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服裝廠的覆滅:貿易商與布行做局,一夜套走服裝廠百萬現金
“姓張的,你TMD,扔下一句破產就跑路!讓勞資損失一百多萬,你最好祈禱別讓我找到,找到勞資一定弄死你!”
看著眼前緊閉的大門,聽著電話那頭傳來的嘟嘟聲,王多余深吸一口氣,手里的手機被他狠狠砸向地面。
“砰”的一聲隨著手機落地,王多余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看著不遠處破碎的手機,就像看著自己瀕臨破碎的服裝廠。
只是,當時的王多余不知道的是,所謂的跑路事件本就是針對他的一個商業圈套。
1
合作伙伴欲甩庫存,貿易公司老板計劃找到冤大頭,空手套白狼
王多余罵的那個“姓張的”叫張三。
20某某年7月,張三的貿易公司陷入倒閉邊緣,眼看就要賠個底朝天,一次偶然的聊天讓張三心中冒出了一個撈一筆就跑的計劃。
那次聊天的對象名叫老曾,曾經是張三公司長期合作的布料供應商,兩人關系似鐵一般。老曾說:“大哥,我有個朋友結業了,他還有備存的15萬米新布沒動,讓我幫忙找找買家,只要13元一米,規格10支微彈,黑灰色,含棉量八十,怎么樣,大哥有沒有興趣?”老曾滿臉機不可失的神色。
張三面不改色,心里盤算著,八十含棉量,微彈,10支厚度,13元一米,這價格也不比市場價低多少啊?
市面上大多數牛仔褲的面料厚度都是10支,支數是指線的粗細,線粗織的布就厚,所以支數通常代表面料厚度,10支就是最常見的厚度。而含棉量是衡量布料質量價錢的重要標準,當時百分之八十含棉量的布料普遍價錢通常在14-18一米左右。
“便宜1元就想讓我拿出來近200萬全吃?當我傻子呢?”張三想。隨即打了個哈哈反問:“老曾你倒是可以吃下來嘛!你又是干布行的,兩百萬對你來說小意思,做服裝的誰不知道最有錢的就是布行老板!”
老曾心里一涼。只好實話實說:“實不相瞞,那批布是我的,唉,快放了兩年了,當時這款布料很火的,做出來成本都是13一米,現在市面上基本沒人在賣了,我在不想辦法,可真就虧死了,大哥,你看你有沒有朋友有可能用到的,幫我個忙吧,10塊一米處理也行。”
看來, 老曾之前也是在試探張三的口風。
張三得知這個消息后,一個撈一筆就走的計劃在他心中油然而生。這個計劃就是找一個冤大頭,吃掉老曾的布料,他再和老曾分錢。當然,現在的社會上,騙人可沒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做服裝廠的老板,一個比一個精明,要精心策劃,把握好每一個步驟……
2
計劃第一步:一條尋求工廠合作的訂單消息--拋竿引魚
和老曾制定了計劃的細節后,張三馬上去圈內的服裝信息網站上發布了一個尋求訂單合作的消息:
誠尋牛仔褲包工包料工廠合作,要求工廠規模五百平方起,配合度高,能優先出貨,結款方式現金交易,誠信貿易公司,一年四季長期有生產需求,非誠勿擾,有意了解請聯系……
王多余看到了這條信息。
彼時,王多余38歲,在廣州經營著一家六百多平方的服裝加工廠,月產能最高六萬件,員工20多人,正是家庭事業美滿的時候,雖然服裝廠尋客戶,客戶尋工廠的這類廣告信息,在服裝論壇就好比是騷擾短信一般,太常見了,但想著能多賺一分錢也不錯的王多余抱著試試的心態,撥打了張三的電話。
在電話中王多余先是介紹了自己廠的基礎情況,說自己的廠目前的質量可以做到國內二線品牌標準,員工20多人可擴招,歐美男裝能做。
而張三表示自己第一單就需求300件,自己的公司在廣州某商業大廈11層,讓王多余當面談。
王多余滿心喜悅,第二天就奔赴張三的辦公室。去的時候王多余自己也做了一些功課,聽朋友說大廈所在區域外貿公司多、皮包公司也多,所以一路都在仔細留意公司的環境和人員情況。
張三當然也早有準備,王多余看來:
門是帶指紋鎖的透明玻璃門,看起來使用時間不短,進門是公司臉面,招牌和前臺,有兩個美女聊著天在值班。前臺右邊就是辦公區,有七八人坐在電腦前,辦公區旁邊就是服裝展廳,分類分區域掛滿了各式服飾,看起來有些混亂,接著版房旁邊是會議室,對面是老板辦公室。
王多余分析了一下,員工在班的有九人,工資一個月至少要開五萬,看花草之類的綠植都不像新的,公司應該成立了不短的時間,這么多人養兩個月就是十幾萬,沒有盈利支撐,顯然不可能活太久。
此外,版房的服飾陳列,有些混亂,沒有整理,說明管著版房的人沒空整理,公司效益應該不錯,版房越忙說明生意好。最后總結,這公司不像虛的,于是就放下心來準備好好談合作。
可是王多余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張三的公司已經是回光返照,就連員工都不知道公司正在陷入危機,老板正琢磨著騙錢跑路呢。
王多余更想不到的是,整個初步談判時,自己都被張三拿捏了。
3
計劃第二步:談判拿捏工廠心理, 欲擒故縱
“王老板,你看看這個款,你們做需要多少錢,包工包料,來,喝茶。”坐在老板辦公室,張三泡好了茶,直入主題,對王多余說到,一邊說一邊把自己手里的褲子,給到王多余看。
“這質量一般,就是這面料價錢需要回去問下布行才知道,或者你預算多少?”王多余拿起茶盤旁的樣板褲,細看之后慎重回了話。
張三呵呵一笑:“我計劃做20款褲子,每款做500件,每件給你25元,行嗎?”
一聽這預算,王多余直呼不可能:
一條國內女性的正常碼數彈力長褲,用的布料大概0.8米左右,而藍色的微彈面料,當時的普遍市場價在15元左右一米,然后又是要做到二線品牌質量,按當時的行情,加工費至少需要出到八元一件,而當時后整洗水工藝等成本估計不會低于7元,所以在成本上就已經超過25元了,這還沒算上損耗,等于說按照這個價格做,工廠沒有利潤,只能賠錢。
但是,總計1萬多件的訂單,單量可不差,況且之前的信息里還提到現金借款……王多余開始糾結。
張三當然知道這個價格難做,但是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王多余相信自己在真心采購,所以最開始必須表現出自己要掙差價的“誠意”。看到王多余糾結的表情,張三知道是時候借坡下驢了:“王老板認為這個款多少錢能做,可別偏離我預算太多了,客戶也壓我的價。”
王多余也綜合了所有的情況,報出了自己的心里底價30,利潤不到2元一件,這是個很有誠意的價格了。
但張三這個時候知道,越是讓人愛而不得,人越是深信不疑,自己可不能輕易答應。于是告訴王多余,這個價格自己還要考慮考慮,同時表示自己的業務是國外訂單,一個季度一交付,單量是國內十倍以上,對合作工廠的配合要求比較高。
在王多余看來,這無疑是繼續壓價的說辭,但這反而增加了他對張三的信任度。回廠后張三一直沒有主動聯系王多余,王多余琢磨著這是在篩選工廠呢?自己得先合作下來,不掙錢也行,只要各方面配合讓客戶滿意了,別的款再賺回來就是。于是王多余主動給張三發了信息:表示最低可以接受27元的價格,但是得換成更便宜的布料,詢問張三能否接受。
張三內心十分高興:上鉤了,但面對王多余表現的還是勉為其難,告訴王多余,換布料可以,但是必須保證9成以上的相似度。
一聽這話,王多余滿口保證可以,并讓張三把原版寄過來復個版給他看看。
事情進展很順利,王多余拿著張三寄過來的版之后,開始四處尋找類似布料,還托了不少熟識的布行老板幫忙留意,花了近一個禮拜的功夫總算找到了比較理想的布料,價錢12.5一米,算下來總成本25,做出來能有九成以上的相似度,只是薄一絲。隨后復了版寄給了張三,靜候反饋。
張三收到復版之后,又經過一番語重心長的慎重詢問,最終答應了和王多余的合作,并讓王多余在這個月底前做好三百件衣服。王多余自然全力以赴,只是王多余不知道的是,張三用完全相同的手法,還聯絡了9位服裝廠老板,共計下了9批訂單,共2700件。
4
計劃第三步: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引君入甕
到了8月中旬時,張三準時收到了9位老板的貨物,按照平均27元(市場上的服裝廠生產價格其實比較透明大家最后的報價不會相差太多)的收購價,貨款共計72900元,張三給老板們準時結了貨款,自己則以15元一件的價格清理給了做庫存尾貨的熟人,回本40500元,虧損了三萬多。
為什么張三愿意虧損這三萬元呢?一是要獲得老板的信任,自己必須回款利索。二是公司現金流捉襟見肘,能趕緊回籠一點是一點。
果然,收到貨款的老板們對張三豎起了大拇指,贊嘆張總格局大,給錢爽快,同時,他們又收到了張三新的三百件訂單,同時要求他們去公司正式簽署合作合同。
當然,張三是分別和這些老板見面、吃飯、簽合同的,并準備了相同的措辭,比如和王多余吃飯時,張三告訴王多余,此前的訂單是故意壓低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工廠的綜合實力,合作誠意和配合度,還有價格上的應變能力有多強,因為公司需要綜合實力都強的工廠合作生產外貿單,配合度低了會給公司帶來麻煩。
王多余聽完了興奮不已:這和自己當初的對張總考察自己的判斷是一致的,只是王多余不知道的是,網,已經開始收了。
5
計劃最后一步:指定布料--收網宰魚
合同簽訂后,張三把各個工廠的地址告訴了布行老曾。沒多久,老曾就安排業務挨個拜訪了和王多余等一眾廠商,加了聯系方式,還送了一份樣布卡,其中就有那款庫存布,王多余雖然拿到了一本樣布卡,但并沒留意,便隨手放在了茶幾上。
同時,張三又和各個工廠分別合作了1-2次訂單,件數和初次合作一樣,只是給工廠的利潤提高到了4元,回款依舊很快,讓老板們樂開了花,對張總的信任與日俱增。
完成了布局后,張三開始正式收網。
收網第一步:不指定卻能讓老板們買指定的布料。
11月,張三向各位老板推送了一個歐美男裝訂單,共18款,涉及到6款布料,老板們復版合格以后,就可以下單讓老板們生產,一個老板可以接2萬件左右的訂單。
王多余收到消息后,便立馬開始了行動,尋找布料,其他5款布料,王多余很快就找好了,但其中有一款布料怎么都找不到,相似的倒是不少,但每次提交給張三都被駁回了。破產后王多余倒是明白了,張三用老曾庫存布料做的那款服裝所用的布,市場上找不到才正常。但當時的王多余,并沒有想那么多。
眼看復版的交期越來越近,在服裝老板們和王多余一樣因為找不到布料而犯愁的時候,他們各自同時收到了老曾布行發來的宣傳問好的消息,同時附上了幾張新款布料的圖。當時王多余雖然也收到了,但不認識所以并沒有搭理,后又自己找了幾款九成相似的的布料,卻又被張三駁回了,而駁回的同時告訴了王多余。
“王總,我看你找這么多布都沒合適的,等會我推薦一個布行老板給你,版褲的布就是他們提供的,你們可以談談”
王多余滿口答應,心中也有疑慮,為什么一開始不介紹呢?
很快張三推薦了老曾布行,王多余一點開,發現自己早有這個人微信,還在不久前發送了問好消息。心中的疑慮一下減少了一半,這至少不是一個憑空冒出來的布行老板。
隨即王多余約好了明天要去布行拜訪,找選布料,結果自然得償所愿,找到了合適面料,布行非常正規氣派,這也讓王多余打消了所有疑慮。
同時王多余感覺自己也明白了,為什么張三一開始不推薦這家布行給自己,因為這布行賣的真的貴,按當時行情10支的布16左右一米算是正常的,而老曾的面料要22一米,張三應該是不想用他們布行的布,想讓工廠找別的便宜布代替,誰知道自己找不到,不得已才推薦了這布行。
王多余越想越覺得自己的推理正確,不疑有他,就把心放在工廠接單上,拿著老曾給的樣布開始復版,結果毫不意外,九成九一樣。最后核算報價,再跟張三幾毛幾毛的拉扯,最終價格確定在40,每單王多余賺4塊錢。想著還有其他款式其他布料能賺的錢,王多余的心里美滋滋的,但他不知道的是,后來他基本都只能生產老曾布料的訂單。
收網第二步:自然而然的指定款式。
九月中旬,各工廠復版結束,張三開始為收網做第二步行動,就是打定金吩咐工廠進行初次生產。剛開始的時候,張三讓工廠老板們18款式各做200件,老板們交了第一批貨以后,張三告訴他們,老曾那款布料的服裝賣得最好,于是就再為老曾那款布料的款式增加訂單量,今天定個1000件,明天定個2000件的。就這樣分批量給各個工廠下單付定金,持續到9月底,老曾的15萬米庫存布,被這七八家服裝廠老板用現金買了個干凈。
一開始張三下單1000件,王多余找老曾買1000米庫存布,付22000元。后來張三陸陸續續的下單,王多余總共接下了兩萬六千多件,而老曾也只接受現金結賬,最后為了制作張三的訂單,王多余只能貨款做單,布料、人工雜七雜八等王多余一共貸了100多萬,其他老板,都差不多和王多余一個情況,只是有的接了一萬件,有的兩萬多件。大家都覺得國慶后,服裝生產出來,肯定能大賺特賺,結果沒想到,面對的卻是跑路的張三。
收網第三步:國慶給了張三足夠的跑路時間。
不得不說張三設局的巧妙,因為10月1號便是舉國同慶的日子,所有企業至少要停工放假一天。
而張三也早在9月30號前把老曾的布料賣了個干凈,開始利用國慶大假執行破產跑路計劃。
到此,老曾布行15萬米庫存,以每米13元的價錢算給張三的貿易公司,賣價22一米,其中9塊的差價都是張三貿易公司的。15萬米的布,張三掙了135萬。再除去之前墊的定金等各種費用20萬左右,張三一趟賺了115萬!而從計劃的制定到結束,也才過去三個多月而已。
國慶剛過不久,王多余的第一單貨就已經生產好了,本打算找張三結第一單貨款,結果當然是沒成功,說是出貨前一起結。
王多余不知道的是,張三公司早已人去樓空,直到出貨前再次要求結款,王多余才得知了晴天霹靂的消息,張三破產后來就出現了故事開頭的那一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