行時,許多零售商都趕潮流上了設備,引進了技術,最后大多入不敷出,無人項目成了“雞肋”。在寫字間的某著名零售商的無人店,現在淪落為賣泡面和飲用水的地方,為了減少損失,也不再取用自助付款,改為人工收款。
當時如果稍稍冷靜,親身體驗,就會發現無人店有許多弊端,與消費者的體驗需求還有很大差距。當無法對事件做判斷的時候,零售商的最佳判斷標準應是消費者之心。
近期許多社區團購平臺都爆出資金鏈的問題,這與社區團購最火爆之時僅相差半年。
半年,就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社區團購大火之時,許多社區平臺都融到了巨額資金,獲得了資本支持,火熱的場景讓人聯想到共享單車的紅火,有異曲同功之妙。
當時許多人發問,社區團購會不會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僅用了半年時間,市場就給了答案。
當年盒馬率先推出大海鮮的時候,同樣也吸引了眾多模仿者,彼時大海鮮代表了風尚與實力,此時盒馬卻重回零售的本質。大海鮮在許多零售商那里銷聲匿跡。大海鮮拯救不了零售商,零售也不需要大海鮮助力,零售需要的是實力與思考力。
零售風潮的迭起,每次都有眾多的跟風者,這些跟風者轉而又成為風潮的助推者,讓風潮向更高層躍動。彼此互為支撐,一片繁榮之后,很快就發現外強中空,沒過多久,潮流只得應聲而落。
零售需要創新,也需要變革,但不需要跟風與盲從,需要零售人根據市場、現有資源的情況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盲目樂觀,或盲目悲觀,或武斷地下結論,或以盲人摸象的判斷認定結果。
對雙11的評判也應回歸到理性航道,當以超出自身體驗與認知的經驗來判斷一件事時,往往是主觀想像代替了客觀事實。
價值增長才是核心競爭力
雙11自創立以來一直保持連年增長,雖然增長的幅度放緩,但增長的勢頭依然不減。但把規模的增長當為評判企業成長性的關鍵數據,顯然有失偏頗。
規模增長只是表面的數據,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數據。真正的增長,要看企業是否實現了價值增長。
價值增長是判定企業成長性的重要指標。
價值增長的第一個標準要看是否有優先的市場份額。在這場宏大的雙11盛宴中,各路零售商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以期取得更多的銷售額,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誰占領的多,誰就搶占了更多的市場主導權與話語權,獲得優先權力。這也是各大零售商,尤其是電商,在雙11的關口互不相讓的主要原因。
雙11是阿里與京東狹路相縫的重要節日。需要引起阿里注意的是,近年京東在雙11的成長性較好,與阿里的差距在縮小。從周邊人的購物情況看,除服飾與美妝外,許多人都在京東貢獻了較多的銷售額。
第二個要看盈利能力情況。雙11自從脫離簡單粗暴的促銷方式后,用盡了“花式”促銷的套路,這也給消費者出盡了難題,許多消費者都說看不明白雙11的價格套路。
說到底,因為雙11要由店鋪和平臺共同讓利,重合疊加,所以才讓規則復雜了起來。
本次雙11,天貓給出的優惠是400減50的跨店鋪券,店鋪出臺的促銷是降低商品價格和本店鋪的滿減券,各種優惠措施重合疊加,這讓許多不了解規則的消費者都覺得費解。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為了盈利的需要,不可能只由一方獨家給出優惠政策,雙方共同讓利,才能讓商品價格更具誘惑力。這也是盡管消費者對優惠方式有許多不滿意、但平臺仍堅持采用這種方式的原因。
許多人發問,為什么不簡單直白、直接5折銷售,折扣價格透明高,更有吸引力,為什么要用這么多套路?實體店做促銷都有經驗,如果把商品拉到高折扣后,雖然折扣期間能取得較好的銷售,但銷售高峰過后,低價格會帶給商品巨大的損傷,需要用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價格的銷售能力。
同理,如果電商平臺用高折扣的形式進行低價銷售,不光給平臺帶來沖擊,還會損傷品牌的影響力和后續銷售能力,更深層次地,將會打擊到生產商,甚至是制造業。
促銷活動不管形式多么光鮮,價格多有吸引力,最終還是要獲得盈利能力,持續的盈利能力。殺雞取卵式的價格促銷,最終將傷害到零售商、制造商,最終影響的將是行業的發展。
第三要看是否具有抗競爭能力。雙11的主角是電商平臺的角逐。雙11前夕,電商“二選一”的新聞喧囂塵上,其實這種潛規則早在零售業流傳已久。
在傳統零售時代,當地龍頭企業大多會對外來的零售商進行資源的“封殺”,要求供應商簽訂獨家經營協議,這是當地零售商為了取得競爭優勢拿出的“殺手锏”。
這種方式看似建立了壁壘,其實也是不自信的體現。如果差距足夠大,如果領先的足夠多,足夠有抗競爭能力,遙遙領先,就沒必要出此令人詬病的下策。
其實,就算可以利用影響力讓品牌商不得已做出選擇,卻無法讓消費者選擇,消費者的認可才是最可抗的競爭力和資源。
第四要看是否有穩固的財務基礎。近期,社區生鮮呆蘿卜被爆出多家門店關門,因為資金的問題暫停營業。時下,零售商都在快速地跑馬圈地,開店、并購、新業態、新模式,這些成為常態,發展日新月異。
快速擴張的基礎應是穩固良好的財務基礎,如果失去財務的保障,擴張就變成曇花一現,甚至是掉入汪洋,不可再生。
警惕消費主義的蔓延
雙11來臨前,許多人都生出焦慮感,這種焦慮是買什么的焦慮,是能否買到最低價的焦慮,還有是否要參與購買的焦慮,種種焦慮疊加起來,讓人處于浮躁、疲憊,甚至是一種虛妄之中。
各大平臺營造的火熱預售氣氛,像是一個熱動力的汽球,不由自主地托著你走,至于能走向哪里,能帶向何處,有時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今年直播成為雙11的重要關鍵詞,據官方數據,雙11開場1小時03分,直播引導的成交額超過去年雙11全天,直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銷售的作用。雙11前,打開店鋪頁面,許多都跳出了直播頻道。
當時不禁生疑,這種直播是否有人看,真能起到促銷售的作用嗎?同理,以個人體驗去揣測消費者的體驗,這是錯誤的。
一位90后朋友說,她看李佳琦的直播,禁不住買了五只口紅。這不是孤例,周邊許多看了直播的人都沖動地買了超出預計的商品,年齡范圍竟然從70后跨到了00后,直播成了“老少皆宜”的引導消費的手段。
直播具有傳播信息簡單直接的優勢。消費者容易讓人沉迷,也易受到鼓動和誘導,直播讓隨機購買奔向了新高潮,讓超出預算的購買也達到了頂峰。直播像是某種催眠,讓人做出更加狂熱的購買選擇。
這種購買理性居少,沖動購買居多。為了滿足消費欲望,許多人還在透支消費能力,利用平臺提供的分期付款或預支消費的方式達成消費意愿。
今年雙11過后,一則新聞讓人深思。四川一位女子在去年雙11通過透支、貸款等方式消費了20余萬元,丈夫今年一年都在幫她還債,而今年雙11該女子又瘋狂購物欠下了30余萬元,丈夫欲跳樓自殺。消費變成了“瘋狂的石頭”,令人沉迷,欲罷不能。
零售商需要制造機會,創造消費需求,但在非理性的消費欲望面前,消費成了填滿欲望溝壑的填充物。這也是許多人站在雙11對立面的原因之一。
雙11與消費主義的蔓延,兩者究竟相隔有多遠,是否正在建立一條隱秘的通道,這需要關注,也需要警惕。
學者陳昕認為,消費主義是一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動人們的消費激情,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消費主義不在于僅僅滿足“需要”,而在于不斷追求難于徹底滿足的“欲望”。
在雙11,有多少人買了本不需要的商品,有多少人在氣氛的渲染下,超出預期購買了更多的商品,還有多少人超出本身的承擔能力購買了滿足“欲望溝壑”的商品。這無法統計,但狂熱之后,消費戰場肯定會是一片狼藉。
一片狼藉的,還有數以億件快遞帶來的垃圾。雖然阿里的菜鳥裹裹啟動了回收包裝物的活動,但對這龐大的消費者市場產生的快遞包裝物來說,微乎其微。
消費主義蔓延之下,如何安置好這些包裝物,不僅僅是讓現有物料發揮更大的價值,更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環境的保護。消費空間可以拓展,但我們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
對雙11的關注,不應只是數據,這個史無前例的消費現象,隨著深入與持續,會引發我們更多的觀察與思考。
*本文價值增長部分參考了《哈佛商業評論》的《缺少價值增長的企業注定看不到未來》的部分觀點。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柳二白,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