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邁出“難而正確”的一步
阿里巴巴發布了最新一季財報(截止12月31日)。
1、過去的3個月,總收入2425.8億元,同比增長10%(包含高鑫零售部分);非通用會計準則下,凈利潤446.24億元,同比下滑25%;
2、全球年度消費者12.8億,單季增長4300萬,其中中國消費者9.79億,單季增長2600萬(淘寶天貓的電商用戶,也包括優酷等非電商用戶);
3、截止12月31日的9個月,回購股份投入77億美元,占回購計劃的51%;
4、阿里董事會主席張勇:國內10億用戶目標將按計劃完成,未來重點的轉變為用戶留存和ARPU值增長。
驅動短線情緒的觀點會認為:營收、利潤缺乏驚喜,淘系電商增長放慢。而長線投資者或許更為樂觀:用戶數持續增長,聚焦海外等多個板塊的長期投入,已有階段性進展。
橫向對比,“天花板”是行業面臨的一個共同痛點。“廣告收入”—這一衡量平臺商業價值的關鍵因子,自2021年Q3季度以來,各互聯網大廠普遍都進入了承壓期。
騰訊Q3廣告收入同比增長5%,百度增長6%,愛奇藝同比下降9.8%,連新興的電商平臺,字節跳動的國內廣告收入也停止增長,疊加監管持續,互聯網平臺的估值中樞受創,股價低迷。擁抱、然后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在這一點上,只是一個何時(開始)的問題,而不是是否(會開始)的問題。
在商業歷史的長河里,微軟、蘋果,過往的案例證明,可以慢些,但要好些。修煉好內功,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在認真研讀了財報,以及阿里管理層對于財報的解答后,長線投資者會看到——在這個關鍵時期,阿里回答了自己知道該干什么,以及戰略定力的決心。
別忘記了,98歲的芒格老爺子抄底了阿里。“中國經濟增長更強勁,有很多有競爭力的企業,很多價格也很便宜”。
芒格的簇擁們、阿里的投資者們都期待著這一天。但如果這筆投資能夠最終與巴菲特對蘋果的投資一樣扭轉局勢,需要滿足以下的前提條件:
是否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給消費者以必選的理由?
是否能為創造更多附加值,成為商家經營的主陣地?
是否能夠實現估值的提升——從基礎的商品買賣升維到更高層次的高估值的服務?
是否能夠在經營層面、管理層面實現順利平穩的過渡?
這些問題的回答,會直接展示出阿里在低谷期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這要遠比短期內的財務數據是否亮麗更加重要。
01
長期觀察阿里巴巴的應該了解,這家公司在頂層設計上是“先定戰略后辦事”,在既定戰略下謀求發展。
阿里的三大戰略在過去幾年非常明確:內需、全球化、高科技。
這季財報中,阿里將商業分部進一步拆分為「中國商業」、「國際商業」、「本地生活服務」、「菜鳥」四個部分,投資者能夠清晰看到每個業務單元的表現。
1、內需戰略-中國商業、本地生活服務。這部分收入占總營收的近四分之三。國內消費者已經有9.79億,單季增加2600萬,未來的增長來自三個方面:用戶增長(下沉市場和年輕用戶),錢包份額的擴張(擴大消費品類、提高滲透率),為商家創造更好的經營場所和附加值(全生命周期服務)。
2、全球化戰略-跨境及全球商業,包括Lazada、速賣通、Trendyol、Daraz和國際站業務。這個季度收入164.49億,同比增長18%。是比國內更大的潛力市場。
3、高科技戰略-云計算、大數據,云釘一體化,是支撐阿里組織創新、業務創新的基礎。阿里云這季度收入195.39億,連續5個季度盈利,一個趨勢是,所有大廠都在強調長期發展,阿里在硬科技、實體經濟的投入,是為未來做準備。
進一步拆分,中國數字商業板塊是阿里最為重要的戰場,這個季度收入1722億,占總營收近七成。
新零售,包括高鑫零售、天貓超市、盒馬等,收入同比增長21%,占比越來越高。但傳統的營收支柱:淘系電商(淘寶/天貓/聚劃算)收入下滑,服裝和消費電子放緩,快消、家居類增長更快。老對手京東、拼多多、美團和新興平臺抖音快手的分食,讓阿里感受到了壓力。
阿里的解釋是:1)關鍵戰略領域的投入。2)獲客的投入。面臨競爭,對用戶的補貼、消費激勵等體現在銷售費用的增長上。3)商家支持。2021年以來,天貓推出了超過30項商家扶持舉措,預計至少為商家降低經營成本150億元。
面對實物電商、下沉市場、生活服務、內容化等幾大戰場,阿里的策略已經是明牌,在手淘之外開創其他APP來形成一個手機端APP矩陣,來承接不同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在之前的阿里投資者日上提到,阿里有8個MAU超過一億的移動APP:淘寶、淘特、閑魚、Lazada、速賣通、高德地圖、優酷和UC。
淘特的AAC(年度活躍人數)超過2.8億,單季增長3900萬,成了用戶增長的擔當。淘菜菜這個季度的GMV環比增加了30%。隨著雙淘的戰略地位在集團內上升,阿里的策略是,以短換長,延遲價值變現。不急于通過流量來變現,而是通過搭建基礎設施的能力來創造價值。
出海是中國互聯網近幾年的關鍵詞之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海外業務的年度活躍消費者突破3億,當地的電商滲透率不過10%剛出頭,市場潛力巨大。
02
作為戰略過渡期的一份財報,人們抱有期待,是因為阿里巨大的用戶覆蓋面和體量。要看公司的成長性如何,新時勢下,判斷的維度也不一樣了,動態的、立體地去觀察,會比單點、靜止地去看更加全面。
比如:生活板塊中,餓了么/飛豬/淘鮮達在高德上加速形成服務矩陣,AAC超3.72億,餓了么的單位經濟效益(unit economics)在提升;阿里云,非互聯網客戶占比已經超過了50%;菜鳥,總收入中的67%都是來自生態之外的客戶;大文娛,經調整EBITA后,虧損同比收窄……
收入多元化,虧損收窄,單產的能力提升,釋放出積極的信號——電商業務,依然是阿里的根本,要穩定,同時要破和立。同時,各業務線仍要在自己的賽道上跑得更快,迅速支棱起來。
在財報后的電話會上,張勇提到,“BU會更獨立化運作,像菜鳥、餓了么、lazada這些已經并不是內部事業部編制,而是獨立公司設計,未來也會推進閉環化、公司化業務的運作。”
通過“板塊式治理”,構建起多平臺服務矩陣,國內10億用戶群體是一個重要關卡。根據中金證券的測算,淘寶天貓有近2億消費者年均消費約在2.1-2.5萬元,他們是淘寶天貓最優質、消費能力最強的忠實客戶,這正是其他平臺無法逾越的護城河。
張勇在電話會上提到,現在最重要的是不僅能持續獲得新用戶,同時也能讓最有價值的用戶能在我們的平臺上留存,未來重點的轉變為用戶留存和ARPU值增長。
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質”將取代“量”,精耕細作、成為勝負關鍵。
03
過去一年是阿里大變革的一年。
去年12月6日,阿里宣布組織架構調整,沿用多年的2C(面向消費者)業務和2B(面向企業)業務架構被拆分,重組為國內業務和全球化業務兩大板塊。分別由戴珊和蔣凡負責。
從攻守先鋒的幾番轉換,可以明顯感知到,阿里給業務在組織上的自由度越來越高。因為“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格局時,需要決策更高效、行動更統一、各個一層組織之間的定位和分工更明確”。
對于阿里而言,不僅要看到短期的競爭,還要看到長期能力的積累。而長期價值的來源,在于為消費者做有利的事情,做那些難而正確的事情。這需要踏出“舒適圈”,練好內功,去選擇戰斗。
財報電話會里,分析師還問到了直營和平臺模式的比較上。對此,張勇回答:
阿里巴巴沒有偏好,服務好消費者最重要,消費者體驗出發做合適的模式選擇;從商家來講,從直營和商家來說,都是為了服務好商家的消費者,幫他們建立好客戶的鏈接,我們的直營不是單純豎一道橋的直營,而是通過更高效方式送到消費者手里,我們也希望商家和消費者是有鏈接的,希望把直營模式升級,希望給商家提供一體化服務。給商家提供的是多場景,遠場近場、一攬子服務好消費者的解決方案。
在歷史更長的政治學軍事學中,有一場戰爭勝負的判斷標準。戰爭雙方或者多方判斷誰勝誰負,不是看誰打過了誰,看誰的目的達到了。從這個標準來看,阿里選擇向“難而正確”的方向前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