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才發現“真香”的社區商業,到底握著什么流量密碼?
出品/聯商專欄
作者/熙領商業評論
更多關于社區商業的專業信息及內容,請關注熙領商業發布的《熙領月刊》(免費獲取方式見文末)
誰能想象,一場Omicron讓一個2600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陷入了靜默。上海自2022年3月中旬陸續封小區后,4月1日起開始進入全域靜態管理,各大商業中心也陸續全面關停。最近的上海人,無論是身家上億的老板,還是月薪幾千的工薪;無論是業主合計管理了幾十億資產的豪宅,還是普通的居民小區;無論是老上海人,還是新移民,最關心的話題都是:“哪里能買到菜和日用品”。風投女王徐新也在社區群里尋找面包牛奶,中金首席在尋找丟失的老母雞。而如果你手上有家門口的配送渠道,無疑就是社區里最受矚目的人。無論平時出入的是哪個恒隆還是太古里,喜歡逛的是武康路還是安福路,疫情一來,讓人驚呼“真香”的一定是家門口的商業。
疫情對于線下實體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沒有了人的流動,商業根本無從流通。盡管如此,社區商業這個細分領域,在2020年開始的幾輪風暴中,都顯示出了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和迅速的反彈力。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2020年第一波疫情后,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份(1.1-1.31)不同類型商業項目客流下降比例中,社區商業所受影響最小,僅為市域級/區域級的一半。
2021年,疫情有所緩解,國內社區商業的發展態勢愈發強勁。大數據統計顯示,3-5萬㎡的增量商業占比達23.87%,較2020年增長3.82%,增幅最為顯著。
為何社區商業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反彈力?僅僅是因為它離居民近嗎?熙領商業做了一系列研究與分析,發現社區商業在未來的巨大潛力。
居民需求層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鎮居民的消費性支出中,超過50 %屬于生活性消費支出,包含食品煙酒、服裝、生活用品及服務和教育文化娛樂。這部分,都是我們所說的絕對剛需業態。
在多次的全國消費者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總消費50%的生活性支出中,又有50-60%有很強的屬地消費特征,一般會在居住一公里范圍內解決。由于這部分消費,屬于高頻低價,而且較為瑣碎,經常會被忽略,我們稱之為‘隱形消費’,實際上,這部分消費在居民消費總額中,占據著很大的比例,這也意味著社區商業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圖,2021年人均消費支出構成,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有數據顯示,歐美發達國家社區商業已成為居民綜合消費的載體,約占社會商業支出的50-60%,但即使在中國一線城市上海,社區商業也僅占社會商業支出總額的30%左右,其他二三線城市,這個比例更低,側面反映了社區商業背后的市場商機還有待充分發掘(數據來源:雪球網)。所以,國內的社區商業,在消費層面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更重要的是,生活消費表現出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畢竟無論市場與經濟形勢怎樣變化,人們的基礎生活需求永遠是需要的。
商業產品結構層面
作為社區商業的先行者之一,美國的發展過程有較高的借鑒意義。美國商業地產產品結構中,平均5萬方左右以下的小體量商業數量占比已經超過九成,總體量占比也近八成。其中,平均體量2萬方左右的鄰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的數量占比超過七成,而平均體量5萬方左右的社區商業(Community Center)的數量占比則超過兩成。10萬方左右的區域級超大型商業(Super-Regional Mall)和大型商業(Regional Mall)的數量占比加在一起不及3%。美國商業產品結構表現出“體量越小,數量占比越大”的結構性特征。
圖,美國商業的分類和特征
資料來源:ICSC Research and CoStar Realty Information
中國的商業地產的產品數量結構目前并沒有官方的數據。我們抽取了中國四個核心城市群(包括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一些典型城市,對其在供應的商業產品數量結構進行分析。抽取的13個城市中,體量在5萬方以下的小體量商業數量占比基本都在60%以下,而體量在5萬平米以上的中等體量和大體量商業分別占比大多超過40%。雖然由于抽樣技術問題,可能不能完全客觀的反映全國的情況。但通過這13個城市的現有數據與美國的整體數據作比較,我們還是能看出,中國商業地產的產品結構有明顯的不均衡,小體量商業供應不足,大體量商業供應過剩。
圖,中國部分一二三線城市商業的分類,資料來源:搜鋪網大數據
與此同時,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國內一線與二線上城市的商業競爭愈演愈烈。用一位操盤過多個大型購物中心項目的資深從業人士說,熱門城市的核心商圈的商業競爭不僅是一片紅海,現在已然是一片“血海”,頻頻出現運營困難、品牌退出、利潤下降等情況。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目前大部分大型購物中心的營業額都有一定下滑。
目前,全國購物中心存量有28%分布在一線城市,其余72%分布在二線城市,但過去幾年中,二線城市購物中心開始爆發式增長,入市占比接近一線城市的3倍;目前進入二線城市購物中心占比超過70%。
一方面國內社區商業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核心城市大型商業的過度開發。社區商業的規模化發展,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解決我國商業地產產品結構性失衡的問題。
中產消費更加穩定
我國國民消費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逐年增進。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達到35128元,比上年增長9.1%。從2011年到2021年10年間,國民消費總額在絕對值上翻了一番。隨著中國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較強消費意愿的新生代消費層迅速崛起,帶來了消費升級的需求。
另一個趨勢是,中國消費主流群體或將從一般中產階級向中上層階級轉變。根據麥肯錫的預測,2022年,中國中高收入城市家庭占比將達到54%。而2012年,這個數字僅有14%。根據預測,2002年到未來2022年共二十年間,中高收入家庭的數量將增加1.8億。
圖,宏觀經濟模型-消費階級劃分,資料來源:麥肯錫
在不同的地域和城市方面,消費階級也正在經歷轉型。根據麥肯錫的預測,2022年全國有效消費群體在總量中占比中,最高的將變為二線城市,可能超過45%。同時內陸城市中產占比逐步攀升。2002年,中國沿海城市是全國的消費主力,中等收入以上消費群體在全國總量中的占比達到87%。而根據預測,2022年,沿海城市類似群體在全國總量占比將會降至61%,相應的內陸城市比例將會大幅提升。
圖,宏觀經濟模型-中產階級的地域變化,資料來源:麥肯錫
通過消費者研究發現,大部分中等以上收入消費群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環境,在這方面,年輕一些的消費群體表現更加明顯。首先,他們往往不單純為產品的性價比付費,更愿意為優質的服務以及個性化商品付費。其次,這些客群的生活節奏普遍相對較快,在消費選擇上,品牌的集中度與消費的便利性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第三,更加注重自身精神訴求,對購物環境的體驗感有較高要求,除了消費的豐富度外,還會注重情景化的消費體驗。
發展商的選擇
從開發商的角度,一、二線城市土地價格的上漲擠壓了開發商的利潤空間,三四線城市由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庫存量維持高位。在過去五年,開發商傳統業務利潤普遍呈下降趨勢,以典型傳統住宅開發商為例,其平均毛利潤從2011年40%下降至2021年18.2%,跌幅超一半,房地產的“高利潤,高周轉”的模式難以為繼,同時財務杠桿也已經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發商及其所代表的資本,不得不紛紛調低投資回報預期。
另一方面是政府設置的拿地門檻來越高,出于區域功能完善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考慮,純住宅用地越來越少,新增用地大多都會配置一定的商業用地指標,有時還會規定開發商必須持有物業一定年限,以促進區域商業發展成熟,這也要求發展商必須重視商業的發展。
這些背景下,社區商業由于具備體量適中、現金流穩定、運營可持續、同時風險可控等特征,所以在很多發展商的產品序列中,社區商業正在由傳統的住宅附屬,向獨立的產品體系進行轉變,這也為社區商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
總體來說,目前中國的社區商業,依然處于上升階段,市場空間非常明顯。特別是有較好的品質與環境的社區商業,還有明顯的缺失。
《熙領月刊》獲取方式:直接添加小編微信:19921827095 咨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