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現首虧,維他奶真要涼了?
5月12日,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他奶”)發布了盈利警告公告。
據公告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2021/2022財年,維他奶預計錄得凈虧損1.51~1.7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30~1.4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5.48億港元的凈利潤,由盈轉虧。
這是維他奶近20年來的首次虧損,且在過往的10個財年里,維他奶歸母凈利潤一直在2~6億港元區間浮動。
對此,維他奶在公告中稱,由盈轉虧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其中之一是中國內地銷售在夏季旺季顯著下跌。這與去年7月維他奶內容不當的集團內部通知有關。
去年7月1日,香港一名維他奶員工在香港銅鑼灣持刀襲警后自殺身亡,維他奶稱該男子“不幸逝世”并對其家人表示深切慰問,引起了大陸網友的爭議。此后,盡管維他奶發布聲明稱“不當言論系員工個人行為”,并將涉事員工開除,但其內地市場業務仍受到巨大沖擊:大量內地消費者宣布抵制維他奶,代言人宣布終止合作,多家商超、便利店以及線上渠道也大范圍下架維他奶產品。
據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4~9月,維他奶收入同比下降18%,凈利潤同比下降95%,其中內地銷售收入為22.30億港元,同比下降28.89%,虧損達3258萬港元。
不過,在不當言論之前,維他奶在內地的發展就已顯露出疲態。財報顯示,2018~2020年,維他奶中國內地市場銷售額分別為37億港元、46.28億港元、51.37億港元,同比增速為39%、25%、11%,增速連續兩年下滑。不僅如此,毛利率也呈下滑態勢:2018年銷售毛利率為53.70%,2019年下滑至53.25%,2020年再次下滑至52.59%。
究其原因,除了行業競爭加劇,維他奶在內地經營陷入疲軟之外,頻發的質量安全問題也成為其發展最大的障礙之一。
01
失守內地
成立于1940年的維他奶至今已經有超過80年的歷史,其最開始推出的是豆奶產品,隨著殺菌、包裝工藝的提升,銷量不斷上漲,在香港打開了市場,成為區域豆奶龍頭企業。
1960年之后,維他奶開始了全球化路程,到1980年,維他奶已經出口到20多個國家。
▲圖源:維他奶官微
不過,直到1994年,維他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后,才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其先是在深圳建立了首家廠房,之后又陸續在上海、佛山、武漢和東莞(在建)設立生產基地,并在上海、廣州、深圳分別設立了分公司。
雖然進入較晚,內地市場仍然成為了維他奶的最大營收來源。財報數據顯示,2003年,維他奶內地市場貢獻收入占比6%,2013年升至29%,2017達到49.3%, 2020則高達66.6%。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2021年7月,維他奶因不當言論遭到了內地市場全民抵制,大多數商超均對其進行了下架處理,這也成為導致此次財報中維他奶由盈轉虧的關鍵性因素。
伴隨業績下滑,維他奶的股價也一蹶不振。截至5月26日收盤,維他奶最新股價收報13.9港元,總市值為148.73億港元(約126.03億人民幣),較2021年高點跌去近三分之二。
為此,維他奶計劃通過強化產品創新、廣告宣傳及推廣投資、高效的市場發展策略及銷售,同時加強與消費者溝通,來推動業績回升。不過,從目前維他奶的現狀來看,想交出漂亮成績單,可能沒那么容易。
02
競爭加劇
除內地銷量式弱外,植物奶行業競爭加劇,維他奶自身產品“青黃不接”,也是導致該公司業績下滑的關鍵原因。
據官網顯示,維他奶主要生產和銷售以植物為本的飲品,包括以“維他奶”為商標的植物蛋白飲料和以“維他”為商標的茶飲料等。
左手豆奶,右手檸檬茶,一直是維他奶的兩大王牌。維他奶CEO鐘廷毅曾在2020年雙十一后表示,“維他奶在各大電商平臺的植物蛋白飲料類目和茶飲料類目中均位列第一,是當之無愧的全網飲料No.1”。2021年618期間,維他奶位列天貓茶飲料類目和京東飲料品牌銷售榜單雙料第一名。
不過,在植物飲品這條賽道上,維他奶的競爭對手正變的越來越多。
傳統企業加碼布局。2017年12月,伊利推出豆奶品牌植選豆乳,主打“低糖、低脂、零添加”;達利食品和維維股份也先后推出即飲豆奶產品。達利食品2021年財報顯示,2021年其常溫即飲產品“豆本豆”實現收入22.45億元,同比增長16.8%。
▲圖源:豆本豆官微
新秀品牌融資不斷。2020年5月新成立的植物蛋白飲品牌“oatoat”,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獲得4次融資;2021年2月,植物奶品牌“每日盒子”宣布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同年6月又完成近千萬元Pre-A輪融資;植物營養品牌“植物標簽”也在2021年4月拿下合計超過6000萬元的融資。
倍感壓力的維他奶試圖通過產品創新來占據市場份額。瞄準低脂低糖趨勢,維他奶先后推出了維他燕麥奶、維他奶咖啡大師植物奶系列等植物飲料新品,茶飲料產品方面則推出了氣泡檸檬茶、維他無糖茶等,不過目前看來成效不顯著。
從天貓維他奶旗艦店可見,目前店鋪銷量靠前的仍為傳統豆奶多口味組合裝;新品維他燕麥奶250ml×24盒裝的月銷量顯示為1000+,維他氣泡檸檬茶310ml×24罐裝月銷量僅顯示為25+,維他無糖茶更是檢索不到產品。
此外,維他奶分公司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武漢、佛山等南方城市,北方市場缺少長期布局,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公司對全國市場的把控力度。
03
屢教不改
在至關重要的食品安全上,維他奶頻頻被曝出質量問題。
近期,海關總署發布了2022年4月全國未準入境食品化妝品信息,共339批次進口食品被拒入境,其中就包括13批次維他奶旗下飲料。
事實上,維他奶在質量安全問題方面可以說是“屢教不改”。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7年,維他奶旗下多個產品多次因超范圍使用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泛酸,超保質期,標簽不合格等原因未被批準入境;2020年,維他奶旗下共11批次商品,再次因超范圍使用營養強化劑泛酸鈣及標簽不合格等被拒絕入境;2021年,維他奶累計有27批次飲品被海關拒絕入境,原因仍然是超范圍使用營養強化劑泛酸鈣、D-泛酸鈣不合格等。
▲圖源:維他奶官微
此外,2021年“3·15”期間,維他奶(佛山)有限公司曾因產品質量問題被深圳海關處以70萬元行政處罰,深圳海關網站顯示,該公司申報的貨物玻璃樽存在殘留物,部分殘留物已腐敗變質,部分玻璃樽混有使用過的吸管甚至蟑螂尸體。
不得不說,維他奶在質量把控上,難辭其咎。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2021~2022財年中報中,維他奶提到,由于業績不理想,須要優先恢復內地業務,不過,在講不出新故事,食品安全問題又頻繁爆發的情況下,維他奶在內地的未來難言樂觀。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一句話引爆1.5億元虧損!維他奶迎20年來首虧,內地市場收入暴跌》,和訊網
2.《維他奶失守內地》,斑馬消費
3.《維他奶一蹶不振,去年預虧1.72億港元》,界面新聞
4.《維他奶坐歪了“屁股”》,雷達財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