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品牌布局新零售,林氏木業何以快人一步?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今年雙11展現出一個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新窗口:房地產、汽車、家居等傳統行業愈發意識到,面對疫情及其所帶來的系列連鎖反應,僅靠線下“一條腿走路”的模式過于局限。
于是,在這場“線上大遷徙中”,一些很早就在新零售布局的品牌就冒了出頭。它們采取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在這場雙11品牌大戲中大秀肌肉,成為了品牌在當下既能提高抗風險性,又能迎合新消費趨勢的一粒靈藥。
其中,一些家居品牌的案例值得深究,看似最為傳統的行業,也可以在新零售賽道上一騎絕塵,成為其他品牌效仿的對象。
雙11各大品類派發成績單,家具電商戰績斐然
星圖數據顯示,按照銷售額排行,今年雙11期間名列前茅的優等生分別是:家用電器、手機數碼、服飾、個護美妝、鞋靴箱包、電腦辦公、家具建材、食品飲料、母嬰用品和運動戶外。
作為電商行業的“老三類”,數碼3C、鞋服箱包和個護美妝因為標準化程度高的原因,霸榜前三毫不意外。但是,名單中出現的家具建材卻為人們眼前一亮。
眾所周知,過去由于物流和安裝困難的原因,以及家具作為體驗屬性強、消費頻次低的剛需品,很多消費者依然需要親身體驗才會產生購買。
而雙11的數據真實表明,這幾年家具的消費形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居電商已被廣泛的消費群體所接受。
這其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我們看似是家具品牌順水推舟走上了蓬勃的電商發展之路。其實,深究起來卻不盡然,這段路是一場漫長的探索,雖說面對線上流量這塊肥肉,傳統的線下家具品牌早已覬覦已久,但掣肘于相對陌生的商業環境,開始時也只能說是戰績平平。
比如老牌家具龍頭宜家早在2008年就將電商業務提上議程,卻被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駁回,他有兩個考量:一個是擔心做電商線上與線下會左右手互搏;另一個則是轉型線上影響宜家的周邊業務,比如宜家餐廳。到2018年宜家實在忍不住了,決定自建電商平臺,卻收效甚微。走了彎路的宜家在2020年疫情最嚴峻時入駐天貓,跟風玩起了直播,才終于發現“電商真香”。
大象難以轉身,而輕裝上陣的會收獲奇效。依靠著淘寶和天貓渠道的家具品牌林氏木業,自出生起就帶著電商光環,舊有的傳統包袱很輕,反而在家具電商的上風生水起。這屆雙11,林氏木業就以總成交額15.46億拿下天貓雙11住宅家具行業銷量NO.1,連續9年霸榜TOP1。
到底,林氏木業是怎樣做到的?
從“淘系明星”到家居新零售,林氏木業都做了些什么?
家具行業“觸電”,與消費升級與消費場景的變化密不可分。
一方面,衣食住行,“居住”作為人類4大基礎需求,背靠著過去房地產發展的風口期,置辦家具成為了老百姓的顯性剛需。一份來自中國家具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具產量高達9.12億件,銳觀產業研究院則預計,截止2021年底互聯網家裝總體規模將超過4000億。
另一方面,這十年電商平臺的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物流建設、倉儲配送、數字化運營等原因,為商家與用戶抹平了信息溝通的障礙,大大縮短了消費鏈條。
身處其中的林氏木業,正是乘著這股東風直上青云,成為了最早嘗到電商紅利的家具品牌。
早年間,林氏木業通過整合家具產品,率先投放在網絡上展示和售賣,為傳統家具行業的發展覓得新藍海。以消費者視角打造情景化、多角度的家具商品圖片,使其成為國內最早一批搭建專業攝影棚的品牌。2011年推出“五包策略”(包物流貨運、包送貨上門、包搬貨上樓、包專業安裝、包專業售后),更是電商品牌敢為人先的時代縮影。
后來這些動作,都成為家具電商的標配,可以說,林氏木業樹立了家具電商的標準。
厚積而薄發,林氏木業終于在2012年雙11摘下住宅家具行業銷量第一的王冠——自此冠軍寶座就沒旁落。
而這段發展的黃金期,林氏木業的線上流量穩步上升。為了更有效轉化海量的線上流量,實現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2014年開始,林氏木業將觸角向線下門店延伸,以家居新零售的姿態應對市場的新挑戰。
2019年進一步明確了“年輕人第一次買家具的首選品牌”定位,立志發展成國內年輕消費者最喜愛的生活方式消費品牌。
從在電商的搖籃誕生開始,到新零售布局,是中國房地產騰飛與電商加速的重要十年,每一次林氏木業都可以說是踩對了時代的步伐,順勢而為是這階段林氏木業的主要特征。
一眾家居新零售高手入局,林氏木業憑什么留在牌桌
隨著傳統家居品牌熟稔互聯網的玩法,特別是家居電商的準入門檻降低以后,一下子各式玩家也紛紛進場,嘗試分得一杯羹。
比如,早有居然之家與阿里巴巴強強聯手的數字化升級探索,趨生了像躺平設計家這類新物種,消費者可以像逛服裝首飾一樣逛線下門店的線上輕店。
也有像宜家外,芝華士、顧家等老品牌紛紛擁抱互聯網,別忘了還有尚品宅配/歐派/索菲亞等全屋定制不斷將版圖擴大——家具新零售市場已是高手如云。
雖說林氏木業擁有先入優勢,但要在眾多高手中虎口奪食,甚至在強敵環伺下守擂雙11銷冠,這還得建設自己的“護城河”。
在2017年起,林氏木業就開始在“數字化與新零售”上發力,依托自身深耕互聯網多年的大數據運營經驗和線上渠道的用戶基礎,實現線上對線下的流量賦能,并以數據驅動組織成長,這構成林氏木業不容小覷的競爭力。
一是,打造數字化柔性供應鏈。
品牌的競爭最終都是供應鏈的競爭。林氏木業游刃有余地支撐全年高達13000+的SKU,這里是嚴格挑選的200+供應商支持,更離不開一套由數據驅動的柔性供應鏈管理體系。
林氏木業把自己看作是平臺型企業,一是可以通過數據快速精準地洞察市場變化,同步分享供應商,彈性釋放產能。不做大包大攬,因此更機動、更便捷,且成本更低,這就是競爭力。
比如雙11期間的訂單高峰,對于很多品牌供應鏈來說都是“壓力測試”,而今年雙11林氏木業未雨綢繆提前半年準備,在雙十一期間大量上新,推出了包括沙發、木柜、床等品類是447款新品。由于大數據的精準洞察,與供應商做好產能預測與備貨,避免了供不應求、訂單擠壓、超賣和品控等風險;還可以通過大數據智能采購和智能選品打造出極致性價比的產品。
二是,打通新零售的商業模式,線下對齊線上效率。
電商的出現,讓人們網購家具更為方便,但家具“重體驗”的屬性沒有改變,線下場景場景依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2014年,林氏木業就開出第一家O2O體驗店,快速擴張線下,如今林氏木業已在全球開出670多家門店,且全都是線上線下聯動的新零售門店,流量互通、數據互通、體驗互通、服務互通。今年雙11,林氏木業全球670多家線下門店一共創造了7.1億銷售額,同比增長33%,在整體營收上占比已接近一半。
林氏木業的前期起步,可以說是吃到了時代紅利。不過在探索出新零售模式之后,林氏木業成功從“淘品牌”華麗變身為家具消費新品牌,在保持線上優勢的同時,繼續擴大線下門店覆蓋程度,未來將開拓全國一至五六線城市并下沉縣級市場,同時探索出拓寬門店功能的“成品+定制+家居用品”的全屋定制融合業態門店。
林氏木業與喜茶,都是同一個物種
當今市場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類似于林氏木業這樣的“新玩家”,在他們身上也有著許多的共同點,比如同樣瞄準新零售市場的喜茶。在喜茶與林氏木業這兩個不同品牌身上,發現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1.主打年輕人市場。年輕人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消費觀截然不同,靠抓住他們而崛起的品牌不在少數,比如林氏木業要做“年輕人的第一套家具”,通過洞察年輕人的精致生活要求,提供全品類、全風格、極致性價比的產品線,讓消費者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買到最優質的家居產品;喜茶則把定義為年輕人首選的“新茶飲品牌”,把喝茶這件事喝茶逐漸成為年輕人生活格調的象征。
2.爆款思維。喜茶自2018年推出多肉葡萄以來,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人氣王,成為喜茶菜單中的招牌,最高時日銷量達到10萬杯,點單量高達17%,巔峰時期更是“每賣出2杯喜茶,其中就有1杯多肉葡萄”。反觀,林氏木業也每年每月都會打爆品,今年雙11一款布藝沙發、一款實木床和一款輕奢沙發分售出3.1萬件、1.5萬件和1.1萬件。品牌打造出一個爆款可能是運氣,接連不斷地打造爆款則離不開在大數據支持下,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洞察,以及背后的產品研發和供應鏈能力。
3、重視數字化建設。從無名之輩迅速“躥紅”,背后是喜茶全程應用數字化管理實現了標準化供應。以喜茶的“當季特定”飲品為例,每間茶飲店因為數字化的存貨系統,能夠飲店都能根據具體及季節性需求采購原料,給到最新鮮的供給。而林氏木業采取智能化和數字化技術形成柔性供應鏈,自建大倉,通過數字化實現降本增效。
作為整個商業社會的基石,在零售這個行業里并沒有什么新鮮事,更有價值的反而是那些最樸素的道理:就是始終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持續提高商業的效率。
新零售的背后,正是消費者“我們要好,我們要快”的具象化表達,也許這正是林氏木業與喜茶受到萬般寵愛的原因所在。看似是“正確的廢話”,卻是“樸素的道理最實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