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擴張的消費新品牌,是購物中心的新希望么?
來源/Mall先生
編輯/梁嘉茵
商場仍應基于對消費者和自身項目的研判,而不是簡單迎合品牌的“鈔能力”,來做出決策。
今年商業地產的從業者們,相信都會有一個感覺,盡管消費還沒有完全復蘇,但資本市場對消費賽道的熱情,卻異常高漲。
我翻了下,幾乎在“每周Mall事”的每一期里,都會有XX品牌完成X輪融資的資訊,來自高盛亞洲的數據顯示:去年的全球資本市場,消費板塊募資約300億美元,而今年上半年該板塊已經完成募資就有約250億美元。
金錢漫灌之下,一大批初創、或是被重新發現的新品牌正在加速崛起和擴張,這會對購物中心產生哪些影響,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01
資本追捧,消費品牌大熱
2021年上半年,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新消費板塊共有333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超500億。總體而言,集中在餐飲、運動健身、美妝個護三大業態。
細分品類上,如下兩個方向特征明顯:
1、茶飲、輕度酒和咖啡是最熱賽道。
從去年開始火熱的飲品賽道,今年持續瘋狂融資。茶小空、tea'stone、Manner Coffee、元氣森林均曝出多輪融資,喜茶估值600億、奈雪的茶登陸港股更是行業重磅。
“奈雪的茶”在港交所上市 | 來源:網絡
2、粉面品類成為資本的新寵。
食品飲料的大類中,快餐、小吃異軍突起。得益于數字化、供應鏈的進步對行業標準化的推動,使得這一傳統以街邊小店為主要形態的品類,具備了規模化擴張的可能性。
勁面堂、五爺拌面、遇見小面、馬記永、陳香貴、霸蠻米粉等等一大批新興品牌,先后獲得如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IDG、碧桂園創投、鼎暉VGC等機構的投資。
估值近30億元的“遇見小面” | 來源:網絡
02
融資熱潮下的“千店大躍進”
對比去年,今年投資人們對于線下店的重視程度有了大幅提升。
典型如咖啡賽道,去年是三頓半、永璞、時萃等線上精品速溶咖啡品牌的輝煌時刻,今年風頭則轉向了M Stand、Tim Hortons、manner等線下品牌,其每一輪融資都是億元規模。
估值約40億元的“M Stand” | 來源:網絡
而三頓半、永璞等品牌,對于新一輪融資,也都表示要用在開設線下體驗店上。
投資人的關注,驅動了品牌的擴張意愿與強度。
我根據品牌發布融資信息時的相關表述,做了個統計。如果將“門店拓展”和“渠道拓展”視為同一大類,那么其被提到的次數,和“產品研發”一樣,居于融資用途榜首。
而這其中,提及“門店拓展”最多的,是飲料和餐飲業態,而拓展目標,則都瞄準了“千家門店”。
蜜雪冰城獲得20億元注資后,預計今年門店增至20,000家,平均每天開出10家;
Manner今年的開店目標是400~500家,2023年年底計劃開到1,000家;
前3年僅開出10家門店的M Stand,融資后以每月新開10店的規模加速拓展;
2020年底只有100多間門店的“遇見小面”,計劃3年內門店數量增長至1,000間;
上半年總店數不足100的“霸蠻湖南米粉”,目標今年門店數量達400家,2022年突破1,000家。
無論是為了搶奪市場占有率,還是提升規模來優化運營效率,甚至就是為了完成對賭協議,這些在資本熱潮下不差錢的品牌,正集體復制著當年瑞幸在拓店方面的狂飆突進。
03
品牌擴張的利好分析
首先,必須承認,這一波資本的注入,無論對于品牌,還是對于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實體商業,都帶來了不少利好。
對品牌來說,更多的預算、更多的門店意味著更廣的發展空間。資本在助推品牌走上開店快車道的同時,也能幫助它們在實戰中不斷加強產品研發、優化組織架構、整合產業鏈,逼迫其在優勝劣汰中自我迭代。
manner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輕食店;
M Stand上海莘莊維璟廣場店;
Tim Hortons西安萬象天地店店
而對購物中心來說,不斷入駐的新品牌則意味著更強的吸引力——線上品牌落地線下,帶來了購物中心久違的話題效應與人氣;而各類“首店”、“旗艦店”、“主題店”的概念,亦為項目場景更新、空間塑造帶來了靈感與“源頭活水”。
端木良錦上海港匯恒隆廣場店;
NEIWAI生活方式概念店全國首店;
HARMAY北京西單更新場店
根據“商業地產志”的統計,第二季度全國343個重點購物中心,新開了4,012家門店,涉及2,734個品牌。平均每個商場,每周都有新店亮相,顯然是實體商業重新煥發吸引力的重要標志。
當然,對于購物中心來說,還有一點利好或許是心理上的:
品牌方融資后的充裕資金與擴張需求,讓大批一直處于苦苦招商的中小型項目,難得有了“要價”能力——“重新找回了甲方的感覺”。
04 “開店熱”背后的三點建議
盡管如此,身處消費品牌拓展熱潮中的購物中心經營者,仍應理性注意到:在疫情霧霾尚未散去,整體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實體消費仍未完全復蘇的背景下,資本對于消費品牌的狂熱追逐是不可能無限期持續的。
雖然購物中心作為場地出租方,不會面臨股民高位接盤那樣的破產風險,但實體店動輒幾個月的騰退期、裝修期、免租期,仍會使得錯誤的品牌選擇與業態組織,給商場帶來較高的代價。
因而,在面對眾多新興創業品牌的開店提案時,我想分享三點建議:
一、網紅品牌不代表業績能力。
能被各路頂級VC看上的消費品牌,固然都有其獨到的優勢特色,但多數也是仍在初創期、或者未經歷過更大范圍市場考驗的新銳品牌。
被小眾青睞,與為大眾所喜愛之間,本身就有很長的路。更何況,跨地域進入一個新市場,是對品牌供應鏈、品控、跨區域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極大考驗。“茶顏悅色”的老板呂良就曾說過:“不是不想出,而是出去了真的會死。”
縱使受追捧如manner,據“盒飯財經”披露,近兩年對外擴張的外地門店,營業額均未能達到上海門店的水平。
北京、深圳兩地門店經過一年的爬坡期基本能夠穩定在日銷1萬元左右,但蘇州、成都的門店營業額則未能達到這一業績。
所以,不要迷信品牌BD提供給你的排隊照片和經營報表。外地的頂流網紅,也不一定就能在新的市場復制它自己的成功。
manner成都IFS店 | 來源:項目官微
二、規模增長不代表經營向好。
3年門店數量增長10倍的“奈雪的茶”,今年先后被新華社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曝光門店環境臟亂差,生產制作出現違規操作問題,顯示其在快速擴張的同時,門店運營實操變形嚴重。
從奈雪的招股書中提到的融資資金用途中,似乎可以找到原因,
70%用于擴張茶飲店網絡;
10%用于提升運營效率;
10%用于提升供應鏈能力;
10%用于營運資金和一般用途。
相比于擴張,品質與營運標準的提高對于許多新品牌來說,難以排上日程。但事實上,縱使門店規模可以在資本加持下實現指數級增長,但其背后運營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卻絕非一日之功。
因此,那些正在快速開店的品牌,固然是現階段招商的香餑餑,但未來是否能持續貢獻穩健增長的營業額,需要業主團隊深入的考察和評估。
“奈雪的茶”道歉微博 | 來源:品牌官博
三、高租金不代表未來可持續。
以前,一個項目如果有七八家飲品店,是會被業界嘲諷“填鋪”的。而今天,隨便找一個項目,恐怕光網紅咖啡、茶飲品牌,就兩只手都數不過來了。原因很簡單,品牌給得起租金。
可一旦這些品牌因為前面說的種種原因經營下滑,又或者是后續融資不力等情況選擇撤退時,那今天的網紅泡沫,就會變成明天的業績巨坑。
比如高瓴和大摩相繼清倉減持的“呷哺呷哺”,就在創始人重新接任CEO之后,宣布關閉200家虧損門店,并廢除2019年才推出的高端品牌“in xiabu xiabu”。
泡沫越大,坑越大。
將被廢除的“in xiabu xiabu”品牌 | 來源:網絡
更何況,錢潮洶涌之下,免不了投機者的出沒。當部分創業者的商業模式已經不是to C,而是to VC時,其長遠的經營結局就已經埋下了“始亂終棄”的種子。
曾饑不擇食,多高租金都敢拿、公廁都敢改店面,卻在財務造假爆雷之后,火速關閉各類租金過高門店的“瑞幸咖啡”,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可陸振耀、錢治亞卻又在今天,帶著號稱要快速開出500家門店的“趣小面”卷土重來,賭的就是仍然會有資本和商場,替他們買單。
在我看來,所有無視經營而追求規模、煽動投資人玩擊鼓傳花游戲的品牌,就像幾年前,盤踞在各大寫字樓內的p2p租戶。
縱使它們在某一時段會改善項目的出租率和平均租金,但這樣的品牌多了,就有可能導致購物中心業態配比失衡,擾亂整體定位;待到其業績欠佳被迫撤場時,被拉升的租金如何回調也是項目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因此,任何一個有長遠規劃的項目總,都切忌為了一時的指標,去賭一個不可持續的未來。
05 結語
獲得資本只是品牌發展的要素之一,選址定位、鋪店節奏、以及背后的組織架構、運營體系、產品研發、品牌文化的實力等種種要素,才是決定資本注入是否能有效輸出的自變量。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購物中心可以起到支持、孵化、加速的作用,從而享受到首店經濟、網紅效應帶來的的福利,也面臨著培育失敗,甚至信任錯付,從而浪費場地與時間效益的風險。
因此,我認為當品牌,尤其是新生、小眾品牌通過資本融資獲得發展時,項目經營者首先當順然而然地以開放心態做出積極回應。
但同時,仍應基于對消費者和自身項目的研判,而不是簡單迎合品牌的“鈔能力”,來做出決策。更不能因某賽道當下的火熱而隨意推翻原有的業態定位,去追逐短時利益。
引入有空間特征、產品特色、體驗特點,又和項目定位與目標客群匹配的品牌,才是對購物中心可持續發展的秘訣。
消費領域的資本火熱是給予品牌和商場的“禮物”,但當潮水退下時,希望本已不輕松的購物中心們,沒人在裸泳。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