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云拼”助“鮮食玉米之鄉”賣1億穗玉米 帶動農戶致富
又到了一年玉米豐收季。凌晨5點,60歲的侯登英,和村里的其他農戶一樣就已經出現在田間地頭,年年勞作,農戶們從這些玉米地中找到富裕之路,“賺了錢,買了樓”。
近兩年,隨著拼多多等電商渠道的開拓,河北省張家口萬全區的玉米從當地流通到了全國各地,這也帶動了萬全區鮮食玉米、玉米面等玉米產業的發展,農戶收入穩定增長,帶來了更多就業崗位。穗康鮮食玉米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家口市萬全區鮮食玉米協會秘書長李向前說,“隨著電商渠道的擴展,穗康年種植4萬畝糯玉米,惠及了約8000戶合作社農戶,幫助農民增收1500萬元,解決了百人以上就業崗位。”
2019年開始發力線上銷售的穗康鮮食玉米有限公司,已成為拼多多鮮食玉米電商頭部品牌。在“農地云拼”模式的助力下,三年在平臺銷售超1億穗鮮食玉米。從2017年開始做電商生意的90后小伙李嘉樂,每天銷售玉米面幾百單,還靠著面粉生意帶動了同村十幾人就業。
最近,張家口萬全區的玉米產品,也登陸了拼多多于9月1日至11月30日上線的“多多豐收館”。據悉,“多多豐收館”是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聯合發起的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的一部分。作為承辦此次金秋消費季活動的唯一電商平臺,拼多多在生鮮農產品“零傭金”的基礎上,投入50億消費補貼,覆蓋超50萬款農副產品,惠及30萬商家。
田間:農戶增收
張家口市萬全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這里生產的糯玉米黏性大、糖分高、口感好,被稱為“中國鮮食玉米之鄉”。
9月19日,在萬全區的玉米種植基地,不少農戶在田間地頭忙碌。正在砍割玉米秸稈的農戶說,她凌晨5點就已來到了玉米地,“今年的玉米依然是豐收的一年。”正在盛裝玉米的農戶說,她已經60歲,每年到玉米豐收的季節,就會和同村人一起收玉米賺錢,“一天200塊錢左右,從早上6點到下午五六點結束”。
60歲的侯登英不僅打零工賺外快,也是一位農戶。他和妻子種了60畝地,一年收入八九萬元。“今年收入不賴,玉米個頭大,一畝地能有兩千二三的收入”。在收自家玉米的同時,他也會幫其他農戶收玉米賺外快。“種地打工兩不誤,掙得多。”
侯登英說,因為電商的發展,他種植玉米的面積也有相應增加,“可以多賣一些玉米,收入增加了20%左右。”同時,他提到,一畝地的秸稈能賣200塊錢,可以運送到飼料廠。侯登英有兩個兒子,已經給大兒子買了樓。
線上:商戶訂單增長
除農戶增收外,以銷售好農貨為主的電商商戶也嘗到了甜頭,訂單量逐年增長,企業越做越強。
2019年,吳阿東從電子銷售行業離開,開始做農貨電商,并與穗康鮮食玉米有限公司進行電商合作。3年,他們銷售超1億穗鮮食玉米,成為拼多多玉米品類頭部品牌。“做電商產品,品質是第一性”,吳阿東說,每年公司在種植端都下足了功夫,基地管理人員就有100多人。
吳阿東說,一開始嘗試銷售玉米時并不順利,“農產品與電子產品不一樣,更需要一些具體、細化的方法。”他學會了做美工、做PS、上架、推廣等,“一點點慢慢堅持了下來。”開始目標是50萬穗,第一年就有2600萬穗的銷量。這樣的成績讓李向前驚喜,“很了不得,對電商充滿了信心。”
“電商作為銷售的一種新模式,不可阻擋。互聯網銷售不僅彌補了穗康線上的空缺,更將穗康品牌推向了全國。目前線上銷售出貨年均2000萬穗以上,營業額約7000萬元以上。”李向前稱。
同樣做鮮食玉米生意的張家口金沃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歡也提到,電商的優勢就是直接服務消費者,可以及時解決消費者的問題。“公司十分看好電商銷售渠道,下一步也會逐漸擴大電商渠道的比例,未來將提高到30%。”田歡稱,公司也在做創新性嘗試,比如尋找適合兒童、老人食用的不同產品。
田歡介紹,他從2015年開始接觸玉米行業,“當時市場很小,沒想著創業,就想養家糊口,也曾給別人打過工,沒成想干著干著就跟著行業發展起來了”。從2017年開始接觸電商后,其銷量也有了起色,“消費者認可,市場就穩定”。田歡說,電商讓這個行業多了一種選擇,“以前面向的客戶很少,基本是商超,現在渠道擴大,玉米的銷量也逐年提高”。
背后:玉米產業的發展
據了解,萬全鮮食玉米形成了育種、制種、種植、玉米加工、秸稈處理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產業內擁有2家專業育種制種單位、18家玉米加工廠家、3家秸稈飼料規模加工企業。生產基地年規模達到12萬畝,成功探索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全部推行“訂單生產”,年加工鮮食玉米4.4億穗,實現銷售收入6.6億元,有效地拉動了區域經濟增長,帶動了千家萬戶致富。
隨著電商的帶動,萬全區的鮮食玉米走出了當地,銷售到了全國各地,也帶動了萬全區產業帶的發展。據吳阿東和田歡介紹,目前玉米銷量較好的地區在江浙滬及廣州一帶,“還有市場待挖掘。”吳阿東說,有了像拼多多這樣的電商平臺以后,讓各地的農產品有了一個展示的窗口,“只要是好的產品,就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觸達更多消費者”。
萬全區全區有各類農產品及玉米加工廠。9月是玉米豐收季節,廠區很忙碌。在穗康鮮食玉米有限公司加工廠內,加工機器在不停運轉,玉米在這里去皮、清洗、分揀、蒸煮、二次清洗、降溫、預冷,最后進行冷凍及真空包裝,最大限度保持鮮度。為保持玉米鮮度,剛采摘的玉米在5小時內就會被送達加工廠。
除了鮮食玉米外,玉米面粉也是一大特色。在拼多多雜糧小伙食品旗艦店老板李嘉樂的面粉加工廠內,工人正在盛裝剛打磨的玉米面粉,在面粉加工廠外,還有工人正在打包即將發走的訂單。李嘉樂稱,他每天最多能發3000單。
“23歲就在網上購物,覺得我們村的面粉也可以通過線上方式銷售出去,隨即開始了線上面粉銷售生意。”這個90后小伙從2017年開始做電商,現在平均每天發2000單。“一年365天無休。”李嘉樂說,希望未來每天做到1萬單的銷量。
提升:增收、促就業
玉米產業的持續擴大與發展,也帶動了萬全區農民就業崗位的提升。李向前提供的數據顯示,電商帶動下,穗康幫助農民增收1500萬元,解決了百人以上就業崗位。田歡也提到,“萬全區產業多了,用工也多了,工資高了,老百姓種植面積也在增加。”他說,2017年以前,他的廠子工人有二三十人,現在平均每天就要百人以上,翻了5倍。工資也從每月2400元,漲到現在三千多元,“干得好能到4000元”。
李嘉樂的面粉廠生意也帶動了村里人就業,“由原先的3個人,到現在每天日常需要十幾個人,有人每月甚至能掙到七八千元”。
李向前介紹,穗康采取基地+農戶+公司的合作模式,隨著電商的進入,穗康銷售數量需求的翻番,與農民簽約種植的面積也越來越大,有了穩定的訂單式生產,穗康不僅保證了農戶的收入,更是給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了當地整個玉米行業的發展,年種植4萬畝糯玉米,惠及約8000戶農業合作社農戶。
正值玉米收成的時間,萬全玉米產品在2022農民豐收節期間入選進駐“多多豐收館”,這使得李向前和他們農民朋友們對這一季的銷量充滿信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