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為什么會開超市?為什么又開不好超市?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郵政從出租攤位賣奶茶開始,突然嗅到流量的味道,成功撞庫了咖啡品類,又繼續殺入超市品類,不斷博取眼球。老樹逢春,看客們格外開心。
但是問題來了:雖然賣奶茶、奶茶一般;賣咖啡,咖啡一般;就連開超市,商品無特長、場景無特色、價格無優勢、陳列沒特點……,郵政到底是怎么火起來的呢?真的只是因為它是郵政,所以會有反差感嗎?
先聊聊郵政為什么會開超市?
一、基于觸點的營銷機會
郵政門店現在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單店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為何同樣的門店面積以前單店運營成本能夠平衡,現在會變得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呢?更何況有的門店人員也進行了優化,人效也曾經不斷往上走。
業務機會是基于客戶觸點營銷來進行轉化。業務線上化后,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客戶到店率卻出現大幅度下滑。如果不是基于必須到店的因素,大部分人已經N年沒有進入過郵政門店,甚至早已忽視其存在。服務行業的基石是服務,客戶都不來了,線下人員的服務觸點沒有了,也就失去通過服務來促進營銷的機會。
早期線上化時,效率大幅提升,人員成本下降,但忽視了流量問題。這不僅是郵政體系面臨的問題,銀行、通信等傳統巨頭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比如移動就經常打電話推銷業務,高潮時一天一個,整天想著變相升級套餐賣流量等。電銷或者業務人員壓到前端,進入小區、商辦場所拓客。但羊毛越擼越少,甚至把原來會到店的客戶也提前擼禿了,到店客人進一步被稀釋。
二、基于基礎業務的拓展
原有業務體系的吸引力被擼禿后,基于原有業務拓展再次被證偽。
門店早期創新邏輯大部分是基于自身基礎業務的拓展,試圖做增值服務,做同體系業務+。這種基于自我邏輯的拓展方式,并不考慮客戶需求,轉化率并不明顯;加上客戶不到店,沒有營銷機會,大部分業務缺乏看點。
三、基于收租考量的粗放式發展
門店業務發展受限,尋求不到增量機會時,就地臥倒,把多余空間進行出租,獲取租金收入來攤薄門店成本。藥店、奶茶店等都是門店變現的手段,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租金收入。
這種簡單的出租對于自身業務的貢獻率非常有限,兩者門店不兼容、業務不兼容,非常純粹的房東租客關系。雖然有益于提高門店收入,但只能是門店找不到方向、不得已的探索。
四、基于業務融合的發展路徑
奶茶的爆火,讓郵政嗅到流量的機會,國企改良引發的流量潮正符合當下市場的焦點。郵政順勢進入熱度巔峰的咖啡賽道,果然撞庫成功,破譯流量密碼。盡管郵政并不懂得做咖啡,但引入合作伙伴這種小事并不難。
不過咖啡雖有關注點,但一個攤位對于業務的助力并不大,頂多加強其文旅韻味。想要實現流量與門店業務兼容,需要進一步深化融合,如何進一步有效跨界,才是重點。
門店植入超市板塊,從流量角度來看是可以增量,但為何這種植入不被看好呢?
主要原因在于門店與超市融合過于生硬,加上郵政沒超市根基又未引入可以平權的力量來操盤,妥妥的兩盤棋。郵政門店是基于辦公場景,本身場景過硬;超市是基于商業場景,出發點在于商。兩者在構建時,完全都沒有社交因子,其組合自然看不到社交場景。靠墻是業務辦理柜臺,邊上放幾把椅子,后面放一排貨架想賣貨,看著都覺得突兀。沒有社交功能、沒有購物欲望,辦公場景想要商業化,基礎內核需要改變。
既然不被看好,為何又會在社交媒體上引爆?撇開為了流量而流量的方面,是社會對產業升級的關注。
早期的產業升級是單向升級或者產業結構化的升級,產業上下游界限非常清晰。目前產業單向升級已經內卷化,大部分行業找不到升級方向,或者說單向升級短期見頂。見頂溢出效應會使得產業邊界變得模糊,為跨界融合打開兼容通道。
未來很多產業要么跨界,要么被跨界。跨界是基于新需求驅動,而不是兩個行業的簡單相加,這也是郵政做超市沒被看好的因素。超市可以給郵政帶來流量,這種簡單的相加融合很快會出現各種不兼容,甚至相互掣肘。基于新需求的跨界需要經過相互滲透、融合、裂變,才能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延申或突破。
郵政是嗅到了流量的味道,但真正的內核是基于新需求的跨界融合產業升級。如果能將跨界融合產業升級到底,郵政可以收割的將不僅僅是流量,后面還將有更多的市場紅利。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