盅盅火鍋,這陣瘋還能火多久?
最近兩年,盅盅火鍋可謂遍地開花。
企查查上顯示,全國大約有3000多個盅盅火鍋品牌,注冊時間基本在這兩年,目前抖音話題播放量已過2億,小紅書筆記達1萬+。
這個興于疫情期間的盅盅火鍋,手里究竟有什么“貨”?
1
出圈的盅盅火鍋
七八十種菜,便宜的不超過1塊錢、貴的不超過10塊錢,鍋底兩三款,基本都不超過20塊,百十平店面、6—7個員工,座位容納不超過4人、不同顏色的“盅盅”里放著不同價格的菜品……
以上是盅盅火鍋的大致信息,有些地域可能會有些出入,但相差不大。
從美團上看,大部分盅盅火鍋店選址多在社區(qū)、街頭巷尾,或者靠近商圈的位置,有些則很偏僻,想來房租不貴。
從客單價上看,基本都在60以下,美團上六七十元的雙人餐比比皆是,四人餐也不過200元。
菜品上,雙人餐能吃到20種左右的菜品,有串串的餐廳則會降下一些菜品,給到40—50個串串。
盅盅火鍋的湯底不多,基本上三四款,辣鍋、清湯和番茄鍋居多,價格在20元左右。
服務上,形式多為顧客自拿自取,服務員的職責主要是做引導,另外,做些添湯倒水、收碗碟之類的工作,百十平的店,兩個服務員足矣。
在座位安排上,基本都是四人座,包間極少,大廳亮堂堂,一覽無余。
裝修上也很簡單,店內并無過多裝飾,然而,顧客一來,火鍋熱氣一升騰,市井味兒就出來了。
2
4個原因讓盅盅火鍋迅速出圈
盅盅火鍋的出圈,讓全國各地大復制,去年,重慶還專門為此做了一個關于盅盅鍋的高峰論壇。
餐見君認為,盅盅鍋的火爆,有如下幾點。
>>市井氣濃厚
火鍋的興起,源自“下里巴人”,從品類基因上來講,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市井氣息。
很多火鍋老板也說,火鍋要回歸市井氣。
盅盅火鍋的火爆,也正切中這一點,加上疫情影響,多人聚餐存在風險,久而久之,少數(shù)人聚餐形成習慣……各種情況疊加,就催生了這一品類。
另外,“盅盅”本身帶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印記,以前,老輩人外出溜達,手里常拿著“盅盅”喝茶水,擺酒局也會用到“盅盅”,看到這個“超級符號”,很會勾起大眾的市井情懷。
不過,如今大眾的消費習慣和就餐趨勢一直在變,市井并非適用所有的用餐場景,火鍋老板還須明辨。
>>小眾聚餐,輕社交
盅盅火鍋的場景主打小聚,有的商家甚至打出“四人以上不接待”的標語。
這也戳中了眾多年輕群體的痛點。
當下很多年輕人更看重“小團體”,社交上不如60、70、80后喜歡搞大排面,對于“社恐”而言,吃大席簡直與上刑無異。
三四人的小團體、輕社交,沒什么心理負擔,用餐也能放得開。
相比大場面的餐廳,小餐館更令年輕人心理舒適。
>>性價比高
60元能吃到一二十種菜品,可謂超高性價比了,年輕人愛吃火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相比較炒菜,同樣的錢,吃火鍋,能吃到更多菜品。
像串串,能成為火鍋的一個大品類,火爆的原因也是如此,同樣的錢,串串可以吃更多。
多元菜品,價格又低,誰人不喜歡?
另外,相比較動輒四五十、七八十的鍋底,二十塊錢一個鍋底,幾乎沒什么點餐壓力。
雖然業(yè)界一直在說消費升級,但對于顧客而言,“性價比”同樣要升級,即是,“我想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好、最合理的產品”。
>>人員架構簡單,人效和坪效高
前文已述,一個盅盅火鍋餐廳,所用員工并不多。
唐盅盅火鍋創(chuàng)始人鄒普告訴餐見君,去年剛開始建立品牌時,餐廳只有100平左右,租金4000元,因為疫情關系,只供晚餐,員工僅有6人,包括收銀、服務員、廚師、洗碗工等。
后來疫情向好,中午營業(yè),6個人也能忙得過來,平日銷售額在5000—7000元,有時周末會破萬。
因為菜品和鍋底種類不多,后廚壓力比較小,效率也高,顧客吃得快,翻臺也快。
“每個月我們都會上新一些菜,然后撤掉一些菜,以便讓顧客有驚喜感。”
3
盅盅火鍋給火鍋人的3點啟示
盅盅火鍋算是“市井火鍋+串串”的一個變種,但更為簡潔利落,客單價更低。
一些逐漸做出品牌聲量的市井火鍋店,也逐漸開始脫離市井火鍋的初心——客單價都破了百,至于對錯,只能交給市場檢驗。
對于盅盅火鍋這個小品類的興起,給火鍋人帶來哪些啟示?餐見君梳理了幾點,以供參考。
1、餐廳:小而美
小而美的火鍋店會在未來幾年走俏,成本小、租金低,性價比做到極致,就不愁客源,而且小眾市場、小眾就餐場景也會與日俱增。
像現(xiàn)在很多主題街區(qū)的興起,就是盯上了小眾市場,這就需要火鍋人思考,怎么從細分品類中再細分。
另外,供應鏈要穩(wěn)定,也要有微創(chuàng)新,給顧客不斷刺激,不至于讓邊際效用遞減。
2、品類:逐漸回歸本質
這些年來,很多行業(yè)都在提回歸,像“房住不炒”,是回歸“住”的本質,而不是成為賺錢工具;像“雙減政策”,是回歸教育本質,而不是用高額補習費拉開資源差距;像“反壟斷”,是回歸交易本質,讓市場更具活性,而不是一家獨大,眾人悶悶。
讓顧客體驗感更好,是餐飲的第一要義。
火鍋亦如此,高性價比、有氛圍感、人與人之間互動更舒適,自然就會招來流量。
當然,這些要用細節(jié)落到實處,比如菜品擺盤的角度,燈光的亮度,地板的潔凈度,餐廳的溫度等等,一些無法量化的東西,必須用細節(jié)一次次修正。
3、顧客:更加理性消費,注重性價比
很多人說,疫情讓消費降級了,大伙兒錢袋子小了,手自然緊了。
而實際上,時代在前行,只要不發(fā)生毀滅性災難,消費永遠在升級,目前大眾謹慎消費的背后,實則是更理性。
怕被割韭菜、怕踩坑犯錯,是任何時代消費者的特征,以前看似不理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信息不對稱。
如今各種平臺、app的興起,讓消費者更容易獲得產品信息,在購買產品前,貨比三家、在各種平臺翻評論、看評分,說明消費在回歸理性。
有顏、有料、有趣、高性價比、看到即得到,將是未來大眾消費的方向。
最后
餐飲市場的激烈競爭,讓一些小品類更加細分。
小眾消費的多元化,讓更多人看到了小品類、甚至小小品類的春天。
這也是火鍋業(yè)的春天。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