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Manner,5個月連融2輪,華東又跑出一個“咖啡黑馬”
來源/咖門
作者/國君
2022年尾,華東又出現一個黑馬咖啡品牌。
在上海和蘇州,一個名叫“比星咖啡”的品牌,不斷出現在行業人的視線中:
華東多地線上咖啡排行榜第1名,上海靜安寺13平小店月營收突破28萬,對標Manner,連獲2輪融資。
成立5個月,開店42家的比星咖啡,到底怎么樣?我和其創始人吳彬彬聊了聊。
01
5個月連獲2輪融資
華東又現黑馬咖啡
近日,咖啡品牌比星咖啡,獲得了前宇資本(林向紅任董事長)追加的天使輪融資。據悉,這是該品牌繼7月份獲順為資本(雷軍任執行董事)天使輪融資之后,第二次融資。
在資本趨向保守的今年,比星咖啡有什么獨特之處?
先來看業績。比星咖啡的上海首店靜安寺門店,面積13平,一個月營業額28萬,做活動的時候,最高出杯量破千。目前在上海的門店,平均單店日出杯量約500杯,蘇州的門店單店日均出杯量在300杯上下。
上海首店靜安寺門店
線上數據也表現不俗,比如蘇州的首店騰飛工業園店,是個月租金不到5000元的20平小店,外賣的月單量達到了9999單,成為咖啡行業少有的萬單店。
與此同時,在餓了么咖啡飆升榜、好評榜的排行榜中,比星咖啡在上海寶山區、黃浦區、楊浦區、松江區等區域,都分別獲得了榜一排名。
我還觀察到,這個品牌門店設計感也很強:在開出的門店中,有ins風的小房子造型店,還有帳篷造型的露營風門頭店,以奶油色為主色調,頗具治愈感,還有暗黑系的純黑主題店,給足了顧客第一次到店的理由。
在表象之下,比星咖啡的品牌邏輯是什么?我和其創始人吳彬彬聊了聊。
02
發力15~20元價格帶
對標Manner,做平價精品咖啡
吳彬彬也曾是茶飲行業的從業者,曾開過1000+門店,之所以在咖啡領域重啟創業,是因為在上海看到Manner,以及很多咖啡小店的發展后,認為小店模式在連鎖商業模式的規模發展上還有很大的空間。
“當時我估算了一下,茶飲行業100家以上體量的品牌,有幾百個,但咖啡行業100家以上的品牌不到20個,還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于是,對標Manner的小店模式,吳彬彬創立了比星咖啡。
比星咖啡現有門店中,最小的門店8平,最大的有60平,但在吳彬彬的計劃里,主流門店模型應該是30平左右,設計標準化,如果有低租金的點位,也考慮開30-80平的大店,同時商場、寫字樓、街邊三種業態同步拓展。
蘇州淮海街店,僅8平米
和市場上常見的“快咖啡”相比,比星咖啡有4個特別之處。
1、出品堅守專業,研發中有3個Q-Grader
5個月開出42家店,其中一半是合作聯營門店,比星咖啡的開店速度是快的,但在出品上,卻堅持了一種“慢”。
今年以來,咖啡這門慢生意越來越快了,出于成本、效率的考量,咖啡飲品化成為一個趨勢。
比星卻更看重專業和精品。出品認真,咖啡培訓也沒有“速成”,研發團隊有3位Q-Grader。
在他看來,咖啡生意可以通過茶飲的運營快起來,但“在對內出品上,還是要守住專業和靈魂”。
出品的堅守,也反映在門店的銷售上,吳彬彬透露,菜單上有一半以上的產品是特調和茶飲類產品,但銷售排名第一的始終是經典款拿鐵,比星咖啡的含咖啡產品占比80%,整體復購率超過30%。
2、押注中端市場,發力15~20元價格帶
行業發展到現在,咖啡館越來越多,但咖啡館分類越來越明顯,有的主打茶飲消費者愛喝的“咖啡味小甜水”,有的是滿足咖啡重度依賴癥的日常剛需,還有一些是提供空間屬性。
用以終為始的思維來看,比星最終要做的,還是咖啡剛需消費者的生意。
想要做好日常剛需咖啡,價格就不能高,目前比星咖啡的產品核心價格集中在15~18元之間,在吳彬彬的市場調研中,15~20元的中端咖啡領域,是存在市場空白的。
“幸運咖在塔基,以10元以下的價格,培養咖啡用戶;星巴克在30元以上的價格帶,教育了大量消費者,作為成癮性極高的品牌,未來幸運咖客群的咖啡升級需求,星巴克客群的日常咖啡需求,是比星想要抓住的。”吳彬彬表示。
3、用茶飲的思維,解決咖啡館15點后沒生意的痛點
比星咖啡的研發團隊,有咖啡研發、茶飲研發,還有咖啡茶飲都擅長的綜合型研發,其產品也分為經典咖啡、鴛鴦咖啡(茶拿鐵)、特調咖啡、檸檬茶4個系列20款產品。
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研發團隊和產品組合,比星咖啡看中的是“咖啡館15點以后的生意”。
通常,咖啡館在下午和晚上是低峰期,不少門店17:00就打烊了,在茶飲領域從業多年的吳彬彬,希望能用茶飲的方法,彌補15點以后的生意,把平效拉高。
比星第一個選的就是檸檬茶,也是個有成癮性的經典款,其次是鴛鴦咖啡(茶拿鐵系列),比星的部分特調產品可以選擇“去咖啡”,未來還會上新一些烘焙類產品。
在比星的經營理念中,在咖啡館賣茶飲的關鍵,首先是好喝,甚至要比茶飲店更好喝,而且要用咖啡館的調性和文化,去給飲品增加附加值,“好喝有品”的情況下,賣16元/杯,才會讓顧客覺得超值,才能持續復購。
“我對于精品的理解不僅是豆子,精品分解下來應是精細化和品質化,精細化即咖啡師的培訓、門店的管理、會員的營銷等能夠做到精細的運營,品質化即門店的產品、空間、服務等都能做到有品質的輸出,每一點都要讓消費者感受到舒服,感受到剛剛好的日常所需。"吳彬彬表示。
4、注重線上,開出咖啡領域外賣萬單店
從模式上對標Manner開始,吳彬彬就把線上外賣作為突破口之一。
Manner在外賣上一直偏保守,今年3月份,成立7年的Manner才正式開放美團外賣。
但比星咖啡從一開始就發力外賣,如今,從外賣平臺數據看,上海的幾家比星咖啡,在單量上都有很不錯的表現。
“我們從品牌創立初期就成立了外賣運營團隊,未來所有門店的外賣也會是總部專業團隊統一運營。”吳彬彬表示。
如今,在疫情的反復之下,比星咖啡的外賣和堂食的比例達到了5:5,創造了咖啡領域罕見的萬單店。
03
用會員營銷的思維
破解小店模式的“線上內卷”
不得不提的是,外賣有時候是一把雙刃劍,大量的滿減促銷,加上平臺抽傭,會讓門店的利潤大幅下滑,比星咖啡是如何解決的?
小店模式,租金低平效高,是個“看上去很美”、這兩年也被眾多行業人模仿的模式。
但在實際執行中,也會存在盈利難的問題,看上去很忙卻不賺錢的門店比比皆是。
在決定用小店模式創業之初,吳彬彬就想到了2個破解之道。
·首先是社群思維,從公域到私域到轉化必須做好
比星咖啡蘇州的騰飛工業園區店,從開業第一天就開始做社群,目前已經有7個社群,每個200多人,維護好這幾個社群,就能保證一家店的營收平衡。
蘇州騰飛創新園店
對一個新品牌來說,外賣是一定要做的,這是品牌露出,吸引公域流量的必然渠道。如果外賣不做,到門店點單的顧客也不會變多,而當你在外賣上是一個萬單店,消費者路過門店,也會去線下看看。
“一個品牌,消費者如果線上不點。線下也不會點。”
當門店有了客群基礎,再借助會員和社群,慢慢把公域轉化為私域,更容易找到生存機會。
·會員11萬+,精準營銷必不可少
成立5個月的比星咖啡,目前會員數量已經超過11萬,“我們在會員營銷上,學習瑞幸的玩法,實現了精準發券。”
大悅春風里店
同時比星在蘇州開辦了一所一千平的咖啡學院,一方面是為了門店咖啡師的定期培訓,另一個重要目的是打通會員體系,實現客戶鏈接。
在比星接下來的規劃里,比如一個月花300元點15杯咖啡的會員顧客,就會考慮贈送送價值800元的拉花/手沖課程,以學習的方式,和顧客聯結在一起,慢慢建立專業咖啡的認知。
結語
相比于很多快速擴張的品牌,比星咖啡的發展目標,更穩扎穩打。
“明年計劃開出200家門店,把每家店開好更重要,目前的咖啡市場,是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成長的。”吳彬彬說。”
“市場在這里,你什么時候開都行,關鍵是你要活下去,一步一個腳印,自然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