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元旦消費回暖明顯,這四個現象值得關注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
2023年大幕新啟:元旦休三天,煙花放漫天,要么在夜晚、要么在心間。
大眾消費心理從猶豫困局中慢慢走出,迎來灑脫的2023年元旦假期。從消費市場表現看,并沒有部分人士預估的因為次生災害轉換成消費靜默,從公示數據和監測的樣本變化看,消費總體在平穩回升,年輕群體為主導的大眾消費信心在快速回歸。
01
消費回升的5個特點
第一、一線城市消費回暖明顯,部分商場客流、銷售同比持平或增長。
按照不同區域差異,領先恢復至常態、甚至同比增長的比例在10%至20%,部分店鋪的銷售額和客流量同比持平或者增長,達到或超過2019年、2020年的水平。
縱向比較可知,2020年元旦期間的經營業績多數好于2019年,2020年元旦以后因為疫情突然沖擊,出現跳水式下跌。因此,2020年元旦經營業績,客觀構成了商業經營的分水嶺,直到2022年12月下旬不斷探底。所以,大部分區域的零售業績與2020年比較更能顯示出峰谷差距。
2023年元旦假日期間,北京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業態企業實現銷售額35.3億元,恢復至去年同期83.8%。全市52個重點商圈客流量1218.1萬人次。昌平商圈、煙袋斜街商圈、北苑商圈、西紅門商圈、長陽商圈、門頭溝南部商圈和燕莎商圈客流量恢復至去年同期85%以上。
據統計,北京五棵松華熙MALL的銷售業績和客流量,同比均有提升,并且超過2019年度數值。率先回升的吸客品類包括餐飲類、互動體驗、社交休閑類。密云萬象匯、燕莎奧萊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3%、10.3%,賽特奧萊、薈聚購物中心、八達嶺奧萊銷售額也恢復至去年同期九成以上。
再如萬達廣場北京轄區店鋪打出“起步即沖刺,開局即決戰”的口號,充分調動各種資源,打破店域組織文化體育活動,與公司確定的指標對比,元旦三天銷售爆發率427%,客流爆發率143%,人氣喜人。
消費數據顯示,上海元旦節日期間(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月2日)3天,全市線下消費支付金額270.8億元,同比2021年增長12.8%。據市商務委消息,來自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顯示,監測全市36個商圈的線下客流總量達到2050萬人次,客流規模已恢復至疫情前9成左右。
節日期間,消費金額排名前三商圈分別為南京西路、南京東路和陸家嘴。外來消費次數高達551.3萬人次,發生消費金額為60.2億元,較2021年同期分別增長11.0%和12.8%。
第二、部分主題特色突出的百購商場,同比平穩回升。
在全渠道營銷完善、主題IP場景推廣有序的時尚化百購商場,聚客效果呈現臺階式跨越增長。實體店的營銷業績和交易轉化率同比持平,網絡在線營銷繼續增長,總體達到2019年的80%至90%的活力水平,比經營者預期要好很多,顯示出對年輕時尚客群的消費心理估計偏低,不夠樂觀。
南北方比較,南方的商場活力恢復更好一些。如南京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37家商場、購物中心在假期合計銷售額實現正增長,同比增長2.1%。新街口商圈的德基、中央、新百、金鷹、大洋五家主要商業體假期合計銷售額同比增長9.8%,日均客流量較節前最后一個周末提升276.8%。
第三、企業數字化成果顯著,網絡銷售快速增長。
三年多來,部分企業在數字化建設方面交出滿意答卷,在消費者回避實體店聚集接觸的心理影響下,線上交易量和交易額快速增長。
數字化進階卓有成效的零售企業不勝枚舉。以超市發為例,與兩年前相比,網絡零售的件數和營業額增長均達到300%,呈現出數字化引領技術變革和組織轉型的良好態勢。
漢光百貨面對實體店客流受阻的情況,持續加大網絡營銷力度,連續推出化妝品等時尚品類的品牌平臺聯播,網絡銷售同比有大幅度增長。
天虹整體數字化會員人數逾3900萬,APP和小程序月活會員逾426萬。上半年天虹超市到家客單量同比提升67%,銷售額同比增長29%,銷售額占比超20%。
銀泰百貨數字化路徑首先瞄準的是“人”,通過完成數字化會員累積,使得顧客可觸達、可識別、可運營。截至2022年下半年,銀泰百貨數字化會員突破3000萬。與此同時,導購與員工也通過釘釘實現數字化,完成了跨組織、多線程協調作業。
第四、封閉式場景或傳統商場人氣起色有限。
從媒體公開數據以及監測數據顯示,以封閉式場景經營為主的百購綜合商場,包括多數傳統百貨店、封閉式綜合大賣場,客流聚集同比下降30%至40%,交易轉化在一半左右。銷售額和客流量回升與預期大體相符,相當于2020年、或者2019年的60%左右,走出低谷、滿血恢復的壓力很大。
這些商場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主力消費客群偏向中年,而中年客群對于疫情的防范心理更加謹慎,不愿意冒風險沖到商場,也是情有可原。
受傳統消費習慣影響,這些商場銷售相對較好的品類有黃金珠寶類、兒童用品類、運動戶外品牌、衛生及健康用品等。
第五、餐飲行業企業回暖的差異較大。
餐飲行業受疫情刺激最大,特別是部分地區的社會餐飲,很多關閉撤店,要想恢復煙火氣,還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相對而言,成都等地的餐飲恢復很快,業界也更加樂觀。
恢復較好的餐飲品種,是具有開放式疏散條件的商場餐飲區,出現餐飲排隊、營業額同比提升的案例。
還有一些著名餐飲品牌企業,恢復狀況也比較樂觀,與企業自身良好的營銷服務和安全及質量信譽口碑,有直接關系。
02
平穩回升的動因分析
平穩回升,就是沒有出現突發式聚集消費,交易轉化較低;但也沒有像前個月那樣空空蕩蕩,而是穩步回暖。
第一、從消費動力看,很多消費群體沒有受到很大沖擊。
一是相當一部分中高端網絡技術、衛生防護、醫藥治療、標準化與質量控制、安全健康等職業崗位,企業運營和職業收入沒有受到波及和影響,在管控機制轉換的特定條件下,有一些甚至迎來發展機遇。這些行業的年輕群體是新消費的主體客群。
二是相當部分擁有機制保障條件的消費人群,不僅沒有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在特殊條件下還會得到很多保障、補助,甚至增加收入。他們是高消費潛在的主要消費客群。
三是身心受到壓抑或者沖擊的普通客群,突然放下約束以后,需要一定的方式疏泄、轉移郁悶的情緒,在得不到更多的規范疏導的情況下,會選擇商業場景消費,甚至并不是消費,而是單純尋找人群空間發泄情緒,修復自我主體創傷。
四是大眾收入減少,儲蓄反而高速增長,顯示生活不安心理仍然很重,購買欲望很難短時間提振起來,消費動力不足是根源,無法靠簡單的調動消費信心正面喚起。因此,普通大眾消費的恢復,需要和職業收入機制、健康維護機制、消費安全機制聯動,才能看到滿意結果,所以,消費全面恢復,還需要時間磨合。
第二,從商業經營者和主管機構看,三年疫情連番打擊,連帶次生災難,對運營渠道、團隊信心的影響深遠,亟需在團隊信心、活力、動力方面悉心療傷,逐步康復。決策者需要精心策劃,從特定的狹隘亢奮或者應激平臺后期疲憊中互相激勵,舒緩過來,從經濟、精神、關系等多維度激勵團隊所有員工,通過疫情期間慘烈的對比,拿出補償渠道虧空、運營缺陷的政策,最大限度地避免企業或相關行業一蹶不振。對于一些前期契約化工作較規范的企業,或許回升很快,但是對于大多數隨眾企業,這個痊愈過程需要較長時間。
03
值得關注的四個現象
第一、客流量相對樂觀,購買率比較低。有的商場客流量同比大體持平,但是交易筆數同比下降60%多,交易客單價也沒有達到正常的水平,可見消費者出現在商場,多數不是購物,而是散心、轉換心境。同時,由于收入下降,消費動力不足,購買能力下降。經營者需要結合新的消費和心理愿望,策劃新的性價比產品,創建新的服務營銷點。
第二、加快營造開放式經營觸達場景。相對而言,封閉式的商場客流恢復遲鈍,包括百貨店和大型綜合超市,在一些集中度較高的商圈,具有開放性、時尚性場景話題的商場,客流量比鄰近的封閉式商場增長顯著。由于疫情風險還沒有根本消除,因此,這些封閉式店鋪在未來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內,必須開辟開放式觸達消費者的安全、便捷的服務營銷渠道,不然,將會面臨新一輪更大的消費行為的汰換打擊。
第三、優質生鮮品具有旺盛的吸客力。從網絡及社群平臺銷售樣本數據看,包括蔬菜、蛋、土特產品、熱門加工食品,尤其是平臺展示的現宰殺的牛、羊、豬、雞等生鮮肉食,非常受歡迎。新鮮豬肉每斤價格逼近50元,牛羊肉單價也是在40多元,一只宰殺白條雞價格為150元,平臺交易氣氛十分活躍。這種社群平臺營銷的價值轉化,為缺乏客流的食品超市提出了新課題,即如何選擇安全生鮮以及即時觸達、配送到消費者手中。
第四、消費現場的安全和衛生保障仍是大事。在未來一段時間,疫情風險或許依然不確定,大眾心理陰影依然存在,各種商業經營場所需要格外注意消費者的安全保障。一是商業空間的客流疏導、空氣流通、封閉式場景向開放式過渡;二是相關必備醫藥設備、心肺自救設置、應急運送設置等儲備和應用演練;三是做好身心安全預案,及時應對內部本企業員工、合作方就業者、個別消費者突發身心壓力轉移,導致的應激應急治安事件。
總之,在疫情及次生災害威脅生命的風險沒有根本平息、大眾心態波動不定的環境中,經營者與消費者都要有良好的心理準備,謹慎樂觀,大膽負責,共同打造安心、安全、解壓的商業場景,迎接來之不易的平穩回升的商業生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