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蕩157天,滴滴的資本故事仍難以落幕
行至關鍵節點,這場造富工程提前中斷,這些曾經的投資人在滴滴靜默的157天里,是如何應對的?退市后的滴滴,又將剩下什么?
與其他準備回港上市的企業不同,滴滴的想象空間,很狹窄。
12月3日9時,@滴滴出行 官方微博公開發文稱:經認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啟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啟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
北京時間晚上10點30,滴滴開盤,開盤價為7.53美元,截至發稿時間,滴滴股價為6.68美元,下跌14.29%,市值為322.19億美元。
此時距離上市,僅過去157天。今年6月30日,滴滴在紐交所上市,發行價14美元,以16.65美元高開,市值一度突破800億美元。
但令外界驚訝的是,這樣一家市值高達5000億人民幣的巨頭,卻全程保持靜默,沒想到上市即巔峰。上市第二天,7月2日,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為防范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決定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暫停注冊新用戶。
在此后的不到兩周時間,滴滴先后經歷主App和全數25款App下架,7月16日又迎來網信辦、公安部、國安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聯合進駐進行網絡安全審查等監管風暴。
質疑聲中,股價腰斬、市場份額被瓜分,這家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明星公司,跌落谷底。
滴滴被認為是全球在私募市場融資最多的公司。9年時間,23輪融資,200多億元投入,從早期VC到大型PE,從國外的軟銀、優步、蘋果、富士康、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到中國的阿里、騰訊、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都因為滴滴聚到了一起。
它也是最燒錢的公司之一,2018年到2020年,累計虧損近350億元,相當于一天虧損3千萬。
吞下了巨額資本的滴滴,和等待已久的投資人,都在期待一個上市窗口。上市是套現的最優解,阿里、騰訊、百度、快手等每一個互聯網巨頭的上市,背后都是創業者和投資者們的共同狂歡。
然而行至關鍵節點,這場造富工程提前中斷,這些曾經的投資人在滴滴靜默的157天里,是如何應對的?退市后的滴滴,又將剩下什么?
讀完全文,你將了解:
1.滴滴股東們在上市之后的動作
2.滴滴如何成為資本吞金獸
3.滴滴還剩下什么
157天,資本沉默
滴滴悄悄上市后的157天,背后是資本的狂歡,亦是噩夢。
招股書顯示,IPO之前,滴滴前五大股東依次是軟銀集團(21.5%)、Uber(12.8%)、董事長兼CEO程維(7%)、騰訊(6.8%)、總裁柳青(1.7%),其他包括滴滴副總裁朱景士、騰訊總裁劉熾平、阿里巴巴董事長張勇、博裕資本董事總經理陳峙屹、軟銀集團資本管理部門負責人等股東悉數在內的8位高管占比1.8%。
IPO之后,截至今日,在滴滴的股權結構中,現在真正的大股東是軟銀和優步,其中前三大股東軟銀(20.08%)、Uber(11.93%)和騰訊(6.39%),持股比例雖均有稀釋,但變化不大,且沒有任何買賣股票的動作,而程維、柳青等中國高管的股權稀釋到只剩9.8%。
事實上,在滴滴靜默的這157天里,動作較大的還是其他機構股東。
盒飯財經根據英國數據分析平臺Fintel研究梳理后發現,截至12月3日,滴滴的機構持有者和股東現有254家,持股總數3.895億股,持股比例超過30%,最大股東包括 Galileo (PTC) Ltd、Davis Selected Advisers(戴維斯)、Coatue Management LLC、Temasek Holdings (淡馬錫控股)、BlackRock Inc.(貝萊德集團)等。
其中根據各個機構在最新季度報告中提到的,對滴滴持有股票的情況統計顯示,減持機構累計有116家(包含平倉)。
由現持有股份排序減持的機構(來源:Fintel)
減持股份排在前列的機構投資者是:摩根士丹利,減持4150萬股,尚余763萬股,減持比例高達85%;其次是普信集團,減持658.5萬股,比例在64%;排在第三位的是高盛集團,減持588.9萬股,比例在77%;淡馬錫控股,在今年9月份減持357萬股,比例在10.82%;加拿大養老基金,減持340萬股,比例在38%;城堡投資,減持263萬股,比例在65%;黑石集團133萬股,比例在57%。
此外,據高瓴公布的13F美股持倉顯示,也在三季度全部清倉了滴滴。
而在這些機構拋售滴滴股票的同時,滴滴股價也從發行價14.14美元,一直跌至8美元,最低甚至跌到7.18美元,相較最高時的18美元,暴跌幅度超過60%。
當然,有做空的機構,也有做多的機構。
盒飯財經統計后發現,自滴滴上市以來,增持機構累計有137家(包含新進機構108家)。
由現持有股份排序增持的機構(來源:Fintel)
增持股份排在前列的機構投資者是:貝萊德集團,增持數量為1233萬股;其次是領航投資,增持數量為1023萬股,現在持有1153萬股,增持比例高達783%;排在第三位的是橋水基金,增持數量為899萬股;美國銀行增持數量為839萬股;夏爾巴投資增持數量為791萬股;戴維斯增持數量為407萬股。
而根據各個機構已公開的資料顯示,貝萊德、橋水基金和夏爾巴投資買入股票時,價格均在9美元/每股~10美元/每股之間,較滴滴上市時的價格跌去大半。
總體而言,短期內股價的變化反映了市場對于滴滴的信心。雖然機構投資者在決議權上占比不高,但他們可以”用腳投票“。
以淡馬錫而言,據數據研究機構whalewisdom統計,其在三季度拋售的個股中,阿里在減持榜中排名第一,為191.88萬股,減持比例達16%;其次就是滴滴。
淡馬錫首席投資策略師Rohit Sipahimalani曾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采訪時指出,“投資者的擔心是,沒有人知道科技公司應該如何行動去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同樣,投資者也很難知道這些公司到底應該怎么做,以及監管到底對公司未來帶來什么影響�!彼源饲氨M管更多持一種觀望的態度,但還是有所行動。
如今,重錘落下,滴滴將從紐交所退市,準備在香港上市,對于在香港沒有執照的機構而言,可能信號更加明顯了。
因為部分普通投資者無法在港交所交易,可能會借滴滴退市的契機離場,但對于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來說,將所持滴滴股份轉至港交所并非難事。那么,接下來他們對于滴滴的增減持,可能更多地取決于對市場的判斷。
華西證券在11月的研報中指出,滴滴平臺掌握的數據資產主要涉及導航場景數據、個人行程數據、聚合后的高階數據等三類,其不同程度的外泄將帶來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層面的巨大風險。有市場人士在接受財新報道時分析指出,滴滴此次重啟港股上市,過程或不會比過去簡化,業務合規及數據、網絡安全方面審查仍是其需要邁過的門檻。
這意味著在充滿變數的赴港上市期間,滴滴背后的資本,迎來新一輪變動風暴也未可知。
從造富神話到寒冬
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監管,滴滴和它的投資者或許會迎來一場狂歡。
上市是造富機器。
2003年12月,攜程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沖高88.56%,按當時融資7000萬美元計,高管套現約2520萬美元,超兩億元人民幣落入攜程高管的口袋中。攜程CEO梁建章、CFO沈南鵬因此成為各大富豪榜關注的目標,被胡潤分別定下一億到兩億元人民幣身價。
之后,赴美上市后批量出現富豪的情況,成為互聯網中概股日常。
2005年,百度上市當天造就了8位億萬富翁,50位千萬富翁以及250位百萬富翁;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不僅讓馬云等30位阿里巴巴合伙人以及多位聯合創始人成為超級億萬富豪,還誕生了一萬多名千萬富翁;小米上市,一共有超過7000名員工持有股票或期權,按照千億美元市值計算,7000人中將會誕生9個億萬富翁,5500個千萬富翁。
去年7月,盡管大環境驟然趨冷,中概股被頻頻做空,但在理想登陸紐交所時,一夜之間李想身價仍超過29億美元,超過200億人民幣。
回過頭來看滴滴。從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在一級市場融資23次,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26億美元,軟銀、Uber、騰訊、阿里巴巴、蘋果、中投等都在股東之列。
滴滴速勝的背后也離不開這些資本。
出行江湖兇險,被稱為“巨人的游戲”。退市消息出現后,有人梳理了滴滴9年跑馬圈地過程中,發動過的5場戰役:與搖搖招車的“前哨戰”;與快的正面交鋒的“陣地戰”;對優步“圍魏救趙”式狙擊戰;與美團的“主場戰爭”;與高德的“地圖團戰”。
每一場戰役都需要錢。2013年12月到2014年8月,滴滴與快的激戰中,根據Techweb報道,雙方補貼金額合計達數十億。在滴滴與優步中國的混戰中,據財新報道,滴滴在2015年平均每月就燒掉了10億元人民幣,而在Uber進入中國市場后也共計燒掉了約25億美元。
股東們想創造一個一統出行市場的超級科技巨頭,同時也期待回報。
滴滴的上市也確實給一些股東帶來了收益。8月5日,優步公布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Uber第二季度凈利潤為11.44億美元,較去年虧損17.75億美元的情況大有改善。但其凈利潤一部分就主要得益于滴滴14億美元的未實現收益。
不過,伴隨著監管的落槌,更多的股東并沒有獲得財富。
比如,滴滴的第一大股東軟銀。7-9 月間,軟銀愿景基金投資浮虧 100 億美元,在二級市場炒股、買賣期權的軟銀北極星(SB Northstar)也浮虧了 13 億美元。為了安撫投資人,孫正義拋出萬億日元(約合 90 億美元)的回購計劃。
虧損主要來自軟銀對中國公司的投資。今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滴滴、貝殼的股價分別下跌 34%、45% 和 61%。另外,韓國電商公司 Coupang 的破發加大了軟銀的損失。財季末,軟銀對滴滴的120億美元投資只值75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軟銀旗下愿景基金在2019年斥資118億美元收購了滴滴20.1%的股份,這筆投資也是迄今為止軟銀對中國科技公司最大的單筆投資。
再比如,上述的機構股東。
一句老話,投資有風險,對機構股東也適用。
資本終局
事實上,即便沒有7月份的監管,滴滴也有待解的難題。
6月30日晚,滴滴登陸紐交所時,市值曾經一度高于800億美元,在即將要超過Uber時又快速下探,到7月1日上午9點整,跌到677億美元。
滴滴上市也格外低調。據財新報道,它不僅對員工三緘其口甚至連為其IPO服務的承銷商也諸多避諱。“掛牌前幾天,我們都不知道最后定的時間,給了兩個可能:6月30日或者7月2日”,一家滴滴承銷商內部人士稱,程維甚至要求股東們不要接受媒體采訪,不借上市宣傳投資收益。
直到上市前夜,滴滴才對員工發布公告宣布上市,稱沒有敲鐘儀式、沒有高調慶祝。理由是:“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開啟”。上市速度也快得驚人,6月10日,提交上市申請,6月30日,上市成功,短短20天就完成了全部上市流程。
業內人士認為,滴滴低估值也并非完全受政策影響,還有成長性問題。
比如,與主營業務相近的優步可以做個參照。據晚點報道,Uber曾期望以1200億美元市值上市,但2019年上市即破發,一直在400億-700億美元之間徘徊,一度甚至低于350億美元。如果按照同樣的估值邏輯,滴滴價值可能并不高。
財經評論人劉曉忠分析,相對于全球出行巨頭優步,滴滴的財務狀況和成長性相對較弱。盡管優步年活躍用戶為9000萬人,還不到滴滴的4.93億用戶的零頭,但優步的GTV達3700億人民幣,顯著高于滴滴的2146億元。滴滴2018年到2020年的EBITB利潤率分別為-0.21%、2.6%、3.0%,而優步則為17%、19%和19%。
而且優步計算的營業收入是net basis(扣減司機收入和補貼部分、乘客補貼按費用計算),而滴滴的計算方式是gross basis(扣減乘客補貼部分,司機收入和補貼按成本計算),因為計算方法不同,滴滴的營業收入本身就存在高估計。
另外,滴滴收入來源主要是出行收入,占比達到90%以上,而優步的出行收入占營業收入的一半多一些,這反映滴滴依然盈利模式單一。
外加上今年7月的監管之后,網約車行業戰火重燃。9月曹操出行、T3相繼迎來網約車行業久違的融資,除此之外,高德打車、萬順、美團、嘀嗒出行、哈羅、如祺出行、首汽約車、享道出行等,都有了不小的動作。滴滴的“護城河”不再堅固。
此外,滴滴的新故事,海外、自動駕駛、造車等,也還尚未形成競爭力。如果其赴美上市后,表現穩定,或許能有調整的機會,但如今,則已只是假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