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7個小時買藍瓶咖啡,上海人都不上班嗎?
你排過最長的隊是什么?
做核酸大家應該都頗有感觸,繳費、拿管、采樣三條隊排下來,能從鈕鈷祿·甄嬛回宮看到四郎駕崩。
印象中最痛苦的排隊經歷,是三伏天在迪士尼“小矮人挖礦過山車”項目門口暴曬2小時,隊伍里的男女老少基本是點火就能炸的狀態。但畢竟來都來了,還能不排?
最普遍的則是看完電影憋著一泡尿,女廁所的門口早已熙熙攘攘。不敢動更不敢咳嗽,還要假裝優雅生人勿近,其實憋到腳趾扣地。
排隊總是令人焦慮的,特別是在廁所門口下一個就是你,三個坑位寂靜得像空無一人的時候。但排隊體現了文明社會的自律精神,當然也是供需不平衡、資源緊張的反映。
大部分排隊是無奈之舉,有些排隊卻成了當代最盛行的人間迷惑行為。
最近風靡社交平臺的排隊王是一家叫“blue bottle”的美國咖啡店,你或許從沒聽過,但它比作咖啡界的iPhone 和 Supreme。上海店開業當天,據說有人凌晨5點去排隊,有人等了7個小時才進門。
圖源:網絡
作為一個等地鐵都焦慮的不行的高效人類,我將聚焦三個問題:blue bottle是誰啊,喝了能不能成仙,排隊的人都不用上班嗎?
01
極限挑戰之排隊7小時買咖啡
繼2020年文和友等位10000桌、2021年武漢茶顏悅色奶茶排隊8小時之后,2022年的第一場排隊極限挑戰在上海蘇州河畔拉開帷幕。
不排隊,對不起上海這座世界聞名的排隊之都。
blue bottle早上8點準時開門放人,只營業到晚上7點。那天上海的天很藍,陽光很美,很適合出去走走,做做戶外運動。而在blue bottle的門口冷風中集結著5、6百人,到飯點的時陸續出現大批送補給的外賣小哥。
圖源:b站@TALENT_TOP
把手機里的每個app刷一遍都不夠消磨時間,最恐怖的是手里的充電寶還剩兩格。排隊是場耐力賽,跟跑馬拉松的消耗差不多。
幾個小時之后第一波完成排隊挑戰的winner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排隊攻略:充電寶要滿格,高跟鞋就別穿了活受罪,冷的話帶幾個暖寶寶。最好兩個人以上組團來排,累了能換班,無聊的時嘮嗑打發時間。
圖源:小紅書
為了保證飲用環境,blue bottle每次只能放行10個人,分批進店。
old money才能撐起格調,去年我們探店的英國奢侈家具Tom Dixon,也駐扎在每月租金30w的上海老洋房。
Blue bottle店址坐落在原上海豪門世家朱氏舊居,aka文物保護建筑里。上下分兩層,據說門框窗框、桌椅板凳都是舊上海的古董貨。二樓擺著藍瓶咖啡全球唯一一臺60年歷史的飛馬(FAEMA)意式濃縮咖啡機,價值不菲。不過據說開業當天這臺機器出bug,也就成了擺設。
進門以后還要等,因為咖啡都是現做的。blue bottle很任性,宣稱只用48小時之內烘的豆子。咖啡只喝新鮮的,秉持“工匠精神”純手工沖泡。雖然一杯藍瓶的咖啡40左右不如前網紅% Arabica,但時間就是金錢啊。
最早一波po出以文物建筑為背景的手持blue bottle動態,搭配文案通常有個雷同的開頭:因為N多年前在洛杉磯/東京/北海道的blue bottle買過一杯咖啡從此魂牽夢縈,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終于在上海等到本尊。“信女日日祝禱,愿一生吃素”的虔誠也不過如此。
那么這個blue bottle到底是何方神圣,剛降落上海就如此大的陣仗。
創始人是吹單簧管的藝術家、鐵桿粉絲里有來自Google和Twitter的IT大佬、有萊托少爺這樣的好萊塢名流,blue bottle自上而下拿捏了精英人群的小心思。跟馬云穿著加拿大鵝出街引爆企業家模仿的邏輯相同,擁有成功人士同款,仿佛可以和成功人士共享人世繁華。
就像blue bottle的第一家門店,巧妙地開在Twitter總部旁邊的車庫。硅谷江湖有這樣的流傳:在blue bottle的加州總部買咖啡,能碰到穿大褲衩半截袖的IT、金融圈投資人。
星巴克開咖啡連鎖打大眾,blue bottle走精品稀缺路線打精英。
根據《藍瓶物語》的品牌宣傳手冊,blue bottle的咖啡師可以按客人要求換一張專輯,或自由選擇背景音樂;
圖源:《藍瓶物語》
如果是寵物友好的門店,狗狗的碗里要永遠都有甜美的飲用水;
如果等的人太多,咖啡師得耐心地告訴你前面還有幾單。
遞給顧客的藍瓶的logo要朝外,面帶微笑讓你如沐春風。
不過一位排隊2小時的上海新媒體同行@平平無奇軟哈娜給出這樣的評價:“誰去誰是大怨種”。
我問她你體會到那極致的服務了嗎?
”購買動線首先就不合理,買點心的必須在一樓消費,排隊正好擋住了賣咖啡豆和周邊的貨架,如果有人來逛一逛,所有排隊的人都得讓一讓。”
能坐的椅子不多,懂得都懂。意思就是別堵在這拍照了,趕緊打包去外面喝嘛。
“服務?人太多了,能有啥服務。”
02
到底誰在排隊買藍瓶子
一杯咖啡,至于嗎?這應該是圍觀群眾的普遍心聲。
在blue bottle大眾點評的評論區,大家對咖啡的神奇魔力充滿好奇:
喝了會延年益壽嗎?喝了能預防新冠嗎?喝了能治好我的老寒腿健步如飛嗎?
如果把排隊的人群構成做個拆解,排隊這件事也就不難理解。
這里有風里雨里、永遠等你的黃牛們,但凡排隊的人意志軟弱一點,用3倍價格脫手一杯咖啡的黃牛日賺幾千不是夢。
專職代排人士也是隊伍里重要構成部分。代排相當于花錢買時間,代購咖啡比咖啡豆貴。開業第一天代排的行情200/杯,如今普遍一杯100。
咨詢的代購
代排不愁失業,沒有店鋪永遠網紅,但是永遠有網紅店。一茬接一茬,他們的朋友圈見證了網紅的興衰迭代。
還有來找選題和搞調研的同行們,@平平無奇軟哈娜就是其中之一。帶著幫咖啡客戶調查的任務不情愿地擠在隊伍里,她說下午3點的blue bottle人已經散去不少,畢竟不是咖啡消費的高峰時段。
還有一群辛勤的小蜜蜂。網紅們端著排了7小時隊才到手的網紅咖啡,終于拍出一張光線完美的照片,露出滿意的笑容。在這個大型排隊極限挑戰賽上,我看到了職業精神。
你接了20個代購單子,我獲得10萬個點贊,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事后復盤瘋狂排隊這件事,@平平無奇軟哈娜分析了背后的三大推手:社交媒體的炒作+用戶追求一手打卡的虛榮心+達人經濟的愈發成熟。
”在日本旅游的時候見過blue bottle,沒人排隊,我也沒進去。”站在熙熙攘攘的上海的首家門店門口,也就能預見它的未來了。
而上海的上一個blue bottle,是2018年2月13日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的% Arabica在武康路開業。當天現場人頭攢動一度吸引監管人員的注意,店外大排長龍,門店面積小得只能容納10個人。心機一點叫“饑餓營銷”,高明一點叫“個性特色”,然后被前仆后繼的新鮮事物奪了風頭。
作為普普通通打工人,@平平無奇軟哈娜也給出了根本不會去blue bottle排隊的理由。“上海性價比高的、好喝的精品咖啡館那么多,何苦呢?”
對于午休和下午3點穿梭在辦公樓縫隙間的白領來說,開在夾縫里的連鎖店manner是首選。唾手可得、價格實在。
同為打工一族我感同身受。blue bottle是一個舍近求遠、高價低效的存在,它是效率社會卡在齒輪上的水晶石,有人看到它的珍貴,然而我等無福消受,只覺得硌得慌。
創始人James Freeman的一句名言廣為流傳:“現代人步履太匆匆,即使喝咖啡也不帶感情。”
諷刺的是,在寒風中等待7小時的現代人終于停下來。喝咖啡的確感情充沛,甚至都想爆粗口了。
其實那些閑著沒事兒來排隊的爺叔,才是隊伍里王者。令上班族羨慕無比,是blue bottle的知音。
他們有品味咖啡的閑情雅致,在工作日邁著從容的步伐來排個隊順便曬太陽。
美食紀錄片《億萬富翁們的饕餮盛宴》里一位富豪曾總結:“重點不是你有多少錢,而是你有沒有資格品嘗它。”
原來自由閑暇地來排隊,才是品嘗blue bottle的最高門檻。
*封面圖源網絡,鳴謝小紅書@平平無奇軟哈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