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統雙捐,華為是在下一盤怎樣的大棋?
11月9日,在2021年操作系統產業峰會上,華為宣布將歐拉操作系統捐贈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
這離9月25日,華為在全聯接2021上發布全新的歐拉系統過去不到2個月,距離6月同樣捐給原子開源基金會的鴻蒙系統4個月。
捐了鴻蒙捐歐拉,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成果為何白白送人?華為這些“善舉”究竟是基于什么考慮?
歐拉是誰?
據媒體報道,歐拉操作系統項目啟動于2010年,項目名稱“歐拉實驗室”。不過在當時,一直是傳說中做操作系統的。
最早權威可查的資料,是在2012年。
在《任正非與2012實驗室座談會紀要》里,曝光了“2012實驗室”,專門負責基礎研究——傳聞這是任正非看了電影《2012》后起的名字。
在這篇紀要里,任正非還提到了做終端操作系統的原因,“我們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考慮,如果他們(谷歌)的Android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8也不給我用了,我們不就傻了?”
不過,“2012實驗室”是一個很大的部門,它下面有眾多的研究方向,操作系統(歐拉實驗室負責)只是其中之一。
到了2016年,面向KunLun開放架構的歐拉OS 2.0獲得The Open Group(一個中立的全球性開放技術標準和認證機構)的認證書。
不過,歐拉真正開始為人所知,還是這兩年內的事。
2019年,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宣布歐拉OS開源,開源后名稱為openEuler,并對合作伙伴內測。
公布開源的第二年,華為拉來了中科院、普華軟件、深度科技等科技企業,參與到自家系統的組建中。
不過當時對于歐拉系統,一些技術方面人士猜測,它是基于CentOS(Linux發行版之一)修改定制的,本身并沒有實現多大的突破。
今年9月25日華為全聯接2021大會上,全新版的openEuler發布。此時,歐拉被描述為“部署于服務器、云計算、邊緣計算、嵌入式等各種形態設備”的“數字基礎設施開源操作系統”。
最關鍵的一點是,歐拉與鴻蒙實現了內核技術共享,未來搭載歐拉操作系統的設備可以連接鴻蒙終端設備。
也就是說,搭載了鴻蒙系統的終端設備可以與歐拉系統協同,從而打通云、服務器、邊緣計算,讓終端設備實現生態互通,實現增益。
這個時候,歐拉與鴻蒙一樣,達成了它的目的。
于是近日,歐拉捐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并把軟件包、創新項目、商標、域名、社區基礎設施等開源。
硬件到軟件的過渡
全球操作系統中,蘋果iOS和安卓兩個占據壟斷地位。不過,安卓有近7成的市場份額,是iOS的兩倍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安卓是開源的系統,有助于市場推廣。
小米的MIUI,華為的EMUI,OPPO的ColorOS,內核都是安卓。
歐拉系統雖不是直接對標安卓和iOS,但與歐拉孿生、打配合的鴻蒙,它的對標物則很明顯。
10月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說,已經有1.5億用戶升級鴻蒙OS,包括手機和智能設備。
雖然這個速度增長極快,不過離華為認為的“16%的市占率是操作系統的一條‘生死線’”,“年內覆蓋3億臺設備”的目標而言,仍然差距甚遠。
此外,在自身手機無法幫助提高操作系統市占率的背景下,華為曾有意拉小米、OV等友商,但最后雙方未達成共識。
原因顯而易見,作為終端廠商,最怕的就是核心技術被別人卡脖子,更何況這個人還是友商。
當然還有別的原因。比如,小米自己搭建的MIUI,運營多年還時不時出點耗電、定位的問題,再基于鴻蒙重建系統,不僅吃力不討好,里面的廣告等板塊都要重新開發,涉及利益點過多。
所以,在手機這塊沒戲后,鴻蒙系統只能去找養豬、礦山、執法、制造等商業企業合作。
相比強調交互性的鴻蒙來說,歐拉作為一個數字基礎設施的操作系統,具備可靠性、確定性等特點。
目前,高鐵、地鐵的調度、買票訂票,銀行自動取款機的業務處理,信用卡的開卡、還款,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部分省份)的調度軟件都用到了歐拉系統。
在無法攻破C端智能設備的情況下,華為用歐拉和鴻蒙去攻占B端企業,會是完成自己目標的最佳選擇。
然而,攻占B端企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營收。據相關報道,目前,華為的這些企業項目,大部分都是免費。
可以預想的是,未來的一段時間,華為的企業軟件業務都將處于一個讓人白嫖的階段。
華為想要讓軟件變現,完成從硬件到軟件的過渡,實現企業業務生態可持續,最實際的就是通過消費者業務與運營商業務進行反哺。
在手機銷售驟減的情況下,華為如何平安度過這個階段?
收入銳減,凈利大增:合理的零部件
10月底,華為發布前三季度業績報告。
首先,銷售收入銳減。1354億元,同比下降37.69%。這個降幅,借用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的一個詞形容就是“符合預期”。
消費者業務——手機被砍了一大刀,收入下滑,確實在意料之中。
其次,就是利潤大增。這個第三季度,華為的凈利潤為151億元,同比增加26.51%。
為什么用大增形容?今年前三季度,華為的凈利潤率是10.2%,去年同期是8%,2019年同期是8.7%。
銷售收入減少了,凈利潤反而大增;手機銷量減少了,利潤率反而上升!莫非華為手機過去都是在虧本銷售?答案顯然是否的。
很快,任正非的一句話,就把這個疑惑給解決了。
受美國制裁影響,華為不再追求用最好的零部件,而是用合理的部件造出高質量產品,大大改善了盈利能力。
這里用類比來理解一下就是:5G目前雖然是最好的,但不是合理的,因為現在沒啥用——當然,任總的這句話應該還包括其它的智能設備及其零部件。
在這個追逐極致、產能過剩的環境里,不再一根筋“遙遙領先于同行”的華為,選擇正確了,但誰說又不是無奈之舉?
控制成本,讓自己的企業業務安全過渡,讓自己的軟件形成健康的資金流,這是華為的當務之急。
這幾天,傳出華為要把X86服務業務給賣掉了。
據天眼查App顯示,此前華為控股的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變更為河南超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經由產業基金、互聯網公司、銀行等接手。此前這個公司主要負責的是:大數據、軟件開發、人工智能等。
(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股權結構已變更 圖源:天眼查)
據悉,這個公司剛剛成立2個月。這次出售顯然是因為X86服務器的芯片問題(X86架構芯片主要由英特爾和AMD供貨)。
華為已經沒有精力在這里耗下去了。從榮耀到X86服務器,現在,擺在華為面前的還是生存問題。
一家硬件公司的生態圈
話說回來,盡管危機已至,但華為依舊沒有放棄在高端領域布局自己的業務,這點猶能可貴。
2019年被美國制裁后,華為被禁止使用谷歌的應用,包括谷歌地圖、谷歌搜索、YouTube等,這使得華為在海外的擴張遭遇困境。
那時候,華為回頭看,才發現,除了芯片、操作系統,原來“最偉大的公司不是產品做得很牛的公司,而是生態做得很好的公司。”
這是華為為什么在生存困難的當下,還去做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華為移動服務),去做華為賬號、支付錢包、應用市場、音樂閱讀、生活服務、云盤,包括操作系統。
華為想成為的是一家生態公司。
早在2013年,杰克馬就說,阿里要做的是一家電子商務的生態公司,“同一個生態,千萬家公司”;而在生態這個圈子玩的比較好的當屬騰訊了。
華為的難處在于,生態還處在起步階段,而對標的卻是世界頂級的公司,加上國內推廣還面臨友商的忌憚、企業業務變現的難題,這對想成為生態公司的華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好在,華為是個多業務公司,除了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還有智能終端設備,在“只用最合理的部件”的指引下,華為還能繼續在汽車、礦業、新能源等領域探索一段時間。只要生態一起來,華為依然是一個充滿未來的公司。
參考來源:
1.雷鋒網:揭秘中國最神秘研究基地:華為2012實驗室
2.華爾街見聞:華為變了?
3.晚點:華為業務重心將加速東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