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紅書店,從來不看書”
在“文青的精神角落”豆瓣上,一條傳播過百的豆瓣說說寫道:“千萬不要開咖啡店,花店,書店,經驗之談。”
盡管無數人都有一個關于書店的夢,但它禁不住現實的考驗。作為一門用愛發電的慢生意,入局的玩家不得不創造更多可能性去留住年輕人。于是,它們打破賣書的邊界,一個個網紅書店逐漸誕生在大眾視野。
言幾又、西西弗、鐘書閣、誠品、方所、先鋒,還有很多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單體網紅書店,通過漂亮的裝潢設計,新鮮多元的產品,搖身一變成為了“網紅”,短暫的吸引住了年輕人的目光。
起初步履艱難的書店,到如今人人朋友圈必打卡之地,那么網紅書店里終究藏著什么秘密?當網紅光環褪去,網紅書店是否會被“打回原形”?
藏在網紅書店里的經營秘籍
書店不做公益,書店也需要賺錢。
在面對電商網站、電子書等的沖擊下,紙質書和實體書店仍未走向消亡,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緩慢生長,并且重新定義了書店的形象。那么,網紅書店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共性,才能找到新的增長點呢?
松果財經研究發現,“書店+咖啡文化+文化創意產品+特色空間”的業態,是目前業內網紅書店的商業共性。這一創新型商業模式成功打破了傳統書店只賣書的場景,實現了消費場景的多元化。
首先,區別于傳統的書店,網紅書店為讀者設置了專門讀書、辦公的區域,提供舒適柔軟的座椅,為讀者創造了優越的讀書學習環境;其次,為了吸引讀者購買,在書籍的擺放上也頗有講究,比如方所的廣東店,就有一個專門的食譜書柜,擁有全世界頂尖的食譜,甚至還有大量食物擺設的書,就因為廣東人以吃出名;西西弗自主研發了“十大主題”導航體系,跟隨這些主題、區域的動線引導,讀者很快便能找到自己的專屬閱讀領地,為讀者解決了“圖書太多眼花繚亂”的消費痛點。
此外,以往被認定專屬于咖啡館的元素,如今也走進了書店,成為了網紅書店的標配。在書店喝咖啡看書,逐漸成為了當下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書店。就連新華書店,都會開辟一塊區域出來做雅座,售賣咖啡和飲料。
現如今,實體書店“光靠賣書不賺錢”已成了近年來業內的共識。在此情境下,文化創業產品便成為了網紅書店的核心收入來源。據悉,在蔦屋書店、誠品書店等跨界書店的銷售案例中,文創產品的面積可能僅占5%-20%,但是卻能創造書店近一半的利潤。
例如,利星1157的最天使書城,文創品占了一樓的閨蜜區和休閑區,書城的偏門即可直通文創區域,售賣的文創設計小物件,融合了地域特色,印有西湖景色的明信片、記事本、書簽等;西西弗自主研發的文化創意產品:筆記本、咖啡杯、書簽、明信片……形式多種多樣,創意層出不窮。盡管消費者的初衷可能不是買書,但是面對花樣新奇的文化創意產品,總是能激發購買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顏值經濟盛行的時代,網紅書店也不能落伍,每家網紅書店都有其獨出心裁的設計裝修,成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利器,喚醒他們拍照打卡的欲望。
例如,南京市的先鋒書店,一個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地下停車場;深圳的鐘書閣獨具科技、現代感的裝修風格,紅色螺旋書架、壯觀的通頂書墻、鏡像空間里的嶺南風等。且網紅書店的選址都位于大型商場,巨大的人流量,讓網紅書店享受著紅利。
由此,當書店開始主動迎合年輕人,往里疊加各種書籍以外的產品與服務,由單純的零售型轉變為體驗型、服務型書店。這種轉變不僅成就了一家家網紅書店,同時也成為了這些書店在新消費時代里最好的生存法則。
那么,當網紅書店變成千篇一律的“網紅臉”,新鮮感的不斷消失,網紅書店還能留住年輕人嗎?
網紅書店也難逃“過時”定理?
網紅就像快時尚,而讀書卻是需要慢下來的。
今年3月,有著30多年歷史的北京獨立書店“盛世情”宣布停業;8月,位于靜安寺芮歐百貨里開店5年的鐘書閣靜安店,也以一場主題為“被鐫刻的書店時光”的兩小時直播向讀者道別;昔日被奉為打卡圣地的言幾又因員工在微博討薪被推至風口浪尖……一家家曾經紅極一時的網紅書店,紛紛在關店與欠薪的波濤中逐漸沉淪。
眾多網紅書店頻繁遭遇關店風波的背后,實際上是整個實體書店行業正在陷入發展瓶頸的一個縮影。
即便是在政策的扶持下,網紅書店的路依然坎坷。網紅書店的誕生引發了鲇魚效應,改變了實體書店單一的賣書模式。越來越多的書店經營者開始拓展業務單元、增強附屬功能,尋找市場支點。
但這些探索過度放大書店的延伸功能,一味追求裝修設計很容易造成行業的同質化,甚至在資本加持下迅猛擴張,極其容易偏離開辦書店的初衷。
為追求特色,有的門店里專門設置了一面假書墻,雖然拍照效果很好,卻完全是一個擺設;并且,在圖書的陳列上也非常的雜亂無章,很難滿足用戶的選書體驗。
隨著書店變為打卡圣地,造成了當下人們逐漸忘記了書店的本質。不少網友調侃到:“打過的卡,比看過的書還多”。這種錯誤的經營策略,也導致了其只能靠販賣咖啡飲品、文創等周邊產品來獲取收益。同時,過于聚焦外觀而帶來的高昂裝修成本,進一步擠占了網紅書店們的利潤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網紅書店可能需要轉變那套“過時”的經營思路了。
一個可行的思路是,讓書店重新回歸“賣書”的本質。通過引導讀者在打卡之余,培養起閱讀習慣,以此找到書店與讀者之間的平衡點。比如,此前在上海新開一家以詩歌為主題的實體書店,特別面向熱愛詩歌的人群,以優質的選書和服務,輻射全球各地游客、城市愛書人,為愛詩的讀者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以閱讀購書、藝術展覽、品牌文創、沙龍活動為主,打造集閱讀分享、講座培訓、社交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
不論怎么講,網紅書店具有兩面性,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弊端。缺乏了內涵的網紅書店顯然不長久,書店作為一門“情懷生意”,也需要在保留情懷的同時積極探索更好的商業化模式,這樣才能夠實現共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