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星巴克的濾鏡碎了
“自1999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星巴克一直用孜孜不倦的匠心為顧客提供高品質的咖啡體驗,而食品安全是這一切的基石。”官網上將食品安全“金標準”奉為圭臬的星巴克,轉頭就用過期食材打了自己的臉。
12月13日,星巴克被曝無錫兩家門店存在使用過期食材等問題,引發熱議。主管、店員手把手傳授延長食材保質期“秘訣”,號稱“開封不過夜”的糕點,隔天照樣上架……一套駕輕就熟的操作,讓人細思極恐。
回應來的很快:一句“震驚體”,再加一句“一直致力于執行嚴格食品安全標準”的自夸,成功給已經沸騰了的輿論澆上了一把油。當晚,星巴克緊急公關,承認無錫兩涉事門店“確實存在營運操作上的違規行為”。與此同時,無錫市場監管也發布公告稱,在對無錫市其他82家星巴克門店的排查中,發現15處問題。
成為眾矢之的的星巴克,身負“兩宗罪”。一錯錯在食安問題面前,星巴克早已不是初犯。二錯錯在高端的星巴克,竟然做不好最基礎的事情,價位上去了,安全卻滑下來了。
“請拿出三十四塊一杯咖啡該有的質量!”真正令消費者憤怒的,不過是兩幅面孔的星巴克,一手掙著中國市場的錢,一手卻要割著中國市場的“韭菜”。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星巴克只直營不加盟的規矩,也未免有給消費者“畫大餅”的嫌疑。按理說,在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標準”的耳提面命之下,垂直化管理的直營門店本該更有保障。如今一朝丑聞就把星巴克“眼高手低”的問題暴露無遺:標準定得足夠高,落地執行卻始終差點意思。
當然,星巴克也有自己的壓力。2021財年四季度,星巴克中國市場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了7%,而這也是這一指標在中國市場出現的首次下滑。只是餐飲行業,成本和壓力從來不能混為一談,安全是底線,食品安全更是底線。以業績和利潤為導向的店長負責制與食品安全,也從來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由此及彼,食安問題仿佛陷入了一個怪圈。栽在這一問題上的網紅餐飲店越來越多:胖哥倆移花接木,隔夜死蟹冒充活蟹用;曾經深陷“口水油”事件的小龍坎,又摔在了黑作坊、假鴨血的問題上;喜茶檢出微生物污染,7個月內更是連發5起食品安全事件……歉道了,款罰了,食安問題卻沒就此作罷,質量終究抵不過流量。
消費者的下限被無限刷新,打不過就躺平,最終只能嘆一句:星巴克都算好的了。食品安全徹底成了一筆糊涂賬,行業心照不宣,消費者無力改變,最終矮子里面拔將軍,星巴克的“不錯”也全靠同行襯托?
世人都講見賢思齊,餐飲行業也是一樣。總歸不能比差,否則就成了劣幣驅逐良幣,失控的食品安全最終摧毀整個行業。
消費者的躺平,才像是一個巴掌,值得餐飲行業和監管的集體反思。對前者來說,“無奈的寬容”放任了行業的放縱,安身立命的底線被拋諸腦后,本就是一個恥辱。對后者來說,強監管、嚴處罰必須加大力度,食品安全大于天,萬萬不能一罰就完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