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么會產生“低欲望社會”
6月8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辦視頻讀書會,叫我講講“日本社會消費變遷對中國零售業的啟示”,我講了一個半小時。
主持人彭建真秘書長跟我聊到了日本陷入“低欲望社會”的問題。
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先生在2015年寫了一本書,叫《低欲望社會》,書中提到日本社會出現了年輕人無欲無求的狀態。
我說,我在日本生活了30年,感悟到這一種狀態的產生。
以前,東京歌舞伎町后街的情人旅館區,生意好到需要掩面排隊。現在,成了東京OL拉幫結群,喝酒唱歌的游樂場。
以前,銀座街頭到處是背著LV包包的女性,甚至高中女生為了得到這么一個名牌包,不惜去做援助交際。現在,如果你背了一個LV在大街上逛,絕對能夠吸引人們異樣的眼光。
曾經的“欲望國度”,如今變得無欲無望。
6月8日的東京銀座街頭
“低欲望社會”充滿了禪意,其實很具有回歸自然的美感。但是,對于社會經濟來說,容易導致消費不振、經濟低迷的問題。
在日本的GDP的構成中,個人消費占據了60%。所以,消費是日本經濟的生命線,一旦人們沒有了消費的欲望,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出現超低空飛行。日本這些年來,經濟增速持續低迷,跟“低欲望社會”的出現,有著很大的關系。
那么,日本社會為什么會出現“低欲望”的問題?
原因是多樣的。
首先是收入的減少。
根據日本國稅廳的統計,2021年,日本勞動者的平均年收入為403萬日元(約20萬元人民幣),比2020年還少了6萬日元。而在泡沫經濟崩潰時的1991年,日本勞動者的平均年收為455萬日元。過去30年,收入沒有增加,反而少了52萬日元(約2.6萬元人民幣)
日本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永遠沒有豐盛的晚宴”,一旦經濟滑坡,下行的趨勢往往難以阻擋,依靠政策的調控要拉回繁榮,那是盲目的自信。高潮過后,一定會有一個低迷期。
怎么辦?存錢!
2021年,日本2人以上家庭的存款平均達到1880萬日元(約93.6萬元人民幣),日本家庭財產的60%是現金,是動產。而中國家庭財產的70%是不動產。
儲蓄額的高企,必然導致消費的低迷。日本銀行的定期存款利息已經降到了0.002%,100萬日元(約5萬元人民幣)存一年,利息也只有20日元(約1元人民幣),不夠取錢的手續費。房貸年利息也只有0.5%。
即便如此,日本人也愿意把錢放在銀行里,而不愿意拿出來消費。
其次,是看不到未來。
日本人之所以忙于存錢,除了本能的危機意識之外,更多的是對于自己未來的迷茫。
說好60歲退休后就可以領取養老金。但是,由于少子化問題的日益嚴峻,交錢的人越來越少,領錢的人越來越多,壽命也越來越長,養老基金的坑越來越深,現在領養老金的年齡,已經推遲到了65歲,說不定若干年之后,就會變成70歲。
退休后到可以領取養老金的這幾年,日子怎么過?唯用存款,或繼續出去工作。
而對于許多的年輕人來說,自從終身雇傭制度被打破后,雖然有了更多跳槽發展的機會,但是,也有了更多被隨時解雇的風險。誰都無法確保自己的未來一定是風生水起,蒸蒸日上。所以,“買買買”,對于許多日本年輕人來說,根本提不起興趣。
日本瑞穗銀行的調查稱,由于受疫情的沖擊,日本30幾歲的男女單身者的平均儲蓄額已經減少到247萬日元(約12.3萬元人民幣)。
第三,價值觀與生活觀念的改變
日本年輕人追求“有房有車”的生活,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到了80年代,“每年出國旅游,擁有世界名牌”,成為年輕人時尚生活的追求。
但是,當這一切榮華過后,“不過如此”就成了不少日本人生活觀念改變的拐點。
現在的日本年輕一代,呈現出來的價值觀與生活觀念,表現為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不買車,坐公共交通挺好。
第二,不買房,有錢住好,沒錢住差,隨時挪窩。
第三,不一定結婚,一個人過得也挺好。
第四,可以一日兩餐,保持最佳的體型和健康狀態。
第五,不出國留學,日本挺好。
我覺得,以上三點是日本“低欲望社會”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也許,日本只是早走了一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