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外資倉儲會員店終將被打��?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蜂擁的倉儲會員店賽道,到底為何而來?
Costco神話引爆了整個倉儲會員店賽道,各派系玩家開始快速向倉儲會員店賽道涌入。雖然核心是“人傻錢多速來”,但每個派系玩家搞錢的動力各不相同。
Costco引爆利器并不是什么烤雞、披薩,那些玩意兒打不了多少銷售額。核心攻擊利器是茅臺,開盤用茅臺猛拉,直接沖擊1000多萬的基底。第二波由奢侈品方隊出列,再打幾百萬,銷售額直逼2000萬。最后,步兵方陣出列,打了幾百萬銷售額清理戰場。
盒馬X當年開業前喊話要力挫Costco,其兵力布陣率先對外公布。一看,就一些戴森、自有品牌等打不出銷售額的商品,基本就被看空了。沒有茅臺出列,小額商品再怎么賣,也打不了多少銷售額,想要力挫Costco不存在任何可能性。
這套打法在去年的免稅概念熱潮中,同樣屢試不爽。全球精選為何能快速出位,基礎玩法拆解完,同樣沒有太大的深度。
全球精選首戰2300萬,遠超同批次開業的免稅商場。開盤前三小時由蘋果方陣出擊,先做1000多萬基底;第二輪方陣香氛等出手,再打幾百萬;最后步兵方陣出列。
核心在于全球精選可以拿到那么多的蘋果,你拿不到。
全球精選隨后在與中免對抗中,采用人盯人策略,盯著中免商品調價,中免跟不了,就沒得玩了。到今年中免的財報就很明顯。
倉儲會員店要打銷售額就要看茅臺,拿不到茅臺配額的都不好意思公布銷售額,最多以人滿為患作為營銷噱頭。
首批跟風入局倉儲會員店的玩家,其實都沒有想好倉儲會員店怎么玩。
有的很明顯希望以倉儲會員店之名吸引金主加持,物業不是倉儲型物業,供應鏈沒有供應鏈,除了收會員費模仿得很像,其它什么都不像。這類倉儲會員店無不直接在供應鏈端被爆。
第二類是遭遇危機,需要實現高周轉。雖然名字叫倉儲會員店,但并不收取會員費,因為收費會直接影響周轉效率。降低毛利、大宗交易后,迅速提高周轉效率和交易客單。
為了獲得資本市場認可,通常需要實現高增長,高增無法維持后,至少要保持利潤。
以前實現高增的玩法是通過開新店做大銷售額。單店營收下降,新店增速受阻無法有效推高銷售額,就采用外租柜并入銷售額。外租柜受到重挫,就采用自己花錢租自己鋪子,在財報上實現銷售增長。如某城控股,有的場子冷冷清清,財報上顯示90%幾出租率,那些空的鋪子在報表上顯示有人租走貢獻租金,實際鋪子卻是空的。投資者一看,疫情下還有那么高的出租率,老開心的。當老套路都玩不轉了,倉儲會員店就成為理想的選擇,是不是純正的外國口味不要緊,關鍵是高周轉。
第三類相對比較實在,知道自己還玩不轉倉儲店,通常采用批發折扣店先摸索,為以后真正進軍倉儲店做準備。
會員制的鍥約精神
會員的核心是契約精神。
消費者付費,渠道端負責去匹配消費受眾需要的商品,來達到節約消費者時間、節省消費者支出等目的。
當消費者覺得付出與回報成比例時,付費邏輯成立;當消費者覺得回報超出付出時,粘性成立;渠道端收到大把大把的會員費時,就開啟滿血模式。供應端能做得到的要做,做不到的要改變自己去做,改變不了的就不要影響賺錢,一邊涼快去。
形成消費端決定供給端的新格局。
傳統賣場的格局是制造端輸出什么商品,渠道根據供應商給予的各種費用安排上貨架,消費端只能根據貨架上的商品,進行購買。消費者覺醒后,開始用腳投票,導致大部分SKU下滑,引發整體下滑。
不論Costco能拿到茅臺配額,還是全球精選拿到蘋果,要獲得消費端認可就要做最難做的事。大賣場的模式在一、二線發達城市已經出現明顯跟不上消費者的節奏。特別是一些意識較強又有消費能力的受眾,他們開始傾向于付費向渠道購買服務,渠道端根據契約精神主動想辦法去服務于受眾,達到共贏局面。
供應鏈改造與瓶頸
大賣場與倉儲會員店供應鏈完全不同,或者說切入不同,需要改造并軌。中國過去是大賣場的大爆發,供應鏈與大賣場去匹配,少數跟著山姆玩,個別直接走境外Costco等玩家路徑。倉儲會員店短時爆發引發渠道端井噴與供應鏈短期不足的矛盾。這種矛盾屬于階段性矛盾。隨著倉儲會員店的快速發展,會有更多供應鏈自動去匹配。加上倉儲會員店主動改造供應鏈,這種短期失衡局面會被快速扭轉,走向再平衡。
任何有利潤的模式進入中國都會被快速中國化,實現本土化的再升級。Costco、山姆受制于物業稀缺限制,無法有效快速擴張,讓行業贏得拆解時間。原有的倉儲網點雖然有效避開賣場的圍獵,選址交通便利的荒蕪之地。大賣場的下沉,會逐步與倉儲短兵相接。當商品采用人盯人策略時,大賣場通常玩法就是復制再低價傾銷,進行阻擊。這種不尊重勞動成果的玩法,會讓老外非常頭痛,而且還要在道義譴責老外“二選一”,老外毫無招架之力。
從以往看,外資零售進入中國的宿命基本是被打敗,倉儲會員店也同樣會面臨這一天。不過,并不是現在。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