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二選一”的家樂福,不值得同情?
“在開業第一天,競爭對手施壓供應商回購買空相關商品,使得不少會員消費者無法購買。”10月22日深夜,家樂福會員店發布的一封公開致歉信再度攪起零售業本就不平靜的江湖。在致歉信中,家樂�?卦V競對逼迫供應商“二選一”,導致自身會員消費者權益受損。
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家樂福此舉是在向競對山姆“潑臟水”。10月25日,山姆對此回應稱:“一向注重合法合規經營,我們歡迎良性競爭,因為這終將對會員有益。同時我們也大力呼吁和倡導業界,企業應專注自身特色的開發,不斷對商品和服務進行創新,這是整個行業良性健康發展的基礎。商品復制和同質化競爭,真正損失的將是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觸及輿論敏感點的,正是道歉信中提及的“二選一”。而與之密切相關的,是時下正在中國,乃至全球興起的一股“反壟斷”浪潮,在阿里、美團等互聯網巨頭接連遭受重罰后,家樂福的控訴無疑再度牽動著網友們的神經。
隨著事件不斷發酵,令家樂福沒有想到的是,矛盾的焦點卻逐步轉向自身。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不少網友站隊競爭對手,矛頭直指家樂福——“天道好輪回,蒼天繞過誰。”
從控訴者搖身一變成為被群嘲的對象,家樂福主動挑起這場鬧劇究竟為了什么?
一場事先張揚的“鬧劇”
回到事件本身。10月22日,家樂福首家會員店正式落戶上海。此前,家樂福中國CEO田睿曾明確表示,未來三年內將開設100家家樂福會員店,作為入局“會員店”的首戰,本該斗志昂揚的家樂福卻在深夜來了一次“哭訴”,不免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首先,在致歉信中,家樂福用“二選一”給事件定性,在缺乏事實依據的前提下,直接給競對扣一個“大帽子”,此舉對于一個成熟的零售品牌而言,未免顯得有些操之過急。
其次,從時間線上來看,據《財經》等媒體報道,早在一周前,在家樂福會員店舉行的“會員開放日”活動上,已有部分供應商提出不再合作的意愿,而從開業當天仍有供應商進行回購來看,家樂福顯然是更為“強勢”的一方。
要知道回購是需按照零售價的。藏在家樂�!吧钜剐∽魑摹毕拢嬲氖芎φ咂鋵嵤窃凇耙粊硪换亍北徊煌1P剝的供應商們。據業內人士透露,此次家樂福會員店的部分產品甚至未得到品牌方的授權而直接上架,最終引發下架處理。
再者,從現存的零售體系來看,沒有一家企業能強勢到逼迫供應商“二選一”。作為零售業態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高端會員店是典型的消費驅動型產業,因此供應商顯然具有自己的話語權與選擇權。
換言之,對于中高端會員店而言,想要壟斷一類商品的可能性非常小,更別提直接左右供應商了。它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以更專業的服務、更好的價格以及更高質的商品吸引消費者,以進一步提升復購率。
而如何判定一家企業的“二選一”行為是否涉及反壟斷,法律已有相關判定,一切需要以事實為基礎。根據《反壟斷法》,首先需要確定該企業是否具備市場支配地位;另一方面,該涉事企業明確以協議形式要求供應商“二選一”。
在一切尚未有事實的支撐下,家樂福的控訴顯得有點無力與蒼白。而更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依照結果論,“二選一”行為本質上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但從當前的現狀來看,家樂福這波“操作”并沒有為其會員帶來任何實際便利,反倒是給自己好好地上了一門課。
眾所周知,會員店的本質是“會員經濟”,這一模式的起點與終點都是會員。但對于家樂福會員來說,交了錢,卻買不到想要的商品,反倒是通過微博才知道了這一出鬧劇。截至發稿前,除了深夜向會員發文道歉外,至今家樂福中國官方并未采取任何補救措施維護會員權益。
不難看出,家樂福自己倒是瀉火了,可消費者的臉卻全丟了。
深夜致歉的家樂福,為什么不值得同情?
在中國零售業發展的歷史長河里,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家樂福曾被視為中國“大賣場”形態的開創者,但由于多次轉型失敗,漸漸成為時代的“棄子”。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如果讀者稍微了解家樂福的發展史,不會不知道,自2011年起,家樂福中國的銷售額便慘遇滑坡。某種程度上,失敗的本土化戰略是導致其“水土不服”核心原因。
一方面,相較于此次事件中的“弱者”形象,事實上,家樂福對于供應商一直以“強勢”著稱。2011年,家樂福負面消息纏身,零供矛盾、勞資問題、價格欺詐等內部問題相繼浮出水面。康師傅、中糧集團等生產商曾公開指責家樂福收費過高,一大批中小供應商不堪重負,紛紛選擇逃離家樂福。
另一方面,對互聯網經濟的遲滯導致了家樂�!按笙箅y轉身”。在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家樂福的多次轉型更像是一個“跟隨者”,無論是入局便利店與生鮮電商,抑或是轉型新零售,盡管“求生欲”十足,但最終仍改變不了賣身的命運。
更大的危機則來自于家樂福品牌形象的崩塌。
據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官網顯示,截至2021年2月,位于北京、昆明、青島、福州等多地的家樂福商超存在產品質量問題。就在不久前,北京市通州區市場監管局剛剛對2021年上半年投訴數量排名前5位企業進行集中約談,而家樂福的名字赫然在列。
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官網
“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并滿足顧客需求”。著名管理學者德魯克曾這樣闡述“何為企業”,也暗示了“得品牌得天下”的原則。但顯然,深陷品牌形象危機的家樂福尚不能準確理解這一定義。
圖源:今日頭條
鬧劇背后,是“會員制”新玩家難掩的焦慮
一場鬧劇背后,實則正暴露出家樂福對“會員制”的狹隘理解與對消費者的傲慢。
事實上,會員制商超已在中國市場蔚然成風,僅在上海,便已有“內卷”之態。十里洋場不僅擁有著老牌玩家山姆與Costco,同時也吸引著新人的入局。據媒體報道,盒馬與家樂福均默契地選擇將自己的首家會員店落戶上海。
新人如家樂福,并非不具有優勢,但想要做好“會員生意”并非一日之功。頭部玩家山姆與Costco等企業早已在“人、貨、場”三大維度上建立了自己的先發優勢。換言之,如今的“會員店”早已是一個高門檻與高壁壘的零售生意。
得益于山姆與Costco的品牌積淀,在中國,目前會員制圍繞“人”的市場教育已初步完成。換言之,曾被“免費經濟”浸潤著的中國消費者已然接受了“付費會員制”的商業模式,一種“以會員為中心”的新價值理念正成為會員制商超的“及格線”。
僅從這一角度來看,家樂福遠遠未達“及格線”。
而在“貨”上,在嚴格的選品邏輯下,“會員制”往往強調以產品打動人心,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頻頻被安利“Costco什么值得買”、“山姆必買top10”的原因。這些自發的測評貼無形之中成了產品的實力見證。而反觀家樂福,會員店開業的第一天以鬧劇寥寥收場,來不及測評的消費者淪為了“鬧劇”之下最大的炮灰。
更別提以會員體驗為核心的場景變革了,或許對此刻的家樂福會員們來說,“供應商回購產品”“家樂福微博致歉”已戳破了他們對家樂福會員制的美好泡沫。到頭來,最終默默受傷的還是終端的消費者。
做比說顯得更為重要。對此刻的家樂福來說,“深夜小作文”無法改變落后的現狀,與其控訴,不如轉頭修正自己的傲慢。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評論區里刷屏的“抵制家樂�!痹缫颜f明了一切。
留給家樂福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