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成為品牌2022年終極目標?
出品/聯商網&搜鋪網
撰文/方湖
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
寥寥數字訴說著人們三年來的不易和辛酸,這種滋味也許商業人更感同身受。
面對2022年的疫情,上海人可能感受更深吧。疫情的破壞力,不僅僅會對人的造成生理性的破壞,感染病毒、人傳人甚至死亡,而且使城市癱瘓,交通停滯、物流阻隔、工廠停工、商業停業,更甚者對經濟巨大破壞力,企業沒有收入和現金流,員工沒有收入,也就沒有消費。短暫的疫情,會讓城市和經濟按下暫停健;長期的疫情,會導致社會和經濟的嚴重倒退。
這兩天也把南京一些商場看了一下,不管是餐飲,還是零售或者體驗,都出現許多停業、圍擋、空鋪,這些空鋪的背后都是一個品牌、一個投資商或者一個家庭,都是大幾十萬甚至百萬的投資,閉店多數意味著投資血本無歸。
01
活下去,是2022年主旋律
余華在《活著》一書中說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赡苁巧虡I人,2022年的最好的寫照。
在最近溝通的無數個招商電話,從品牌老板或拓展口中得到的回復是,可能有三種答案:
一、今年疫情生意不好,無開店計劃。
二、等疫情結束,看生意恢復情況,我們再來談開店的事。
三、對開店非常謹慎,對項目、位置要求很高,合作租金要求特別苛刻。
相對2020年和2021年的疫情,為什么今年品牌開店趨勢會戛然而止?與品牌溝通后,大致有這么幾點:
從俄烏沖突、中美摩擦及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處在轉型升級期,產業升級動能不足,三駕馬車相對乏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意味著就業和收入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上海疫情不結束,疫情反復的不確定性增大,因為疫情的地方強勢管控,生意不確定性增大;因疫情客流大幅衰減,甚至閉店,對生意形成毀滅性打擊。
因為經濟下行、外部沖突、疫情反復、失業率高增、汽油等能源等,消費能力降低和消費欲望萎縮。
在當前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疫情環境下,CPI向上和經濟低增長,有可能把經濟帶入滯脹的狀態。
總結一下,大概有三個核心要點,收入下降、信心不足、疫情反復。
02
疫情之下,哪些品牌先死?
疫情對于商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尤其是在強管控封城閉店情況下,幾乎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在這種殘酷的現實之下,品牌生存非常艱難乃至逼近死亡。
一、哪些品牌可能死亡概率更高?
規模大、跑馬圈地、粗放規模增長,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快速擴張的、剎不住車的。
對風險預見性不強,判斷不足,措施不到位的。
對金融杠桿運用過高,負債率過高的。
內部運營成本過高,盈利性不強的。
內部產品結構單一,渠道結構單一,雞蛋都放一個籃子的。
二、品牌收支倒掛,可能面臨失血而亡
在疫情之下,投資回報期、銷售、利潤等各種數據全部失靈,導致前期投資測算模型失效。目前多數情況下,疫情突發情況并沒有納入投資測算模型。
線下門店銷售大幅度減少甚至趨零,沒有回款導致大量失血。資金鏈運轉出現困難甚至斷裂,沒有資金儲備的企業會失血而亡。
品牌的經營成本相對固定,尤其是人工和租金,是不可變動。沒有收入情況下,仍然需要支持相關費用,即使有部分商場租金的免租支持,但是人工成本和或貨品庫存成本,是不可減免的。
03
品牌如何活下去?
2021年萬科總裁郁亮提出活下去的口號。郁亮表示,活下去,不是熬下去。要活得好,活得久,要找到下個春天活下去的基本能力、方法,這個很關鍵。
那么對于品牌來說,如何活下去,就是要找到“能活下去”這個基本能力。
一、保住現金流
2022年的疫情,像倒春寒一樣,考驗著我們的生理的免疫力,同樣也在考量企業應對危機的免疫能力。在疫情危機中,保有充足現金流,可以讓企業獲得應對危機的時間和空間。
陳春花老師認為,通過挑戰極限式的降低成本、業務價值加減法、釋放員工能量等三種方法來使企業保有現金流。
二、砍掉周邊成本,提升效率
在危機來臨之前,企業需要不斷做減法,減掉負債、減掉成本、減掉庫存、減掉不盈利的部門等等,聚焦高現金流、高盈利核心業務,聚焦核心賽道核心業務,提升企業內部效率和外部競爭力,擴展核心業務可持續發展的盈利能力。
三、守住核心團隊
砍掉周邊成本,聚焦企業核心業務,讓企業業務更加簡單化更具競爭力。在優化人力成本同時,需要守住企業核心業務的核心團隊;只有保住核心團隊,才能在精兵簡政情況下實現關鍵業務渡過難關,才能在度過危機后實現可持續發展。核心團隊才是企業的核心價值。
四、謹慎投資和收入開源
財務測算模型更加謹慎,看不清形勢不投資,謹慎投資和開店,最大限度保有現金流。讓企業現有核心業務正常運轉,同時保持正向現金流。
盡可能擴展收入來源入口,擴大收入來源,以積極心態過冬。度過寒冬,相信春天不會太遠。
五、做加法,提升顧客價值
把握市場變革趨勢,向目標客戶靠攏,聚焦顧客價值,提升企業和品牌的外部競爭力。
總結一下,大致三點:現金流不能斷,聚焦核心業務,激活內部單元。
結語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乃多事之秋,不管是國際政治多極化變化、俄烏沖突、中美摩擦等,還是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房地產強調控、商業競爭加劇等,或者是不斷的反復疫情對生命和經濟摧毀性打擊,都是讓這個原本動蕩的商業環境具有更加不確定性。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商業的確定性,是商業人不懈的追求。大致有三點思考:首先要保持企業靈活性,永遠比競爭對手快一步;其次聚焦主業,提升業務效能和資金效率;最后要留住關鍵人才,蓄勢待發。
三年的疫情以為就要結束了,沒想到上海疫情這場倒春寒,延續到今天,意味著這個冬季就還沒結束。經歷疫情的寒冬,勒緊褲帶,活下去還有春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