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創(chuàng)始人李明光:快時尚的精髓是時尚而不是快
來源/36氪未來消費
采訪/姚蘭 楊軒
撰文/姚蘭
快時尚在中國有一個奇妙的開頭。人們看到的是2006年西班牙品牌ZARA正式進入中國,卻忽略了在廣東一隅,那一年也誕生了它日后的強勁對手。
2017年之前,ZARA、H&M、GAP等國際快時尚品牌度過了黃金十年,它們以動輒上千平的面積在一二線城市的各大商場占據黃金鋪位,扮演“客流拉動機”的重要角色。如今在中國,它們不僅在線下被Lululemon們取代,也在面對新興電商渠道時顯得遲緩。
國貨品牌中有許多彎道超車的玩家。去年6·18,天貓女裝銷量榜單上,冠軍不再是此前長期霸榜的優(yōu)衣庫,而是前年就已位居第二名的本土快時尚品牌URBAN REVIVO(以下簡稱UR),ZARA則始終排在UR后面,一路跌出了前十。
UR仿佛一夜之間躍入大眾視野。事實上,它已在線下默默生長了十余年,且低調完成了五輪融資,年銷售規(guī)模已突破60億元。
在這場“快戰(zhàn)爭”中,UR顯示出了它“慢”的一面。被稱為“ZARA的中國學徒”,UR自誕生起便采取“高舉高打”的做法,開出“奢華大店”,但在2015年放開加盟前,UR的門店數量并不多,創(chuàng)始人李明光(Leo)選擇把融資砸在買手和設計師團隊的搭建、供應鏈建設、數字化系統(tǒng)上,這拉長了它的盈利時間表。
十年蟄伏期過去,2017年,UR依靠約200家門店實現了接近30億元的銷售額,首次實現盈利。要知道服裝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yè),想賺快錢并不難。
李明光視衣服為精神產品,他說快時尚服裝行業(yè)的精髓是“時尚”,而不是“快”。“中國的服裝企業(yè)一般只有20年左右的輝煌期。好賣,卻不時尚,這是很多品牌沒落的原因。”
“時尚”在李明光眼中是感性的、個體化的。就像他在UR的門店里播放自己鐘愛的另類音樂一樣,他主張設計師和買手要經常看畫展、聽音樂會、看歌劇,去旅游,去住好的酒店,“這些都是在提高審美”。如今UR在全球擁有約400家門店,設計師開發(fā)團隊有超過500名成員,而在全世界擁有1900多家門店的ZARA,設計師也不過600人。
黑蟻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何愚至今記得他和李明光的第一次見面。“第一感覺是人在發(fā)光,一身白衣,干凈清爽,跟他們的門店氣質十分相符。”何愚稱李明光是“意義導向型”的創(chuàng)始人,在做大公司、獲得利潤之外有更高追求。
如何始終保持“時尚”?如何帶領公司從十億規(guī)模向百億規(guī)模邁進?以下為36氪未來消費與UR創(chuàng)始人李明光的對話:
UR創(chuàng)始人李明光
“大店”的突圍
36氪未來消費:“UR”這個品牌名字是怎么來的?
李明光:我會買很多外國音樂碟片,有些碟片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感覺。看到漂亮的Logo,我就在想,自己將來做品牌了,如何把它利用起來。UR的名字靈感來源于一張在新世紀初發(fā)行的音樂碟片,希望能傳遞出可跨越時代的創(chuàng)意美學理念,和一種國際化視野。
36氪未來消費:UR其實是你的第五次創(chuàng)業(yè)實踐,從一開始,你就清楚地知道如何做“品牌”嗎?
李明光:應該說,我從中學時期就一直喜歡“美”,也在追求“美”,但對“做品牌”這件事并不是一開始就懂的。
1998年,我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 準備了5萬塊錢,在廣州白云區(qū)的一條巷子開了家外貿服裝店,鋪面有30平方,月租2000塊錢。一年后,我去了廣州高端商圈——好世界廣場開店,每月租金4萬,生意確實更好了。但是它很難快速發(fā)展,或者說很難復制,因為我做的是雜牌零售,不是品牌。
36氪未來消費:你的品牌之路,看起來是從2000年代理男裝品牌VJC開始,而且還將這家店開在了最時尚的上海,這是一個大跨步,你很有勇氣。
李明光:但表現不如人意。這家店基本上每個月都是虧錢的,僅一年就把我過去兩年積攢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把它關了是肯定的。要說這一年有什么體會,就是讓我對怎樣做價格定位、做消費者溝通,有了更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堅定了自創(chuàng)品牌的決心。
36氪未來消費:你是怎么決定做一個“快時尚”品牌的?
李明光:2003年,我看到了國內關于ZARA的媒體報道,然后也去日本看到了ZARA的實體店,很快意識到“快時尚”是當時中國服裝紅海里面的藍海。我打電話問ZARA能不能加盟,他們說沒有加盟。我覺得這個不是什么高科技(笑),做起來沒有那么難吧?
到了2006年,我們正式創(chuàng)立UR品牌,ZARA也是在這一年進入中國市場。UR首店開在廣州正佳廣場,當時一個鋪位100多平方,我跟商場說你把8個鋪位全打通,我要打造一個有全新商業(yè)模式的品牌。其實那時期的正佳廣場發(fā)展得沒有那么好,能夠被我這樣的個體戶一起拿掉,他們也覺得挺開心的。
開店三個月后,UR的銷售表現就很好。而我之前還有一個牛仔褲品牌BC jeans,也在正佳廣場開了一家店,門店面積100平方,每月租金十幾萬,但銷售額也是十幾萬,所以銷售額一直沒什么增長。最后,我決定關掉開設了七八家店的牛仔褲品牌。
36氪未來消費:UR開出全國首店的第二年,另一個快時尚巨頭H&M來了。ZARA首店開在上海南京西路,H&M首店則選址上海淮海中路,你們同時瞄準了一二線城市。在點位選擇上,這些海外巨頭有著優(yōu)先選擇權,UR靠什么和它們正面競爭?
李明光:那時候,在廣州正佳廣場,除了百貨巨頭友誼商店以外,UR是單體服裝店中面積最大的品牌。開出來后,我明顯感覺到消費者覺得我們是一個“大品牌”,會產生信任感。通過店鋪大小、裝修材料、燈光、播放的音樂等維度,消費者就能判斷出這是什么檔位的品牌。
UR門店,品牌供圖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少有本土服裝品牌敢開出超過200平方的門店。當時研究這套商業(yè)模式,我們就知道門店要夠大,門店風格就是“奢華”。以前UR沒怎么做營銷投入,店鋪本身就是廣告。品牌是一種信仰,我們的店鋪希望打造得像“教堂”一樣,店里還增加了很多藝術裝置,在這種氛圍下,消費者會對品牌有仰慕的感覺。
36氪未來消費:聽說你很喜歡聽音樂。會在店里播放你喜歡的音樂嗎?
李明光:會,我想讓消費者聽到另類或者說從來沒聽到的歌。我很喜歡現代樂器與民族元素結合的House和Lounge曲風,其中最喜歡Buddha-bar的音樂。Buddha-bar位于巴黎,是酒館,也是餐廳。店里有尊巨大的佛像,播放的音樂包含了中東元素、日本的三弦以及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等等,曲風多樣,非常特別。喜歡聽音樂,也是追求“美”的表現。
又“好賣”又“時尚”
36氪未來消費:從ZARA身上,UR學到了什么?
李明光:以前,服裝企業(yè)經常參加一些培訓課程,我也參加,但發(fā)現并沒有學到我想學的東西,后來就不參加了。學習它,我們的渠道更多是媒體報道。
你會發(fā)現“快時尚”,在中國沒有什么總結性的東西可供你學習,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學習完不對再轉回來。以前我們看到那些報道,寫ZARA門店一個月換一次貨,我們就跟著換一次,后來發(fā)現不對,人家換一次不是全部換,是部分換,其中潮流款可能每周上新一次。簡單講,傳統(tǒng)服裝品牌是“款少量多”,ZARA做到了“款多量少”的突破。
2006年、2007年,提起ZARA,好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牌子,UR相當于是這種商業(yè)模式在中國的驗證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我們現在已經沉淀出自己的“快時尚商業(yè)模式”。
36氪未來消費:你認為“快時尚商業(yè)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李明光:顧名思義,又快又時尚,其中“時尚”是核心要素。
UR女裝,品牌供圖
36氪未來消費:為什么“快”不是核心要素呢?
李明光:中國服裝行業(yè)的供應鏈已經非常成熟了,其他一些行業(yè)也是如此。如果只比拼這一方面的“快”,UR是領先的。但這遠遠不夠,我們要成為的是“時尚品牌”。服裝行業(yè)的本質是時尚,創(chuàng)意美學能力不單是UR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也是服裝行業(yè)的核心競爭力。
在時尚行業(yè),尤其是奢侈品品牌,一般有兩個職位是平行的,一個是CEO,一個是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而且在很多時候,創(chuàng)意總監(jiān)是更具起決定作用的角色。奢侈品品牌增長不行了,往往會換創(chuàng)意總監(jiān),CEO很少換,因為品牌本身畢竟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周期,這說明組織建設通常不會出現問題,更多是創(chuàng)意不行了。中國的服裝企業(yè)一般只有20年左右的輝煌期,之后就往下走,因為不再時尚了。
36氪未來消費:你的角色是什么?
李明光:你可以理解我是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的角色偏多一些。早期我會跟到每個款的細節(jié),現在更多是把控整體的方向不會跑偏,比如夠不夠國際化、會不會過于年輕、會不會過于老等等。
36氪未來消費:從產品角度看,UR和ZARA有何不同?
李明光:跟ZARA比,UR沒有做到最國際化,但正是因為這個差異化,才讓我們在中國做得很好。在版型、尺碼、顏色、設計細節(jié)等方面,UR都更本土化。而ZARA是歐洲的風格,很多衣服都要很高的身材才能駕馭得了,整體偏成熟一點點。
36氪未來消費:今天市場上同時流行的時尚風格多達數十種,很難說哪種風格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你的團隊如何把握最新流行趨勢?
李明光:這其實取決于每個人的時尚潛質,因為時尚是一個感性、個性的東西,它不能夠標準化,不能夠復制。但是它有一種學習方法,就是說你作為設計師和買手,不僅要關注行業(yè)資訊,還要經常看畫展、音樂會、歌劇,多去旅游,住一些好的酒店,這些都是在提高自身的品味。
招設計師和買手,我還關心TA愿不愿意為了這個事情投入足夠的時間,也就是“瘋愛時尚”。往往有潛質的人,都會“瘋愛”。打扮和妝容是判斷“瘋愛”的第一要素。其次,我會問一些專業(yè)問題。
36氪未來消費:除了個人層面的潛質、“瘋愛”之外,有沒有一套機制也在保證UR始終時尚?
李明光:我們跟傳統(tǒng)服裝品牌最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由買手而非設計師主導產品設計。設計師幫助買手實現產品的落地,設計師可以自由發(fā)揮,但是買手要把控好,要讓產品同時具備兩個維度——既有引領性的時尚度,也要好賣,實現美學和商業(yè)的最佳平衡。
UR設計師的數字思維可能會更強一點,清楚了解每個款為什么好賣或不好賣,有助于TA設計下一個款時方向更為明確。不過,我們絕不會壓制TA的創(chuàng)造力,并不是完全的銷售最大化。我不希望UR的產品好賣,但是不時尚。好賣,卻不時尚,這是很多中國品牌沒落的原因。
UR女裝和男裝,品牌供圖
36氪未來消費:談到“好賣”,UR對“爆款”的定義是什么?
李明光:達到一定的銷量,且毛利在我們設定的標準里面,這才是爆款。如果說不賺錢但能賣1萬件,那肯定不算爆款。
36氪未來消費:最早期供應鏈是什么情況?
李明光:最開始我們一次生產30件,很多供應商都不愿意合作,這就倒逼我們在2007年自建工廠。慢慢的,出于一些原因,車間工人跟他老婆或幾個老鄉(xiāng)在外面開了一家10人、20人的工廠,然后問我要貨做。隨著UR體量的增加,這些工廠的規(guī)模也在擴大,UR始終是它們的核心客戶。你可以理解為這些工廠是我們孵化的,逐漸在UR周邊形成了一個供應鏈小集群,專為UR服務。發(fā)展到現在,大一點的供應商也找我們了。
36氪未來消費:“快時尚”最被人詬病的是品質問題,你如何評價早期UR的產品質量?
李明光:我們一直認為,“品質”是驅動消費者持續(xù)購買快時尚品牌的重要因素。早期的很多供應商,追求利潤最大化,根本不考慮品質,而且各家版型都不一樣,這樣還怎么談打造品牌呢?所以,后來我們自建工廠和研發(fā)中心。目前,產品的潮流度、品質每年都在快速提升,供應鏈速度也處于行業(yè)領先水平,從設計到店鋪上架,UR最快可以做到6天。
走出國門接受挑戰(zhàn)
36氪未來消費:以ZARA為代表的國際快時尚巨頭在中國已經沒有那么風光了,你認為導致這一境況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李明光:我很佩服ZARA,它代表的“快時尚”深刻影響了中國服裝行業(yè)。快時尚最火的那幾年,是中國服裝最難的時候,因為80后消費者突然看到一個時尚度很高、價格也不算貴的國際品牌進來,就會多了一個選擇。接受完審美教育,消費者逐漸變得理性,不僅要求時尚度更高,而且質量也要更好,只是更新快了沒用。本土品牌也在成長,它們成了90后、95后的又一選擇。
過去一段時間,ZARA做了很大的轉型調整,比如在歐洲關了很多店,不少線下店往線上走;同時拉高品質感,以應對一些低端品牌的競爭。這些動作使得它去年的銷售和利潤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中國表現不佳,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產品不夠本地化,很難往三四線走,也就無法規(guī)模化發(fā)展;二是主要的產業(yè)鏈在歐洲,因此很難快速把最新的產品供應到中國來。我堅信,如果今年起它能夠打通供應鏈,并在產品層面做出大的突破,在中國的發(fā)展仍舊值得期待。
36氪未來消費:除質量之外,同質化嚴重也是快時尚品牌面臨的問題。
李明光:就像Gucci和LV,同屬重奢領域,做的是和美學相關的產品,它是非標品類。同樣一條連衣裙,每個品牌設計出來的款式都絕對不一樣,因為有各家的DNA在里面。
36氪未來消費:但是優(yōu)衣庫在中國活得不錯。
李明光:優(yōu)衣庫做品質取勝的基本款,客群比較寬。現在中國的Shopping Mall,優(yōu)衣庫和UR算是他們比較喜歡的兩個服裝主力品牌,一個主打基本款,一個主打時尚款,能吸引來不同的客群。優(yōu)衣庫現在用科技感強化自己的品質定位,我們專注打的是潮流度、時尚的引領性。
36氪未來消費:更加細分的風格、更豐富的款式選擇,其實對供應鏈的要求又進一步提高了。有人把SHEIN比作“進階版ZARA”,你如何看待這位來自中國的對手?
李明光:SHEIN叫“超快時尚”,這又是一個全新的商業(yè)模式。簡單對比,我們比它定位更高端一點。我想說的是,每種模式、風格都有它的市場機會。
36氪未來消費:中國有哪些消費品公司是你比較欣賞的?
李明光:現在中國厲害的消費品公司很多,特別是一些經過時間沉淀的消費品牌公司,比如金龍魚、格力等。服裝行業(yè)我挺欣賞一家偏生產型的西裝公司,它做了一套柔性供應鏈系統(tǒng),這個東西很厲害,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及快的需求。
36氪未來消費:不局限于消費領域,你還喜歡哪些中國公司?
李明光:我喜歡兩家中國企業(yè),一個是華為,另一個是萬科。先講華為,它以重研發(fā)投入著稱,任總最打動我的一點是,狼性的管理理念。而萬科是相當職業(yè)化的一家公司,管理的標準化和現代化做得非常好,這是我特別想學習的,因為我比較感性,我希望UR未來有自己的科學管理體系,這能保證企業(yè)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
36氪未來消費:發(fā)力電商前,UR在線下默默生長了十多年。從2020年到2022年,UR在天貓618銷售榜上的排名一路上升,終于拿到冠軍,超過優(yōu)衣庫。你認為服裝品牌從線下往線上走,會更容易些嗎?
李明光:在我看來是的,線下能夠建立起更為穩(wěn)固的用戶基礎。做線上,說白了就是在平臺上開一個店,當然了還考驗運營能力,比如不同的直播怎么玩兒。但線下的鏈條很長,涉及多城市管理,選址只是第一步,還有空間設計、裝修、水電消防等環(huán)節(jié),付出的成本更多。收銀臺在哪里,開門寬度是多少,動線怎么走,這些問題很瑣碎。對于大店來講,氛圍營造又是門學問。
36氪未來消費:上海是UR的“大本營”,門店數比ZARA還多,你們的開店邏輯是什么?
李明光:我們叫“洋蔥”原則。在中國,先開上海再開其他城市,因為上海是中國的時尚之都,在那里立住腳,就可以順勢而為,影響其他城市。在上海,最好是從淮海路或者南京西路開始,不能突然間有一個很偏的郊區(qū)讓你開你就去開了,要有所堅持。
UR門店,品牌供圖
36氪未來消費:為什么選擇在2015年放開加盟?
李明光:2010年融資成功后,我發(fā)現直營店單店投資很大,大約600萬一個店,資金有限,加上中國市場那么大,最后還是要放開加盟。這個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件很巧的事情,有家鄭州的Shopping Mall找我開店,我看到這個Mall的位置好像不太好,就不敢開,后來他說我來投資,你幫我管理吧。那時候我們缺錢呀,我就答應了,結果也證明了效果是不錯的。
2015年放開加盟后,規(guī)模就跑出來了。每年開店節(jié)奏都很穩(wěn)定,基本上都是50家,哪怕在過去三年,也都是40~50家。
36氪未來消費:2015年起,UR開始品牌轉型,提出了新的定位。你不想再被外界稱為“ZARA的中國學徒”了。
李明光:2015年之前,我們在Shopping Mall發(fā)展,很多人都說我們是第二個ZARA,說心里話,那時候是有點不服氣的。中國很多成功的品牌,比如互聯網品牌,都是學習國外先進的商業(yè)模式轉化過來的,我不懂為什么這對于服裝品牌就很不容易接受,所以我想要打造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UR。
快時尚最火的時候,有三個詬病的地方,原創(chuàng)性不夠、品質不好以及不環(huán)保。所以我就重新提出了“快奢時尚”的定位,想在“快時尚”和“輕奢”之間找個市場空白點——設計更加潮流,品質更高,價格自然就相應拉高了;同時更新不要太快,解決環(huán)保問題。
后來,大家會覺得有點矛盾,“快”和“奢”其實無法兼得。團隊現在正重新思考如何描述新的UR定位。
36氪未來消費: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UR,這意味著UR的野心不只是在國內與巨頭展開較量而已。
李明光:戰(zhàn)略理論會告訴你,先把中國做大做強再出去,但是我覺得有更高追求的服裝品牌不應該這樣。于是,2016年UR在新加坡開了海外首家實體店。
36氪未來消費:為什么不先做透中國市場再出海呢?
李明光:UR的品牌定位、愿景,決定了我們必須國際化。第一,中國服裝市場雖然也大,但它只占了全球1/4的市場,要實現超千億營收,單一品牌必須全球化。你會發(fā)現,中國沒有超過300億規(guī)模的單一服裝品牌。確實什么樣的風格都能生存,但隨著消費者的審美偏好越來越國際化,風格更國際化的品牌才能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如果能夠在全球立足,那證明你的時尚度已經達到國際化水平。
第二,中國很多服裝品牌往下走就妥協(xié)很多,妥協(xié)之后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會獲得銷售的增長,但是過段時間,消費者覺得你不夠fashion了,就會拋棄你,所以這很考驗品牌的戰(zhàn)略定力。UR并不是只有國內下沉、逼自己妥協(xié)這條路,為什么不先走出國門接受挑戰(zhàn)呢?新加坡的國際化程度很高, 我們的門店增長也挺好,現在證明我們這個策略是對的。
36氪未來消費:國內會去下沉市場嗎,需要妥協(xié)嗎?
李明光:遲早會往下沉市場走的,但什么時候下沉以及在哪些方面“妥協(xié)”,內部還在思考。UR是能夠承上啟下的,不僅能夠去國際市場做風格升級,還能在中國滿足一波在時尚度上比國際水平暫時弱一點的消費群。
前十年“慢”,是對的
36氪未來消費:UR創(chuàng)立前十年都沒有盈利過,現在回顧這段時光,它對你和UR有何意義?
李明光:這十年是打基礎、練內功的階段。我2009年開始去融資,2010年融進來1000萬美金,2011年又缺錢,又融了6000萬人民幣。也就是說,從創(chuàng)立到2017年之間都比較缺錢。UR做到10個億了仍舊沒賺錢,就有投資人跟我說很多你的服裝同行5個億都賺錢了。然后我們就去查,人員數量是不是太多了,成本是不是沒管好,都查完一遍發(fā)現好像都不是這些問題。
做到20個億的時候,我們還是沒盈利。然后投資人又問我為什么還沒賺錢,我也找不到其他理由了(笑),我們自己總結可能就是我們的商業(yè)模式決定了吧,UR就是一個高舉高打的品牌。
36氪未來消費:高舉高打,有什么利弊?
李明光:我一上來就開大店,非常重視門店形象,在裝修方面的成本把控可能沒有做得那么好。經過10年漫長的積累,我們終于建立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壁壘,其他品牌不是有一點資本或者一個想法就很容易進來了。
從沒有規(guī)劃的一沓貨到很有系列性、策略性的一盤貨,店鋪空間從不太好看到越來越好看,我們就這樣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商業(yè)模式。2015年放開加盟,一下子就發(fā)展很快了。這十年過程慢,我現在回想起來是對的。
36氪未來消費:跨越不同營收規(guī)模,分別給公司帶來了哪些挑戰(zhàn)?
李明光:UR能夠走到今天,最核心的原因是我們的商業(yè)模式從始而終,沒有太大的變化。規(guī)模化擴張,在效率方面會有影響,我們最近正在思考如何讓已經成長為大公司的UR更加靈活。
我看過很多報道說1個億是道坎,50億是道坎,100億是道坎,我也在不斷體驗每一道坎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樣。早期我會擔心或者說質疑,以我自己和團隊的能力,真的能做10個億、50個億嗎?但是現在,我們正向百億規(guī)模前進。
36氪未來消費:過去三年,你的“焦慮”是什么?
李明光:我最大的體會是現金流很重要。特別是去年疫情開放前的11月份,覺得企業(yè)隨時會倒下,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種焦慮。不過,財務總監(jiān)比我更焦慮(笑)。我其實有想過,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我如何讓UR東山再起?答案是,維持服裝本質,基本能力的部分我依然可以做好,那就是我們的設計。
UR女裝,品牌供圖
36氪未來消費:如果你是今天進入服裝行業(yè)創(chuàng)業(yè),會選擇一個不同的切口嗎?
李明光:如果今天我發(fā)現在快時尚行業(yè),除了ZARA以外,沒有第二個領先的品牌,我依然會選擇這個切口。
服裝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yè),我稱它為“切蛋糕市場”,每個企業(yè)的市場占有率都比較低。它不是一個朝陽產業(yè),但也不是夕陽產業(yè),好的點在于市場容量大,需求分層且多元。優(yōu)衣庫創(chuàng)始人多次榮登日本首富位置,LV總裁則是世界首富,ZARA老板也是歐洲的第二富豪,我就在想,為什么大家認為這么傳統(tǒng)的所謂的服裝時尚產業(yè)在日本、歐洲這么發(fā)達的國家,誕生了超過科技公司的優(yōu)秀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我的理解是,服裝是精神產品,物質滿足后,就需要服裝來滿足精神需求,科技不能解決這個需求。所以服裝也是一個可以成就偉大企業(yè)的一個產業(yè)。
創(chuàng)意美學能力是這個行業(yè)的難點,是影響行業(yè)波動的重要因素。投資者也經常問我如何持續(xù)保有創(chuàng)意,我覺得快時尚產業(yè)似乎是有些辦法的,能讓這個波動變得更小一點。
36氪未來消費:UR讓這個波動變小的辦法是什么?
李明光:數字化建設是關鍵。舉個例子,我們有爆款、暢銷款、平銷款、滯銷款和超滯銷款,爆款會有共性,那就將這個共性最大化,把這個因素加入到暢銷款中。總的來講,UR會借助IT系統(tǒng)高效決策,也依賴買手、設計師的感性能力。在整個商品結構里面,銷售導向和重創(chuàng)意發(fā)揮的產品各占一半,我們會做好平衡。
我們很早就確立了兩個戰(zhàn)略——時尚UR和科技UR,時尚為根,科技為本。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時尚,而科技可以助力提升經營效率。我們的IT團隊接近200人,這在線下營收占大頭的服裝公司里面是很少見的。我們在這一塊的投入僅次于產品研發(fā)。
36氪未來消費:關于品牌打造,UR的最新思考是什么?
李明光:以前覺得店鋪就是我們最好的廣告,核心在于從視覺、空間角度為消費者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產品好的話就是事半功倍,但現在發(fā)現單單這個策略可能不夠。過去十多年,UR靠產品力驅動品牌發(fā)展,未來10年我希望增加一個品牌力,實現產品力與品牌力雙輪驅動。從今年開始,我們會發(fā)力品牌力建設,讓品牌的個性、精神更加鮮明。時尚行業(yè),從來都是需要表達的。
36氪未來消費:你希望UR最終長成什么樣子?
李明光:很多海外時尚品牌來到中國,在上海、北京、廣州、杭州等地四處開店,但是還沒有一個中國品牌可以在倫敦開、在紐約開、在慕尼黑開、在洛杉磯開。未來10~20年,中國一定會出現這樣的品牌,為什么不能是UR呢?
服裝企業(yè)要規(guī)模化發(fā)展,一定會走兩條路,一條是品牌全球化,另一條是多品牌。未來,UR這兩條路會同步走。
36氪未來消費:現在還會經常回到第一家店去看看嗎?
李明光:如果說那家店還保持著原來的狀態(tài),那我可能會經常回,但是它已經變成另一家店了。
36氪未來消費:你自己有了哪些變化?
李明光:人肯定老了,性格也更安靜一些了。對服裝的熱愛,對美的追求,以及對品牌使命和愿景的堅定,從來沒變過。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