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裸奔、年年巨虧,這個賽道活著太難了
疫情更像是給生鮮電商行業帶來了一場“虛假的繁榮”。
短期紅利過后,一切都被打回原形。最近,叮咚買菜又開始新一輪收縮,裁撤多地業務,當初的擴張最終都變成了今天的“優化與調整”。
到了2022年,生鮮電商還是沒有新故事可講。裁員、裁撤業務、股價與市值不見起色……與幾年前一樣,從業者們至今也沒找到一個真正能盈利的模式。
如今,生鮮電商行業再也不復前幾年的熱鬧景象,像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這樣行業內頭部的上市企業也開始將“活下去”當作核心命題。想要活下去,首先的問題是要從資本輸血變成自我造血。
雖說生鮮電商玩家們的肉搏注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留給牌桌上的從業者而言,時間真的不多了。
生鮮電商收縮,再收縮
果然,生鮮電商沒有新故事。
最近,叮咚買菜又被傳裁撤多地業務,其中包括安徽宣城、滁州,廣東中山、珠海等城市。有當地市民發現,以前用來買菜的叮咚買菜APP上已經不能使用,且官方已發布了5月31日停止服務的公告。
對此消息,叮咚買菜方面回應媒體稱,“目前個別站點暫停服務,是公司對部分區域和站點進行的常規優化與調整。”
收縮與調整成為這兩年生鮮電商的主旋律。今年初,有傳聞稱“叮咚買菜已經開啟大裁員”“核心部門最高裁50%”“采購50%,算法30%,運營30%,招聘10%-20%”“強制給前置倉服務站員工排休”等。雖然官方辟謠此消息不實,是沒有事實依據和嚴謹數據來源的惡意猜測,不過也承認了叮咚買菜確實在裁員,“個別崗位變動屬公司正常組織資源調整。”
實際上,叮咚買菜的裁員早在2021年10月就已開始,起初只是“小規模優化”,先在全國分部不斷收縮一線人員數量,后來才變成網傳的大批員工“被畢業”。
每日優鮮與叮咚買菜的境遇相似。如今的每日優鮮也在忙著收縮,上市前1500個前置倉已縮至650個。雖然官方解釋是把幾個小倉合并成一個大倉,不影響規模,但據業內人士透露,每日優鮮前置倉個數在銳減的同時,同時正在撤出一些二三線城市。
疫情這只黑天鵝確實給生鮮電商行業帶來發展機遇。比如說今年上海等地疫情爆發時期,生鮮電商成了民眾為數不多的買菜搶菜渠道。一位上海消費者此前都對鉛筆道描述過相似的畫面:“手機每隔幾分鐘就要定一個鬧鐘,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刷一下生鮮電商的App。”
據Quest Mobile數據顯示,3月份,因疫情影響,以上海地區用戶為主的叮咚買菜APP在日活躍用戶、月下載用戶數和人均使用數上增長尤為明顯:DAU為500萬人以上,相比2月環比漲了66%;月人均使用次數上從12次/月漲至20次/月,達到了幾乎每天在使用的頻次。
一位叮咚買菜運營人員向媒體透露,從前叮咚單個站點可能每天的訂單量在1500-2000之間,但疫情期間大部分倉的訂單量和筆單價都增長了50%以上,僅上海莘莊的一個站點甚至一天達到了8000多筆訂單。
與訂單一起走高的,是股價。4 月以來,每日優鮮股價累計上漲超七成,叮咚買菜股價累計上漲超九成。叮咚買菜先是在3月15日——4月6日上演觸底大反彈,股價從2.51美元的歷史最低價攀升至7.3美元,三周累計暴漲190%。
但疫情的紅利終究不可持續。暴漲之后不到兩周的時間,叮咚買菜的股價就被打回原形,開始一路下滑,累計跌近40%。
截至5月31日,叮咚買菜報收4.69美元,總市值11.08億美元。至于每日優鮮則更為“慘烈”,報收于0.157美元,市值不足3700萬美元,和13美元的發行價相比,跌去了98.8%。而且,如今的每日優鮮與叮咚買菜還面臨著被摘牌退市的風險。
頭部企業也“燒不起”了
“疫情這只黑天鵝給生鮮電商帶來了發展機遇,但是卻改變不了行業本身的問題。”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鉛筆道。
眾多從業者的經歷也已經證明,生鮮電商生意并不好做。這個行業的特點是,低毛利、高損耗、高成本。安信證券研報顯示,生鮮電商行業的毛利率上限在30%,而現在的行業平均毛利率在15%左右,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然而,行業平均凈利潤率約為-30%,還很難達到盈虧平衡。無論是倉儲、運營,還是物流成本,都是生鮮項目頭頂的大山。
還有曾被寄予厚望的“前置倉”模式,現在卻被視作是生鮮電商虧損的主要原因。過去很長時間里,“前置倉”也是叮咚買菜一直備受外界質疑的焦點。競爭對手一度曾宣稱“前置倉是個偽命題”。
天風證券研報顯示,前置倉模式盈利難在于其毛利難以覆蓋履約費用。根據2021年單均口徑數據拆分,叮咚買菜單均毛利為9.9元(毛利率19%),單均履約費用為18.8元(履約費用率37%),UE層面單均虧損8.9元。
每日優鮮亦面臨同樣的問題,此前招股書披露,履約成本是每日優鮮運營費用的最大占比。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分別為12.393億元、18.330億元、15.769億元,占公司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4.9%、30.5%、25.7%。
雖然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始終堅信前置倉模式存在盈利的可能,不過在行業專家們看來,前置倉模式想要實現盈利,核心的方法是通過提高客單價和復購率來擴展收入端的增長空間,進而產生規模效應,改善毛利水平,同時通過降低成本費用端的開支,使毛利總額能夠覆蓋費用的增長,最終達到盈利狀態。
“在目前的環境下,還是有些理想化了。”上述分析師對鉛筆道表示。
當前,擺在每日優鮮與叮咚買菜面前的問題已經變成了:活下去。即便它們是行業里的頭部企業。
兩家都面臨著巨額的虧損。2019年,叮咚買菜的凈虧損為18.7億元;2020年,凈虧損為31.8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凈虧損總數達56億,累計虧損超106億元。同時,據媒體統計,自2018-2021年上半年,每日優鮮累計虧損88.34億。考慮到每日優鮮成立比叮咚買菜更早,雙方虧損程度或許不分伯仲。
在沒有外部輸血的情況下,叮咚買菜與每日優鮮都沒錢了。據了解,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叮咚買菜的現金流從第二季度的72.86億元下降至52.31億元,直降20.55億元。
有媒體報道,叮咚買菜為了節省各方面的開支,已經裁撤調整了1600名地推人員、不再投放線上拉新廣告、放棄商品補貼,逐漸清篩掉單純薅羊毛用戶,原計劃往河南和山東兩個省開新倉的計劃也都放棄了。而每日優鮮的情況也大致相同。
靠預制菜能講出新故事?
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曾直言,“公司想要活下去,首先的問題是要從資本輸血變成自我造血。”
據艾瑞咨詢預測,2023年生鮮電商規模將超萬億。但是,不斷下滑的增長曲線也讓人難以保持樂觀。對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來說,活下去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技術的提升也好,模式的優化也好,總要找到一條盈利的路。
如何賺錢?有人把寶也押在了預制菜上。
疫情以來,預知菜行業大爆發,各種項目新融資不斷,多家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表現也不俗。有分析就指出,生鮮電商因為目前產品缺少標準化,難以形成規模。加上冷鏈運輸效率較低,運輸和存儲損耗較大,貨源成本較高,盈利困難,未來將通過預制菜類的標品供應來尋求新的增長點。
事實上,生鮮電商玩家也確實拿預知菜講起了新故事。叮咚買菜現在也在開辟第二增長曲線,重點做能幫助提高毛利的預制菜、自有品牌商品、自己研發和生產加工的商品,通過這些特有商品來提高會員的消費頻次和客單價。
截至2021年一季度,叮咚買菜SKU從生鮮擴張到日化用品,共12500個。此外,叮咚買菜還投資建設了鮮食工廠。這兩個動作與711、便利蜂等便利店相似,都是旨在通過做深SKU的價值,提升毛利。SKU業態的豐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刺激了客單價的增長,招股書顯示,叮咚買菜的客單價從2019年的41元,增長至2021年一季度的54元。
在這些舉措的帶動下,叮咚買菜大本營上海地區已于去年12月率先實現盈利。對于連年巨虧的叮咚買菜而言,這的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在外界看來,叮咚買菜想要實現全面盈利仍需較長時間,前置倉模式很難走出一線城市,在其他城市也很難像在上海一樣實現盈利。
實際上,截至目前所有的生鮮電商平臺都沒有實現全國盈利。預制菜是否能成為拯救生鮮電商的“救生圈”也不好說。生鮮電商平臺的預制菜銷量主要靠疫情拉動,這個市場能持續多久,沒人知道。
“2022年可能是生鮮電商行業再次深度洗牌的一年。”一位投資人表示。當下整個生鮮電商行業仍在混戰、淘汰的過程中。不斷有創業項目倒閉、關停、破產,頭部企業收縮或許仍是這個行業的趨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