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使用過期食材”被曝光 背后是深層次的管理漏洞
12月13日一大早,被稱為餐飲業“食安天花板”的星巴克竟因食安亂象登上了熱搜。
“食材過期后做成多款暢銷飲品繼續售賣;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
承諾‘開封后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
這恐怕是星巴克進入中國22年來第一次“大翻車”!
對此,星巴克中國回應稱“已于第一時間關閉了這兩家門店,并立刻啟動深入調查。”
而此次食安問題,暴露的不僅是星巴克企業內部管理的漏洞,更折射出連鎖餐企的管理之殤。
被記者臥底曝光,星巴克現食安亂象!
近日,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因食安問題登上了熱搜,這兩家門店在今年10月下旬遭記者臥底,今天,記者曝光了兩家門店大量的食安問題。
1、食材過期后仍繼續使用
店里有許多食材過期后仍在被繼續使用。
像制作可可蒸汽奶要用到的巧克力液、抹茶拿鐵需要用到的抹茶液,雖然都已經過了保質期,但是店員不但沒有報廢處理,還不止一次地拿這些過期食材給顧客制作飲品。
2、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
在店員眼里,過期的食材沒有什么問題,可以照常用它們給顧客制作飲品。
當記者將紅茶液、奶油、桃果肉、抹茶液4種食材過期的情況反映給門店值班主管,“這幾種食材到期了,要不要倒掉換新的?”值班主管卻吩咐記者繼續使用這些過期食材。
為了“掩護”使用過期食材的行為,門店還會隨意篡改食材的保質期標簽。撕下保質期標簽,并迅速貼上一張新標簽,如此一來原本已經過期的食材,便可以堂而皇之再用一天。
3、承諾“開封后不過夜”的糕點,次日又偷偷上架
不只是飲品食材,門店售賣的糕點同樣存在問題。
店員在每天開門時,會挑選各類三明治、蛋糕和面包,拆開包裝放入貨柜供顧客挑選。但開封后的糕點不能長時間存放,門店也承諾開封后的糕點如果賣不掉,會在當天報廢,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一名主管吩咐記者把前一天剩下的糕點擺上柜臺繼續賣,“先賣昨天剩下的,再賣今天新進的。”由于開封了較長時間,有的糕點已經非常干硬,稍一觸碰就掉碎渣。
之后幾天,這家店幾乎每天都會把前一天剩下的糕點偷偷擺上柜臺。
4、用吧臺毛巾擦垃圾桶,提前處理問題食材應付檢查
除了食材問題,星巴克門店還被曝出了衛生問題。
按照星巴克內部規定,清潔吧臺有專用毛巾,清理垃圾桶也有專用的清潔抹布,但有店員卻直接用吧臺毛巾擦垃圾桶,又用擦過垃圾桶的毛巾繼續擦拭吧臺和咖啡機。“按規定應該用抹布,不過用這個毛巾擦也行。”
店員透露,每半個月,門店的上級管理部門都會到店檢查。但檢查人員到店后,店員會提前處理問題食材應付檢查。
不僅在檢查人員的眼皮子底下更換保質期標簽,有時為了避免出現意外,還會提前撕掉舊的標簽,以此掩蓋真實的保質期。
星巴克中國回應:深感震驚,涉事門店已關閉
食品安全問題遭曝光之后,星巴克中國隨即在官微作出了回應:
“我們已經關注到有關無錫星巴克兩家門店的報道。對于報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深感震驚。對此事件,我們高度關注,已于第一時間關閉了這兩家門店,并立刻啟動深入調查。
進入中國市場22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執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對食品安全問題堅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歡迎社會公眾及媒體對我們進行持續監督。”
問題背后暴露
績效考核體系、監管體系漏洞!
當前,這一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星巴克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作為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巨頭,星巴克沒有加盟店,國內5000多家門店都是直營門店。按理說,直營模式管理要比加盟模式規范得多,不應該出現這些問題。
但此次這一系列的食安問題,背后也折射出星巴克企業內部的諸多管理漏洞。
1、考核模式過于機械,員工為獲取好看的業績不擇手段
一直以來,星巴克都自我標榜,“以行業最高標準為基礎,制定并嚴格執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標準“。
但如今門店被曝出使用過期食材,大家在震驚的同時也不免好奇:員工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一名星巴克員工透露,公司要考核門店的營業額和利潤率,如果食材成本花費過高,這些數據會不好看,“用不出去的食材報廢的話,就算店里的成本,這些東西都是店里花錢”。
他坦言,盡管星巴克的規定嚴格,但執行上仍存在問題。早前的老員工就養成了不良習慣,“師傅帶徒弟,基本上教出來的人,一代一代都是這樣,對于規定都是無所謂的態度。”
可見,星巴克的營業模式盡管是被認為更可靠的“直營”,但考核模式過于機械,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門店寧愿鋌而走險。
2、質監部門檢查不到位,監管模式失靈
除了考核模式過于機械,此次食安問題也暴露出星巴克的內部監管體系存在嚴重漏洞。
報道中提到,每半個月,門店的上級管理部門都會到店檢查,但就在檢查人員的眼皮底下,店員就能輕易處理掉過期食材,或直接撕掉保質期標簽,或快速換上新的保質期標簽,最終,檢查人員發現的都是無關痛癢的小問題。
下面門店的這些“小動作”,星巴克是否知曉?檢查的時候是否故意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些都不免讓人懷疑。
監管模式形同虛設,門店就越來越有恃無恐,這樣無疑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職業餐飲網總結:
連鎖餐企的管理問題一直是行業里的難題。
連執行“食安金標準”的星巴克也出現亂象,更體現連鎖餐企背后的績效考核體系、監管體系漏洞!
而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不僅給自身品牌形象帶來了巨大損失,也打擊了許多食客對餐飲行業的信心。
就像許多顧客評論的那樣,“如果星巴克都這樣的話,其他的店鋪根本不敢去細想”。
食品安全是餐企永遠的紅線,任何一家餐廳都要警鐘長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