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繁榮背后,一場塑料危機正在席卷全球
來源/36氪
撰文/呂雅寧
電商購物,如今已逐漸成為主流購物方式。也許很多人都收到過「過度包裝」的快遞:物件并不大,卻被碩大的外包裝層層包裹,紙箱內的空隙被無數層的塑料填充物填滿。
最近,國際電商巨頭亞馬遜就受到關于塑料包裝污染的質疑。
海洋倡導組織 Oceana 的最新報告顯示,亞馬遜的塑料足跡在 2020 年至 2021年間增加了18%。據稱,亞馬遜共制造了3.21億公斤的包裝垃圾,主要以塑料氣枕的形式出現。
塑料污染問題不僅頻頻引發外部組織的質疑,也受到公司股東的關注。在今年5月召開的亞馬遜股東大會上,有近半數的股東表示希望亞馬遜公布更清晰的塑料足跡。
實際上,亞馬遜作為一家電商行業的領軍企業,已在節能降碳和應對氣候變化中做出不小的努力。2020年6月,亞馬遜還設立規模為20億美元的氣候承諾基金,以支持可持續技術和服務的發展,推動公司在204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但是,公司依舊面臨巨大的綠色轉型壓力。
塑料污染一直是快遞電商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快遞包裝的末端處理環節,紙箱的回收利用率相對較高,而塑料包裝廢棄物由于回收困難、再生成本高利潤低等特點,成為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一大重要來源,正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塑料袋、塑料膠帶、快遞內部塑料緩沖物,并稱為快遞業的“三大污染”。有關調研報告顯示,快遞包裝中有40%是塑料袋,50%是紙箱,10%是文件封。
而來自快遞包裝的塑料垃圾,回收率卻不到20%。
拿亞馬遜此次引發爭議的塑料氣枕來說,這是一種用于包裹的常見保護性材料,回收難度高且難以降解。環保機構擺脫塑縛的機構負責人鄭雪向36碳表示,這類塑料填充物并非完全必要,如果一開始從包裝設計的階段就重視其保護性功能,如應用懸空緊固包裝,塑料氣囊完全可以避免。再者,若能夠采取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如廢紙等紙質填充物,使用后的污染程度也會比塑料制品低得多。
當下,我國的塑料生產和消費體量都十分龐大,每年產生廢棄塑料達到6000多萬噸,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也正在加劇塑料污染問題的嚴峻程度。
行業政策制度也在逐漸收緊。2022年10月,中國郵政局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要求:到2025年底,全國范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中國快遞業務量已連續八年穩居世界第一,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這業務規模愈發龐大的快遞行業背后,塑料污染問題同樣值得深思。
塑料污染究竟有多嚴重
從生產到生活,塑料已經成為現在社會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實際上,發明塑料的初衷,恰恰是為了保護環境。
這還要從塑料制品的前世今生說起。
1959年,一位瑞典包裝設計師發明了可以重復使用的聚乙烯塑料袋,他希望人們不要再去砍伐大量樹木制作紙袋。當時,制作紙袋需要消耗大量木材,能源和水,并在運輸環節中造成額外的環境負擔,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也難以實現紙袋的再利用。因此,塑料袋問世之后便迅速獲得青睞。
然而,輕便耐用、成本低廉的塑料,反倒使塑料袋成為即使隨手丟棄也不會心疼的資源。疊加廣告媒體的大肆宣傳,「一次性」成為塑料袋的標準用法之一,也成為推動消費市場蓬勃發展的一大工具。
雖然,生產一個塑料袋所占用的資源,比生產一個紙袋所需的資源少得多。但是,塑料袋的數量呈現無節制地爆發式增長,早就背棄了「重復使用」這一初衷。塑料污染逐漸成為席卷全球的一大難題,甚至被認為是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
如今,塑料垃圾污染的復雜性和嚴重性,已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在世界范圍內,塑料垃圾回收率基本上還處于極低水平。據統計,在全世界總計生產出的90億噸塑料制品中,能夠被循環利用的只占到9%,還有12%被焚燒,剩余79%的塑料垃圾最終堆積在垃圾填埋場或流入自然環境之中。
海洋,成為大部分的塑料垃圾的最終歸宿。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逐漸分解為微塑料,進一步影響到生態系統。全球每年約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以各種形式流入海洋。
近些年來,微塑料的影響,已經從外界環境,蔓延至人類自身。
2022年3月24日,《國際環境》期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了微塑料污染。此前的相關研究中,人類大腦、腸道、未出生嬰兒胎盤以及成人和嬰兒糞便中都出現了微塑料。而在血液樣本中發現過微塑料,這還是第一次。
這讓人類社會不得不反思:對于塑料制品的過度依賴,終將帶來反噬。
盡管快遞行業帶來的垃圾總量占比不高,但是近年增速驚人,已成為居民生活垃圾的一大重要來源。快遞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快遞100”統計過,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占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增量93%,部分大型城市在85%至90%。
根據綠色和平、擺脫塑縛和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征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中國快遞包裝以瓦楞紙箱和塑料袋為主。由于塑料包裝的回收難度遠遠大于瓦楞紙箱,無法被再次利用的塑料制品,對于擠占填埋空間、增加垃圾焚燒量、流入環境等都造成更大影響。
目前,政策制定者已經制定了一些舉措來嘗試遏制一些問題,例如規定生產企業的污水排放標準、包裝產品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限值標準、包裝空隙率標準、印刷油墨使用量的限制等。
但總的來說,如何讓快遞包裝總量增速和電商行業的繁榮增速實現“脫鉤”,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
從源頭到末端,減塑、禁塑是場持久戰
回收利用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最佳方案之一,從多年前的“限塑令”,到現如今的垃圾分類,減塑、禁塑的呼聲不減,但成效參差不齊。
從塑料的自身特點來看,存量難減,增量難消。塑料超長的降解時間成為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之一。與之并存的超低回收利用率,更是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峻程度。
因此,一方面如何從源頭減少塑料的使用需求,尋找替代性材料;另一方面如何在使用、回收的各個環節提升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就是需要探索的解決方案。
可以肯定的是,從制度保障到企業實踐,正在做出積極改變。
在我國,海南省是全國第一個立法禁塑的省份。“禁塑令”從2020年12月1日正式施行,并成為海南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三大標志性工程之一。
為阻斷塑料產品從電商平臺進島,海南推動國內電商平臺禁止向海南銷售禁塑名錄內產品。發動淘寶、京東、抖音、蘇寧易購、拼多多、美團等6家電商平臺簽署“禁塑”承諾書。
也有一些省份,結合地方資源稟賦,探討塑料包裝的可替代方案。
例如中國竹鄉浙江安吉,正在探索“以竹代塑”的可能性。浙江森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毛竹材料加工成竹粉,與樹脂等材料結合后,采用纏繞工藝加工成“全生物降解竹膜袋”。目前,“全生物降解竹膜袋”成為當地傳統塑料包裝袋的最佳替代,并在全縣68個快遞網點全面使用。
浙江森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小平曾向媒體表示,竹子質量輕、強度高、韌性足的優勢特點,不僅使得‘竹膜袋’具備快遞包裝袋所需的柔軟性和防水性,還可在6個月內完成自然降解,且降解度達到93%以上。
近些年來,消費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可降解塑料制品,作為傳統塑料的替代品,一度受到追捧。但「可降解」的特性,并沒有那么容易實現。
環保機構擺脫塑縛的機構負責人鄭雪向36碳表示,即使是被認證的可降解塑料,其降解反應都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才可以發生,而且降解速率還會受到氧氣、濕度、溫度、特定微生物等影響。如果沒有遇到合適的環境,可降解材料也幾乎難以完全降解。在這種情況下,它對人體、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造成的危害可能并不比傳統塑料小。所謂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并非解決塑料包裝污染問題的最終出路。
相比之下,采用可循環重復使用的快遞包裝材料,是更加有效的減塑方式。
在多數電商平臺,快遞包裝正在紛紛變“綠”,比如京東的青流箱、蘇寧的漂流箱、順豐的豐BOX陸續面世,采用更易回收的單一化PP材質,減少易耗材料使用。這當然是一種積極趨勢,但是依靠單家企業去推動各自的循環包裝,容易產生高成本、低周轉率的問題。 “未來,我們期望有一個第三方平臺,協調統籌各大快遞企業的可循環快遞包裝,提升循環快遞包裝在不同企業之間的流通周轉率,促進可循環資源的高效使用。”鄭雪談到。
與此同時,各大電商平臺也推出了種種帶動消費者減碳的激勵措施,例如阿里巴巴的88碳賬戶等,消費者能夠通過綠色消費換取獎勵。
“在消費者減碳方面,恐怕沒有誰比電商平臺更懂得怎么去調動消費者的積極性了。“綠色和平東亞分部項目經理唐大旻向36碳表示。
他也談到,相比于種類豐富的激勵玩法,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以環保為賣點的營銷活動真正的減碳效果。一方面要讓消費者意識到減碳行為的可行性;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留給公眾一種“隨便做點什么就能拯救地球”的錯覺,因為這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
這不僅是企業自身需要去探索的綠色解決方案,整個產業鏈和生態鏈的循環也是需要考慮的。這其中,還涉及到生活垃圾分類、減塑限塑政策制度、綠色消費習慣培養等眾多層面。如何向消費者傳遞這種理念,讓大眾意識到這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
眼下,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類似于氣候危機,塑料污染具備跨區域轉移的特征,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無法獨善其身。可以看到,在減塑禁塑這條路上,我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好,但未來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