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步入“X”時代
來源/鯨商(ID:bizwhale)
作者/胡篤之
亦莊一聲“京雷”,上周劉強東正式交棒徐雷,接任京東集團CEO;同時,徐雷還以執行董事的身份加入京東集團董事會。
這也意味著“二號首長”的業務權力進一步加大,而創始人劉強東仍擔任董事局主席,手握77%的總投票權,把控著京東集團的戰略方向。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燒到了企業社會責任上:4月8日晚,他宣布“不惜力、不算賬,馳援上海抗疫。”此舉,也算為近段時間,京東裁員即“畢業”的社會輿論壓力,扳回一局。
對于劉強東的隱退,不少網友調侃:“果然老板狠起來,自己能把自己給開了。”“劉強東沒有拋棄兄弟們,跟大家一起畢業。”
回顧徐雷“兩進一出”京東,從市場板塊到集團層面“一號位”的經歷,同時折射出這家已20余年電商公司的蛻變過程;從創始人掌舵到職業經理人操盤,徐雷難免不被業界給予京東“劃時代”的期許,京東正式步入“徐(X)的時代”,亦是互聯網下半場的另一個充滿“未知”的時代。
偶然與必然
與阿里的張勇、拼多多的陳磊、字節跳動的梁汝波及快手的程一笑不同,他們晉升集團“一號位”,要么是第一波互聯網上市潮的操盤手,要么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相比之下,徐雷為人所知,是在市場營銷業務上的精進。
而他在北京“軍隊大院”的背景,一直在坊間傳出各種版本,盡管已被本人否認,但也一直頗為神秘。酷愛搖滾、喜歡足球、觀點犀利、穿著時尚,則是他區別于其他互聯網掌門人的鮮明個性,“更會玩”。
75后徐雷,曾在聯想負責品牌及產品網絡營銷推廣工作,而后又擔任過好耶廣告網絡公司總經理。2007年,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在投資京東1000萬美元后,同時向劉強東舉薦了徐雷,擔任京東商城市場營銷顧問,負責組建市場營銷及公關體系。
經過兩年的磨合,徐雷2009年正式加盟京東,出任京東商城營銷副總裁,全面負責京東商城廣告推廣、公關宣傳、品牌建設、政府公關、校園及企業營銷等工作。次年,京東GMV剛過100億大關。而徐雷在京東從3C家電起家,向綜合型電商平臺升級階段,扛起了早期市場體系搭建的工作。
但在2011年徐雷從京東離職了,加入了百麗旗下的電商平臺,出任優購網上鞋城CMO,直到2013年,他又重返京東,升任高級副總裁,重掌市場營銷工作。彼時,京東正處于赴美上市的沖刺階段,移動互聯網大幕拉開,而騰訊入股京東,并把微信、手Q資源位向京東開放,讓京東在移動電商獲得了一張“船票”機會。
京東移動營銷體系,也就落在了“二進宮”的徐雷肩上(無線業務部負責人),同一時期阿里移動戰略押注“來往”敗北,轉為“手淘”由被阿里收購的友盟創始人蔣凡擔綱,這也讓這位85后大廠高管新秀,一戰成名升至淘寶天貓總裁,直至去年底調去負責阿里海外事業。
從2011年徐雷第一次從京東離職,到2013年重返老東家,權力被邊緣化。期間,京東正經歷著快速擴張、上市引進職業經理人團隊,整個大市場業務一直處于“寶潔系”高管把持,代表人物為程峻怡、熊青云等,在品牌營銷方面,沿用了寶潔一貫來大手筆、高投入的打法,轟炸傳統廣告渠道。
實踐下來,與劉強東一貫提倡的“突出效率,結果導向”不相符,因此在2016年重啟了徐雷掌局大市場,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把京東618進行了重塑,還在流量源頭加碼,與今日頭條、新浪等平臺先后達成“京X計劃”。并向時下熱門網綜節目進行品牌冠名,徐雷本人也出席脫口秀,擁抱年輕人的同時,把自己往格力董明珠的范兒上,推了一把。
2017年4月,徐雷被認命為京東集團CMO。彼時,京東官方對他的評價:通過組織創新提升了公司的營銷和運營效率,并帶領團隊在雙11、三超項目、開普勒計劃等多個核心項目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商城構建了強有力的運營及營銷競爭力;幫助公司搭建了大市場營銷體系、移動端的產品研發體系和圍繞用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平臺運營體系,并為京東品牌的建設和塑造、向移動端轉型的戰略做出了突出貢獻。
傳承與轉變
徐雷能在寶潔系的壓制中隱忍,后續并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把京東的品牌調性,從此前3C直男為主的感官,往中產小資的時尚品質感上拉伸,發揮了關鍵作用,期間不斷獲得劉強東的信任太重要了。
京東內部員工對他的評價,“老徐平易近人,敢講真話,既能帶團隊、救火解決問題,又能培養人,情商智商雙高。”業務能力強之外,徐雷身上軍人的高效執行力,也是劉強東信任的關鍵因素。
2018年9月,“明尼蘇達事件”的發生,一度讓劉強東本人及京東陷入低谷,京東零售集團采取CEO輪崗制度,徐雷成為“種子選手”,是他真正從市場業務的縱向,往橫向業務領導角色轉型的關鍵轉折點。
當時,徐雷接手的京東收入增速首次低于30%,活躍用戶數環比出現了負增長,以及京東在負面纏繞,股價跌破發行價的各種壓力下,可謂“內憂外患”。當年拼多多完成上市,正借助微信生態,強勢崛起。而后兩年,抖音、快手等直播、短視頻平臺,在流量上又切入電商交易。
徐雷頂著壓力,主導了京東零售的組織架構調整,推出了供應鏈中臺建設和全渠道建設戰略,完成了京東商城前臺、中臺、后臺的組織架構的劃分,并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把京東從“線上商超”向“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進行轉型。
▲京東集團近10年營收及增長情況,單位:億元,來源:Wind
而后的三年,京東重新實現高速增長。截至2021年末,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超過5億,全年凈收入9516億元,全年GMV達3.29萬億。
2013年后,京東集團在零售業務的基礎上,又以事業部形態逐步分化獨立出來,京東物流、京東健康、京東科技(數科、云、AI)以及其他創新業務等,前兩者已在過去兩年完成港交所上市,從財報數據可以看出,京東零售業務板塊承載了主要“供血”能力。
比如,2021年京東物流總營收為1047億,其中來自京東零售業務的關聯交易占比達到43.5%;京東健康2021年總營收為262億,以京東大藥房為載體的自營業務是京東健康主要的收入來源,占總營收比例為85.3%。
阿里同樣也是在零售板塊托底的基礎上,發展壯大其他業務板塊,張勇從2009年挑起淘寶商城(天貓)的組建,到2018年成為集團“一號位”,也用了十年。主導業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徐雷背后用了十二年,從京東市場營銷操盤人,成長為集團業務一把手,與張勇當權的軌跡,大同小異。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京東各業務高管已經歷了幾波流動,絕對核心崗位去“空降”職業經理人化,徐雷又會帶領沉淀下來的“京東老人”走向何方?
已知與未知
劉強東曾表示:“徐雷在集團內外都得到了高度認可,在戰略決策中也發揮出舉重若輕的作用,自己將會聚焦長期戰略和未來發展。”
換而言之,劉強東著眼未來,徐雷把握當下。
2020年5月,劉強東發布《京東是誰》的內部信,表示京東將“堅定不移地轉型成為一家技術驅動的供應鏈服務公司。”2021年6月18日,他又發股東信,稱面向未來十年,京東將潛心打造新一代基礎設施——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
由此可見,即便劉強東交棒徐雷,京東步入“X”時代,但在未來方向和業務組合上,已經非常清晰,繼任者是要將其構思執行落地。
徐雷曾接受采訪時提到,“手表里面各種大齒輪、小齒輪,一年下來走時誤差率是正負一秒,這是怎么完成的?因為有規則,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和定位。如果每個齒輪不按規則自顧自地轉,在那兒轉,這個表肯定是不準的”。
這就能解釋,徐雷具備高效執行力的原因,但他也需要繼承劉強東給京東的“企業文化”,因為它是創始人印刻的“烙印”,很難改變。
未來,對于京東未知的挑戰,也初露端倪。2021年沒能延續上一年盈利勢頭,出現36億元的凈虧損,而2020年盈利為494億元。京東對于去年虧損的主要原因,財報中給出的解釋:2021年全年股權投資虧損49億元。但在新業務層面,虧損面更大,僅京喜業務去年四季度就虧了32億元,全年虧損為106億元。
京喜作為京東過去幾年“下沉”拉新的殺手锏,在最近京東裁員運動中為主要業務,據第一財經獲得的京喜裁員的截圖顯示,京喜廣東戰區、四川戰區和江西戰區裁員比例為100%。此外,京喜平臺研發部裁員25%,技術研發部也有部分裁員。
不僅如此,報道中還提到:京東物流總部的裁員規模大概在30%左右;京東健康的醫藥部裁員大概在20%左右,互聯網醫院裁員可能達到60%~70%。而京東零售下屬的V事業群(包含寵物、圖書等類目)也于近期因為架構調整而解散,裁員比例在20%左右。此外,3C等業務也正在裁員中。
一直很“穩”的京東,這次也沒能逃出互聯網大廠裁員。一方面受整個大環境影響,疫情反復、消費萎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費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競爭的嚴峻性。人口紅利消失,向技術紅利要增長,已是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必然之路。
京東同樣如此,進入“下半場”,數智化社會供應鏈將是產業互聯網的競爭,而京東自從王亞卿(原甲骨文全球副總裁)、張晨(雅虎全球副總裁)離職后,CTO崗位一直空缺,2019年底設立集團技術委員會,作為京東技術條線的最高管理決策機構,由五位“常委”行權。
缺乏技術“靈魂人物”的京東,未來在技術創新上會有多大突破,一定程度決定了集團業務發展的“上限”。在營銷上駕輕就熟的徐雷,如何在新時代提升技術驅動的“雙軌”發展,直接影響著他交出掌舵京東的“答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