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難熬
3月22日,小米集團( 01810.HK,以下簡稱“小米” )發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1年全年財報。與此同時,小米還發布了不超100億港元的回購計劃。
受此消息影響,3月22日收盤,小米在港股大漲6.13%,收報14.2港元/股,總市值3560億港元。
財報顯示,小米2021年四季度總營收達856億元( 人民幣,以下未注明則同 ),同比增長21.4%;經調整凈利潤達到人民幣45億元,同比增長39.6%。2021年全年,小米實現總營收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經調整凈利潤為220億元,同比增長約70%。
按各業務收入來看,2021年全年,小米手機業務的收入為2089億元,同比增長37.2%。在IoT與生活消費品方面,全年的收入達850億元,同比增長26.1%。在互聯網服務方面,全年收入達282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在2021年被唱衰的互聯網廣告收入達181億元,游戲業務達9億元。
來源/小米財報
在財報中,小米寫道,2021年,盡管受到核心零部件全球供應短缺及新冠疫情持續等影響,我們仍堅定執行既定戰略,全年營收和利潤均達到顯著增長,各分部業務全年收入均創歷史新高。而廣告收入的增長,則主要得益于用戶規模的持續擴大、高端手機占比提升以及商業化能力的增強。
“高端手機”成為2021年對小米貢獻最多的業務之一。
財報顯示,2021年,小米在中國大陸地區定價在人民幣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價在300歐元或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超過2400萬臺,遠超2020年全年約1000萬臺的水平。按出貨量計算,小米高端智能手機占比由2020年的約7%增長至2021年的約13%。
在境外,小米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樣取得快速增長。2021年,小米在境外定價在300歐元或以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160%,占比較2020年提升約6個百分點。
Canalys數據顯示,2021年,小米在零售價350美元或以上的境外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排名第三。小米強調,“我們堅定不移地執行手機高端化戰略,不斷提升在高端手機市場的競爭力。”
對此,Wit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美炳分析表示,不管從智能手機業務的銷量還是營收來看,小米的這份財報都是不錯的。不過,數據之外,關于小米高端化,還有更多值得去關注的點。“或許小米的高端化之路并沒有取得如財報所說的好成績。”
對于業界所關注的造車業務,在財報和電話會議中,均未有太多提及。這對于外界而言,難免有些失望,畢竟,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造車曾被認為是小米未來的重中之重。至少,從雷軍開始決定造車開始,就向外界傳遞的是這樣的信號。
在更多業界人士看來,小米的路,已經越來越難走。在其核心業務手機版塊高端化上下承壓的同時,造車也遠比想象中要艱難。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便對燃財經直言,小米在手機領域一直對標蘋果,想走高端路線,但目前的狀態來看,小米既要站穩高端又要造好車,挑戰很大。
高端化艱難
“高端化”不僅是小米的當務之急,更是其必須要做的事情。
2022年2月8日下午,小米集團舉辦了虎年開年來第一次重要會議——高端化戰略研討會。會上,小米明確表示,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我們會堅定不移執行高端化戰略。
而這條被小米稱之為堅定不移的戰略,已經走了兩年之久。
2020年年初,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便在小米10的發布會上表示,小米手機正式沖擊高端市場。當年年底,小米則發布了新十年的首款旗艦手機小米11。憑借著小米11,小米也在高端市場有了席位。去年12月21日,雷軍則更是放出豪言:“小米高端手機正式開始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
高端背后,主要是更高的利潤,這一點從蘋果的利潤率中便可窺視一二。根據研究機構Counterpoint公布數據來看,2021年第二季度,盡管蘋果公司對全球手機出貨量的貢獻一般,但該公司在全球手機市場的營收和凈利潤依然表現強勢。在營收方面,蘋果公司的營收占全球所有手機廠營收的40%,但利潤卻占全球所有手機廠利潤的75%。
林美炳分析表示,如果從財報“小米3000元以上的機型銷量超過了2400萬臺”就表示小米整體高端化進程獲得了成功,未免有失偏頗。事實上,小米所謂的高端手機是通過降價去實現其銷量的提升的。除此之外,從均價維度來看,小米的高端化并沒有獲得應有的成績。
財報顯示,2021年,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 “ASP” )由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每部人民幣1039.8元增加5.6%,至報告期的每部人民幣1097.5元。小米將這一上漲歸因于,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比例增加所致。
然而,林美炳直言,從1039.8元上漲到1097.5元,僅差了57.7元。但2021年不管是供應鏈影響還是芯片漲價以及物料漲價,可能都不止增加57.7元。與此同時,林美炳還表示,小米一直在強調研發力量和研發投入,但實際上小米的高端產品品質并沒有做得那么高端。如小米11在2021年身陷“發熱門”,小米折疊屏手機也需要不斷的通過降價來提升整體銷量。
但高端化是小米的重要戰略。在近幾年里,高端化戰略始終被市場津津樂道 。
2019年的9月初,小米在資本市場迎來至暗時刻,其二級市場股價一度跌至8.28港元/股,較發行價17港元/股跌去一半。4個月后,雷軍正式宣布了小米沖擊高端市場,隨后,小米股價迎來了“春天”。短短一年之后,小米股價便站上了35.9港元/股的至高點,市值漲至近9000億港元。
可如今,雖然高端的故事還在講,但股價卻與兩年前,呈現出了另一種走勢。截至3月22日收盤,盡管小米股價報收14.2港元/股,但較2021年年初創造的35.90港元/股最高點,一年時間股價跌幅依舊超60%。
造車,必經之路?
造車在過去很一年里,一直是小米最為受業界關注的點。然而在官宣造車之后的第一個財年的年報中,對造車并未有過多的提及。
在財報中,小米表示,繼2021年3月宣布造車計劃以來,小米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進展超預期。截至目前,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1000人,未來將繼續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拓展研發。并表示,保持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實際上,不僅僅是財報中鮮有提及。在過去的一年里,關于小米造車的消息,似乎更多的是來自媒體的猜測,其真正的實質進展,外界知之甚少。就連向來愛在微博分享小米動態的雷軍,微博與造車相關的內容也少之又少。
因此,當近日手機中國消息,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表示,“小米之家形成閉環的最后一塊是新能源汽車,今年的第三季度就能看到工程樣車,一定會突破大家想象”時,便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不過燃財經發現,截止發稿前,“手機中國”已將該消息刪除。燃財經就此消息向小米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并未收到回復。
可以說,這種低調,與當初雷軍“雄赳赳氣昂昂”宣布造車的情況截然相反。
“我很清楚,這個決定意味著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這是2021年3月,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留下的豪言壯語。其不僅宣告了小米正式下場造車,也開啟了小米在汽車領域的“買買買”與“投投投”。
2021年9月22日,小米公司完成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eepmotion,總代價約7700萬美元( 約人民幣5億元 )。
根據小米財報顯示,Deepmotion有技術及研發能力,專注為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和自動駕駛應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規劃和控制在內的全棧軟件解決方案,能夠增強本集團在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上的技術能力。
與此同時,據燃財經不完全統計,小米先后戰略投資了數家與汽車產業相關的企業。
天眼查資料顯示,早在2016年,小米就投資了車載智能硬件研發商睿米科技。2019年6月,又投資了專注于智能車載和智能出行的新案科技;同年11月,再次投資了電動汽車生產制造商小鵬汽車。
2020年4月,小米投資車聯網產品與服務提供商博泰車聯網。2021年8月,投資智慧泊車管理系統研發商愛泊車。2022年2月,投資了新能源汽車高壓電氣配件提供商智綠chilye。
除此之外,2021年年中,小米還在其官網發布了多個自動駕駛相關崗位的招聘信息。具體包括數據平臺、毫米波算法、決策規劃、感知、高精地圖、開發工具、車載基礎架構、前端平臺開發、嵌入式軟件、控制、仿真平臺等。
燃財經在近日瀏覽小米官網的社會招聘時發現,排在第一位的依舊是和汽車相關的職位招聘崗,且注明了“急”。
圖/小米公司招聘信息 來源/小米公司官網
而對于小米造車的未來,不少業界人士也持樂觀態度。
在汽車領域深耕多年的麥卡對燃財經表示,造車有幾個方面的重要性,如品牌形象、產品定義、核心方向、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以及營銷渠道。除了核心方向和生產制造沒驗證之外,其他小米都有現成的。“核心方向指的是,小米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主攻方向,是和蔚來那樣做服務,還是小鵬那樣專攻自動駕駛。”
“我看好小米的一點是,消費者對汽車品牌的容忍度已經很大了,更注重的是體驗,而非以前的品牌。比起之前那些品牌,小米起碼這么多家店線下渠道相對成熟,跟華為一樣,賣起來應該會很快。”麥卡強調。
林美炳對小米造車也持樂觀態度,在他看來,小米造車是一個看點,目前電動汽車還在進入期,小米還有機會。如果2024年以后能出爆款產品,有可能改善小米利潤率。
孫燕飚表達了和林美炳相近的觀點。其表示,新能源造車是值得一搏的風口和時代機遇。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對于整個汽車時代,有點像功能機轉智能機的關口。而小米決定在這個關口加入造車隊伍,還有一定機會。
小米依然不易
不過,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小米的未來雖然看上去很“豐滿”,但這條路走起來并不容易。
在其手機業務端,小米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首先,小米必須正視的是,目前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正在呈現增長下滑的趨勢。IDC數據的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自2016年達到高點后,已經連續4年負增長,2021年出貨量雖然有所反彈,但同比增長不到5%。
而雖然高端機的出貨量看似樂觀,但實際上,小米的高端化之路,顯然還沒有真正找到突破口。
林美炳向燃財經分析表示,小米高端手機突破口仍然是產品力。“能夠做出差異化產品,滿足高端用戶對品質的需求才是關鍵。”
實際上,2015年以后,小米就一直想沖擊高端市場,但是受渠道限制、產品力不足等因素一直沒有成功,或者說只突破了3000元價位,離真正的高端手機市場還有一段距離。
如林美炳所言,旭日大數據發布的《2021年Q4全球暢銷手機市場分析報告》( 以下簡稱《報告》 )顯示,2021年Q4超800美元以上全球暢銷手機TOP20總銷量為8381萬部,與Q3季度4901萬部相比,增長了71%。其中,暢銷機型TOP20中,蘋果占據9款,達到歷史新高。三星4款,華為2款,google 、一加、索尼、OPPO、榮耀各1款。
值得注意的是,800美元+的暢銷機型中,并未出現小米手機的身影。不過根據《報告》顯示,2021年Q4全球手機600-799美元暢銷機型TOP20中,小米領跑中國品牌,以8%的份額明顯超過其它中國手機主流品牌。
林美炳亦強調,不只是小米,榮耀和OV也很難實現高端化。特別是在蘋果價格壓制下,缺乏核心創新力的公司只能維持在中低端市場。
“中國高端手機市場缺乏安卓系,這些手機廠商還是有機會補足國內高端安卓手機的不足。只是目前還看不出哪家廠商能夠突破重圍。”
而雷軍寄予厚望的造車,恐怕也在短時期內難見成效。
如雷軍所說,小米造車,確實面臨巨大困難。畢竟,現階段國內造車新勢力已邁入萬輛俱樂部,傳統車企也在疾速轉型中。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排行中,比亞迪汽車、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國位列前三,銷量分別為58.4020萬輛、43.1130萬輛和32.0743萬輛,同比增長221.3%、177.3%和133.3%。排在4到7位的廠商分別是長城汽車、廣汽埃安、上汽乘用車、小鵬汽車、奇瑞汽車、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
圖/2021年1-12月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 來源/乘聯會
新浪大V、財經類博主喬令同學表示,目前來看,小米造車面臨著競爭環境、技術追趕、盈利模式以及供應鏈等多方面的壓力。
在喬令同學看來,當下新能源市場的競爭格局在高中低端基本都已經確立。而小米未來的定位會比較尷尬,首先小米品牌一直以來的定位就是性價比,但顯然,目前國內新能源市場不缺性價比的品牌。
技術方面,小米屬于跨界造車,即使有一定的技術儲備,但很難做出超越性的亮點。
盈利模式上,在手機領域,小米的線上模式和極高性價比的模式是有效的,也沒有遇到太強的競爭對手。而汽車領域不同,特斯拉走的是互聯網模式,盡管model3的價格已經低于競爭對手價格,但它的毛利率依然很高,還有著較大的可降空間。
最后是供應鏈。當下市場的動力電池基本上被寧德時代、LG、松下、比亞迪幾家壟斷。而這幾家( 比亞迪暫時還不是 )都已經是特斯拉供應商,且產能全部滿產,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盡管這幾家大廠也都在擴產,但下游的銷量也在暴漲,去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超過1倍,歐美的滲透率也在暴漲,近三年內,下游的需求量依然巨大。
那么問題來了,小米的電池找誰供應?找LG和松下是不現實的,沒產能。寧德有產能,但是寧德要承包產線,也就是要先花錢。“如果真的是寧德供應,那這價格戰根本打不了。”
喬令同學亦對燃財經表示,小米1000億元造出車肯定沒問題,只是從市場當下的環境來看,小米造車的壓力很大,預期不太好,但小米不造車可能會更不好。
“很明顯,不管是對小米還是對其他手機廠商來說,手機沒有增長空間已經是既定事實,手機未來的增量基本就是精細化運營。”喬令同學補充道。
如喬令同學所說,在《這屆年輕人,換手機也需要理由了》中,多位業內人士就曾對燃財經表示,近年來各大手機品牌的創新力度已經弱了很多,相關營銷基本上都是在圍繞“定價策略”、“擴大內存”、“攝影攝像”,以及“快充和反沖”來進行,而“高刷新率”則成為了近半年國內高端機的一個標志。
然而,真正可以談得上革命性的創新卻不見蹤影。早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智能手機時代處于一個相對“停滯”的時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孫燕飚對燃財經表示,以小米目前在全球手機市場的地位,做高端品牌是必須的,這一點小米創始人雷軍已經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或小米內部強調過。而造車對手機業務則是個拉動,這種拉動不僅僅是銷量方面,而是為小米手機進軍高端品牌的拉動和背書,是科技含量的拉動。
孫燕飚強調,這一點從蘋果公司的策略中也可以窺視一二。“蘋果之所以處于領先地位,是因為其售賣的不單單是產品,還有科技創新的夢想。小米造車,也是在樹立科技創新的夢想。”
正如孫燕飚所說,2021年7月,雷軍在“2021年福布斯中國最佳CEO榜”上榮登榜首。在接受福布斯中國專訪時,雷軍表示,擺在小米面前的挑戰是——假如有一天我們真的成了全世界消費電子的第一。可能因為我們不做新能源車,就變成了傳統的公司,就落伍了。
在雷軍看來,智能電動汽車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是智能生態不可缺少的環節。“從個人設備到可穿戴設備,到智能家庭到智能辦公再到智能出行,今天智能化是主旋律,假如缺少了智能出行,整個智能生態便不完整。”
“小米不做不行,不做,就意味著會落伍。面對巨大的困難,我們還是選擇了迎難而上。”
而小米對自己的未來顯然也決心堅定,這從其對研發的投入可見一斑。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小米的研發支出達到132億元,同比增長了42.3%。在過去的幾年里,小米的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超過40%。同時,小米表示,未來將堅定不移堅持以技術為本,預計未來5年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但盡管如此,現階段來看,小米的壓力依然顯而易見,畢竟造車和高端機,一個未成型,一個即便已經提出了2年,但效果并不明顯。
不要顧此失彼,或許是小米尤為值得關心的事情。
參考資料
《侮辱性極強!雷軍1000億造車,股價一點沒漲,還割韭菜!》,來源,功夫汽車。
《“狠角色”雷軍:新能源車不做不行,不做就會落伍》,來源,福布斯。
《晚點獨家丨小米今年第 35 次調整:雷軍減負,國際業務部重整》,來源, 晚點LatePost。
《剛剛!小米再破發!2021年市值蒸發4000億》,來源,OFweek電子工程。
*文中麥卡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