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出逃,影院并購開啟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出售地產項目,出售物業公司、文旅項目、酒店項目,這回開始輪到影城了。受債務壓力,借新還舊又受到抑制,開發商變現壓力不斷放大。部分地區放開限購,銷售狀況仍無法有效緩解開發商壓力。影城業務原本是開發商的心頭好,也是未來文化方向發力的一個基點,在非常時刻,不得不忍痛割愛。橫店影視公告擬不低于30億收購某開發商旗下影城業務,這是泰禾影城崩盤后,第一家接受并購的知名影投。開發商爆雷還在繼續,不少地產系影投已經開始擺在臺面上,只要價格合理都可談。
2018年印發《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鼓勵電影院線公司依法依規并購重組。鼓勵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院線整合,推動電影院線規�;⒓s化發展。各級電影主管部門應依法依規進行審核,為院線并購重組提供便利和保障。
影投并購在政策層面上有了較好支持,但并未發生有影響力的并購案例。疫情后,上影、幸福藍海等也試機想要進行并購,苦于無合適并購標的。
電影行業經歷消費端爆發性發展階段,影投渠道端受制于物業無法快速鋪開。為了快速切入電影賽道,國內很多影投對于選址以及物業標準在博弈中只能降低標準,這導致影院從規�;缛氲郊s化過程中,這類影投的價值較低,無法得到收購方的青睞。這類中小投影在疫情階段通常是單店出售,2020年很多是零元出售,只要把員工工資以及租金付了即可;21年以低價出售為主,到現在基本要賣都賣了,其它的都在扛。
外資影投標準化較高,單店盈利數據相對較好,但估值偏高,這也是CGV等一直沒能賣掉的原因之一。UME、橙天嘉禾等跑得快,估值擺在那邊,其余外資也放不下身段。
國內影投真正質地好的,基本都在開發商手上,如華潤的萬象影城等。影院投資額對于地產開發商來說不高,對于項目銷售、招商整體帶動性、甚至前置拿地作用都相對明顯,如一些地塊明確要求要引入IMAX巨幕影城�;▊幾千萬就可以實現拿地、提價、招商、引流等諸多功能。以前開發商資金相對寬松,不僅沒有出售的打算,很多都在繼續擴張推進,實現量價齊升局面。本輪開發商資金困境給了影投公司最好的并購機會,這批開發商系影投物業標準程度高、位置基本位于自有購物中心、硬件設備投入高、軟件管理水平行業也相對認可。
6月份《侏羅紀》以及《人生大事》的引爆,讓市場看到轉暖的機會。暑期檔實現反超去年同期票房,內容供給端又積壓了不少號召力片源,讓有想法的影投躍躍欲試。橫店影視直接開出現金收購,而不是股權置換、增發或發債,應是想賭底部,快速規避相關審查,實現并購。橫店影視本身現金流有限,需要集團等所謂第三方支持。愿意接受單店2000多萬的估值,也顯露了橫店難以抑制的野心,要知道萬達電影扣除掉非影城業務,現在單店估值都沒那么多。
影院發展前段是規模化,以大地影城為首的一批影投四處圈地擴張,實現不錯的市場份額。那時候單店收益可以支撐不斷滾動。
經歷了群雄紛爭,拓店難,開始從簡單的終端渠道,向上下游延申,萬達電影、橫店影視等基本在這幾年實現產業鏈的初步構建,進入想象空間更大的環節,試圖規避渠道端越來越窄的收益。
接下來的影投開始步入集約化,向追求效率進軍。一些影投幾十家店、幾百家店,受制于早期拓店難,分布在全國各個城市,同一區域可能只有三四家店就成立一個分區,導致分區管理成本無法有效分攤。分布密度不夠,需要進行加密。形成區域規模效應,盈利模式才能打開空間,才有話語權,成本才能分攤。
優質高效影投進行兼并,市場進行整合是必然的。目前是不是口罩行情的尾部難以確認,想賭底部的影投已經躍躍欲試,開發商的退出給了影投最好的機會。橫店給出單店2000多萬的估值,把已經跌入谷底的影城估值一下子推到一個新的坐標,之前幾百萬收購一家優質影城的機會窗口估計沒了,市場轉暖后,大影投又要開啟新一輪擴張擠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