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當團長 :一位教授保供“團長”的“守滬”日記
“雖然每天很累,但看到自己的‘小力量’能讓居民生活更方便,一切都值得”,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左鵬,最近被稱呼的一個新身份是:團長。
和很多上海團長一樣,疫情期間為方便小區居民需求,左鵬挺身而出,不但在多次核酸檢測中擔任“大白”進行核酸檢測掃碼工作,同時因為要兼顧工作和為居民團購,左鵬每天的居家生活幾乎是連軸運轉。而作為營銷專業教授的她,把資源鏈接、需求分析、流程優化等專業知識,也充分運用到團長的經歷中。
“在基礎生活用品短缺的情況下,與社區保供組溝通后,與松江家樂福合作,開啟了基本生活用品的團購之路”,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說,“疫情改變了什么,也沒有改變什么。我倒是特別留戀這特殊情況下所激發的人與人之間的友好,未來,一定是很深刻與美好的記憶。”
據了解,家樂福作為一家大型民生保供企業,目前在上海鏈接的團長人數已經超過1500人,社區集單團購,是上海疫情期間家樂福等超市保供的重要形式,而左鵬這樣的社區團長,成為上海保供力量最后100米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樂福團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左鵬)
細分需求 專家級志愿團助力
在團購的日子,左鵬早上8:30發出快團團鏈接,同時在團購群進行個性需求接龍,午間14點半停止團購與接龍整理需求,15點向松江家樂福報單,晚間18點左右接貨、消殺,19:30深夜小超市開始分發物資。其余時間,左鵬不是忙于行政工作與備課,就是在給同學們上網課。
左鵬所居住的社區位于松江大學城,小區居民800多戶。作為一名高校教授,也是一名近30年的老黨員,在疫情封控隔離期間,她既是小區的志愿者,承擔小區核酸檢測掃碼工作,更是一名“資源鏈接師”,她的很多學生和朋友遍布在各行各業,所以在打算為小區居民團購基本生活物資時,她第一時間想到要聯絡大型零售企業或者大賣場,這樣一來物資運送有保障,同時商品品質又能讓大家放心。
4月中旬,她聯絡到其一位MBA學員,這位學員的家屬家樂福華東區工作,她也因此快速鎖定了離小區較近的家樂福上海松江店作為小區保供的重要貨源,開啟了團購生涯。
(圖:家樂福上海松江店的第二批團購物資運抵左鵬所在的小區)
老人、小孩需求優先于所有需求
一名合格的團長,需要尋找供應商、發起團購、統計人數、對接物流、物資消毒、分配物資,各個環節不可或缺。顯然,要完成這些事,并不輕松。
早上8:30前,左鵬便在微信群接龍和快團團同步開啟團購。設定固定時間截單,接著開始統計需求聯絡門店發貨,收貨,消毒,分發物資,處理售后,完成多次物資團購流程。
左鵬注意到,小區各微信群大家對于物資的需求五花八門,米面糧油蔬菜團再加上政府發放的保供物資,基本上能滿足大家每日餐桌的基本需求,然而生活家清用品需求還未被顧及到,同時她注意到小區寶媽及老人們對紙尿褲的需求非常迫切。
分析小區居民需求后,左鵬便將需求精準定位為紙品。第一批團購優先解決是居民最先最多提出的紙品,首先進行了抽取面巾紙的團購,團了60箱,每箱12卷,一共720卷。隨著第一團的成功,居民的個性化需求被激發,還在上網課的打印紙、小寶寶和老人的紙尿褲等需求浮現出來,緊接著左鵬發起了第二批團購,包括4種紙品、4種衛生用品,以及小寶寶和老人需要的個性化的紙尿褲。
在完成了第二批團購需求后,人們日常需求由壓抑逐漸迸發,關于生抽、陳醋、糖、鹽、料酒、雞精、淀粉等呼聲高漲,于是左鵬開始分兩個平臺進行需求收集。一個是在微信群里對初步的需求進行接龍,大家把需求的物資接龍進來,在接龍停止后對需求進行篩選,形成個性化訂單,進行墊資購買;一個是在快團團里將確定好的需求量大的商品及價格發布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共性需求接龍付款。
這相當于一個是意向需求,一個是最終成團需求,滾動開團。于是,左鵬所在的小區,僅衛生巾系列就團了四種不同類型,包括安心褲、日用、夜用、衛生護墊等四種,紙尿褲則依據小孩及成人紙尿褲進行了不同品牌與型號的采購。
滿足了社區基本需求后,居民們更細的日常需求也凸顯,醬油、陳醋、白醋、白砂糖、蠔油、料酒、垃圾袋、保鮮膜、鋁箔紙、保鮮袋、雞精、淀粉、鹽、洗潔精、牙膏、酵母粉、黃豆醬、電池等。有時,左鵬無法對這么多物資進行核銷,便對其中個性化的產品進行全部墊資先購買然后再逐個分給居民,居民領取物資時再進行付款。在第三次團購時商品品類近40種。
在團購過程中,偶爾也會出現參團居民退貨和團錯情況,左鵬說,一般情況下,小區鄰居間基本能調劑消化。如果消化不了就留到自己家進行消化,這些物資也不怕過期,疫情期間運力太緊張,退貨給門店比較耽誤人力,影響門店給更多人保供。
(圖:左鵬所在小區 家樂福物資運抵后物品進行分發中)
疫情重構鄰里關系 “大白”和“小藍”成為申城最溫暖力量
在分發物資方面,左鵬說發現,有時受疫情期間物流不確定性影響,有時物資在晚上7點物資送達小區,她會安排消殺,20:00再運到分發點。在鄰居自發組成的志愿者小分隊幫助下,物資發放完基本到晚間23:30才算結束。
接下來便是每天的核銷工作,左鵬說“小區的團購,基本是自發組織,團長是志愿行為,一起分發物資的志愿者是自發組織,商品價格基本上就是平進平出,差的不多我自己就補上,也沒關系。做這件事,本來就是為了幫助大家。”
在和社區溝通將家樂福團購納入社區保供組計劃的當天,正好是孩子的生日,這批團購商品由社區指定了一批進行集中保供,整體成團更順利了。晚上21點,在發放完畢團購物資后,在鄰居及朋友的幫助下,給小朋友湊齊了生日蛋糕,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左鵬發現,疫情重構了人與人的關系,愿我們學會彼此善待。
她開玩笑說“我們不生產日用品,我們只是家樂福的搬運工”。的確,正是因為疫情期間有更多像左鵬這樣的志愿者無私奉獻、默默付出,幫助企業打通了保供 “最后100米”,幫助居民解決了生活物資緊急需求,是TA們化身為“大白”和“小藍”,成為申城最溫暖的一股力量。
談及疫情期間這段時間團長的經歷,左鵬說 “任何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不是有意義才去做,而是去做了才有意義,大家只是想盡自己所能,幫助到更多人。因此在做團購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不會有顧慮,既然想做就可以去面對它,把它做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