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透:春節消費的海水與火焰
為應對新冠疫情,各地倡議“就地過年”,這一新趨勢也改變了傳統春節消費市場。
一方面,就地過年政策利好一二線城市。據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17日),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比2020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增長4.9%。其中,餐飲、高端、體驗類和免稅等消費市場表現非常活躍。
據有關機構監測,全國10個一二線城市購物中心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幅超200%,達到2019年春節同期86%水平。據商務部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大型支付機構監測餐飲商戶銷售額同比增長約1.3倍,部分外賣平臺線上餐飲消費額增長2倍以上。
此外,就地過年帶火本地游、周邊游、短途自駕游。各地公園、景區、博物館、電影院、滑雪場等休閑娛樂場所客流量顯著增長,城市郊區度假酒店、民宿等預訂火爆。離島免稅購物也人氣爆棚。海南省商務廳2月17日提供的統計情況顯示,2月11日至17日,海南離島免稅店7天銷售額超15億元。
但另一方面,消費市場卻呈現分化狀態。比起上述紅紅火火的消費市場,三四線城市及縣域的實體商超市場則稍顯冷淡。
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采購委對14家地方商超企業開展2021年春節消費市場調查。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線下商超銷售并沒有迎來預期增長。尤其人口輸出型城市節前銷售不理想,部分商超客流和銷售甚至呈現不同程度下降。正月初一至初七銷售有所回升,銷售增量主要體現在糧油、生鮮等民生品類,堅果等休閑食品也有所增長。但進口商品、特別是非食品類則出現大幅下降。
對于實體商超企業而言,2021年行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是挑戰極大的一年。在疫情常態化,消費者行為變化的趨勢下,商品結構的優化,門店運營的精細化,全渠道服務能力依然是各家企業需要關注的重點
1. 進口商品、非食品類銷售占比下降
受疫情常態化防控影響,冷鏈食品類銷售下降,尤其是進口冷鏈食品(冷凍水產,肉禽,水果)受到影響最為嚴重。非食品類受到顧客需求下降影響而大幅減少,部分商超傳統禮盒類、飲料酒類等銷售受到影響,常規品銷售占比下降。
2. 糧油、生鮮等民生品類成銷售增長主力
春節期間,各地商超糧油民生,特別是蔬菜、肉、蛋等生鮮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大。其次,堅果等部分休閑零食銷售,調料及廚房輔料類銷售,半成品菜等商品銷售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部分商超通過引入高顏值、差異化商品,提升銷售,白酒酒品分類受價格上升趨勢帶動,醬香型酒類受熱捧,名酒銷售業績大幅增長。自有品牌、直采商品銷售占比擴大。
3. 線下門店客流數下降 到家業務占比提升
渠道方面,到家業務銷售占比大幅上升。但線下門店來客數、客流持續下降,導致整體銷售出現下降。
1. 社區團購平臺分流嚴重,要競爭也要合作。
受訪企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社區團購的沖擊,有企業稱社區團購平臺帶來了“拼刺刀”式的無序競爭。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以武漢為例,武漢社區團購“百團大戰”期間,傳統零售端超市門店來客率下降20%-30%。
面對社區團購的分流,企業自己也在強身健體尋找對策。據調查企業反映,首先可以以門店為基礎開展社區團購業務,通過組織社群營銷,找團長帶貨。其次,通過差異化單品來競爭。提高自采比例。此外,企業還可以尋求與新型社團平臺的合作。
2.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趨于理性,特色自有商品是突破口之一。
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發現,今天的消費者在購物時更加理性,注重健康和營養。針對現階段的顧客購物認識與行為的轉變,企業可加大直采商品和自有品牌(含生鮮)的挖掘,提升占比,體現品質與差異、特色。形成差異化經營,重視和加大自有品牌的營銷力度,提升銷售占比和毛利額。
此外,半成品、熟食特色經營的突破非常迫切。同時可以關注方便食品的崛起,方便食品在逐步正餐化,味道好、分量足、健康化都是方便食品的創新增長點。
3. 來客數持續下降是最大壓力,線上線下結合是長期趨勢。
隨著疫情和線上生鮮的逐步滲透,來客數被分流是長期挑戰。對此,應用好企業APP和微信等私域流量,加大線上的投入和運營,加大營銷活動投入,組織廠家進行更廣泛的合作和營銷互動,用高性價比的商品引流。
從戰略層面,企業需要積極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形成多元化銷售模式,做好社團、到家等平臺的銷售配合。同時,線上營銷及私域流量要有大的突破,用好會員機制。
4. 疫情常態化防控壓力,需要做好應對預案。
受節前疫情散發影響,全國多地報道有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引起不同程度消費恐慌,企業防疫成本上升,處于恢復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不同程度受挫。一份進口車厘子被曝核算檢測陽性,全國車厘子等進口水果出現大量滯銷。損失最嚴重的是進口冷鏈食品。據某大型零售企業反映,上海冷凍產品市場近期下跌50%-60%,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下跌60%-70%,蘇北、安徽等地下跌70%-80%。
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企業自身也準備好了疫情突發的各項預案。比如在經營方面:①成立專門的突發情況應急小組,各項工作具體到人負責。②商品品質每日抽檢,進場前資質齊全,每批貨品配齊所有相關資質。③價格由市調小組每日市調,確保持平市場價。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全國進口冷鏈食品還面臨“三證”不互認,各地 “排查”層層加碼,部分地方甚至“一刀切”禁售進口冷鏈食品的問題。因此,不少企業希望能夠“落實進口冷鏈食品出倉即售。”期待國家權威部門能夠盡快發布針對食品生產經營領域科學防疫指南,采取效仿認證認可制度“一方審核,處處認可”的“三證”全國互認政策,禁止“一刀切”下架“三證”齊全的進口商品,加快促進商品流通效率和市場消費
總體來看,多數企業對2021年的市場形勢看法是不容樂觀。2021年仍將是零售業全行業面臨巨大挑戰的一年。
受到疫情影響,消費者行為變化顯著,消費者會更加理性,消費者選擇渠道的多樣性都影響到顧客的到店流量,實體零售企業依然會面臨客流大幅下降的困境。另一方面,線上對生鮮的突破也會對實體零售進行擠壓,進而線下銷售會進一步下降。
但危機之下,零售業(實體)仍有增長的空間和機會。尋找差異化是抓手,不同的企業根據不同的城市客群,可以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有些城市適合發展高端商品,有些城市適合民生低價商品。而從整個市場格局來看,市場的分化和多元化發展也是長期趨勢。
在獲客方面,由于消費者消費行為更加謹慎,需要更加重視與廠商攜手市場營銷來拉動消費。有企業建議,重視社交圈子的營銷,爭取在線上營銷及私域流量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時用好會員這個優質資源。全渠道服務能力依然是各家企業需要關注的重點。
有企業指出,2021年中國零售市場消費渠道越來越多,信息更透明化,競爭越來越彰顯時代的特點,需要用大數據進行分析進行商品引進,用對的、好的商品對客戶進行精準營銷。
還有企業建議,以服務性業態為中心促進零售業的發展,在實體店銷售日趨增長緩慢甚至是下降的情況下,零售商更應該將餐飲、娛樂、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推動實體零售場景與服務業態形成優勢互補,拉動客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