誼品轉型硬折扣背后的啟發
出品/聯商VIP專享頻道
撰文/袁則
在合肥,在重慶,誼品不斷在推進“誼品批發部”“一件也批發”的店鋪整改,在全國各區,折扣牛、愛折扣、奧樂齊、條馬、吖嘀吖嘀、零食魔琺、小象生活、京小盒等一大批硬折扣店興起。
這個時代,企業的很多行為都會有人評說,很多時候,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厚重的歷程,判斷一個企業或品牌的作為,我們始終得相信,眼下的決策,應該是他們自身“最善”的決策。因為缺乏資訊厚度,我們一直不太敢妄議一個企業的好壞,而總是從美好商業的尺度,探索一些積極的力量。誼品轉型的批發部,恰恰是國內熱點話題——硬折扣店的案例。所以,本著同樣的角度,透過誼品,我們試圖發現什么,獲得一些啟發。
一、誼品愛變、求快似乎是其企業基因
作為國內早期從事生鮮折扣經營的企業,成立于2013年的誼品,過去一直是令人驚嘆也有些爭議的存在。短短幾年快速擴店至千家,創業以來估值不斷提升,幾輪融資,投資方穩定在今日資本、騰訊、美團等少數幾家,而后就是風風火火的要對現有上千家門店進行改造......相對大批風口折戟的公司,誼品是有其獨特的價值的。
從各種公開信息中,我們似乎能看到誼品一直在做“快事”:
①2018年完成2.4億A輪,強調合伙制、門店效率、垂直供應鏈;
②2019年3月完成20億人民幣B輪,加速線下門店布局及物流,加工中心建設,進入更多的城市。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依托,打造智能零售中臺體系,計劃拓店至1000家,下定決心做數字化建設、員工的任務化;
③2020年8月和10月分別完成25億人民幣C輪和戰略融資,發力電商平臺“誼品到家”定義為外賣業務),接近6000個提貨點,完善倉配系統;
④2021年7月,誼品生鮮完成了新一輪融資,龍珠、騰訊繼續跟投,精細組織調整;
⑤2022年對旗下1000多家店進行“活著的菜”24小時精品店改造,對門店生鮮實施精細化,供應鏈建設要把賬算清楚;
⑥2023年轉型批發部。
一個企業像一個人,不停在求變,我們要怎么看?
有時改變,需要很大的勇氣。擴張、向好、掙扎、求生,是生命體的天性,行業更迭,往往是一鯨落,萬物生。不管是資本加持還是自我擴張,前進,都是值得贊同的一種精神。所以,看待國內零售的榮辱成敗,我們更愿意用秉性的標準,而不是成王敗寇。
二、誼品轉型背后是對流量和效率價值的追求
從相對早期開創社區生鮮折扣店、到裂變式的全國開店、大面積開設到家服務、大幅度升級四代店,到近期退出各邊緣市場、大面積地整改批發部,誼品似乎一直在用“快”方式做事,所以,業內會有誼品只想“風口套現”的評價。但創品牌與風口變現,最終都有賴價值的實現,如果有價值,誰不想呢?
轉型批發部,誼品到底能提供什么價值呢?
(1)首先,從零售的大環境來說,求變,關乎生存價值。
中國零售品牌一直有生存之爭,存量過剩,競爭過度,一直是商業基本態,這與品牌大小多少都無關。從早期的百貨、超市、大賣場、購物中心、便利店里,到后來移動電商、O2O、全渠道、直播,零售的江湖,概念涌現,而這一切,都是供需市場雙向“互馴”的結果。我們看見的,是消費市場的風云變幻,在長期價值與短期風潮之間,似乎所有人都在“趕秀”。蘇寧、步步高、大潤發、家樂福、永輝......時代之下,每個企業都在堅持,也都在放棄。觀察者們從中提煉各種行業評價,但面對業績,也只有責任在肩的企業家們自己,才有焦慮的切膚之痛!
三年疫情,中國零售遭遇的是考驗,是誘惑,更是洗禮。疫情猛然開始,然后又猛然結束,從長的時間尺度上看,多數人遭遇的,更像是一場變故!而今天,實體零售事實還處在疫情累計的供給側中,商業冗量依然過多、大家生意都不是太好。活下去,活好,成為一種本能,本能之下,有人退、有人熬、有人變、有人攻。
而轉型批發部,做硬折扣店,似乎是誼品的變與攻。從邏輯上講,這與其“24小時折扣店”理念并不矛盾,更像是一種精進。
(2)其次,折扣店是零售的邊緣機會,可能也是誼品找到的發力空間。
從網絡信息可以看出,誼品似乎是較為快速地模仿了重慶條馬——一家重慶本地較具口碑的食品折扣店,從VI、廣宣甚至陳列風格都十分相似;模仿,很多時候也體現了誼品對競爭的反應。
圖源:小紅書
從口碑來看,在川渝地區,奧特樂、條馬、吖嘀吖嘀、零食魔琺這類折扣店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有些品項價格甚至可以低于線上。趨勢上,像條馬、京小盒、奧特樂、折扣牛、好特賣、樂爾樂.....低價+品質,這些新品牌以價格殺手進入市場,在資本的加持之下,擴展速度很快,做大,本身就是價值答案。
對誼品批發部來說,我們看到的變化,一定會有顯而易見的價值表現:
首先,品少,整體價值鏈效率都會更高。做減法,精選,這是近兩年一直在提的策略,而折扣店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執行這些策略,小象生活、零食魔琺把品項控制在1000品;奧特樂、折扣牛等把品項控制在800品左右,大部分折扣店似乎都在這個范疇。食品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少品帶來的好處幾乎是整個價值鏈的:單品突出,管理難度會降低,物流效率會提升,供應商議價能力會提高;終端,補貨理貨會快,貨品周轉管理會好,防盜控損效率更;線上,更有履約單價優勢。所以,誼品的轉變,在貨品效率上無疑會變得更高。
只不過從那么多的品項存量中進行篩選和精選,對供應鏈會是巨大的考驗。過去積壓的存貨、供應商合作關系、新品項的定價壓力都是挑戰,并且是一個巨大的口碑挑戰。這,可能是很多零售業轉型轉不動的“癌障”,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誼品做的是件大事,也是一件險事。
其次,簡單,成本調控有了更大的空間。實體零售人都知道,人力、房租和水電是店鋪的三座大山,尤其是人力。在缺乏完全技術替代的情況下,少人的代價很多時候是服務變差,從而惡性循環,尤其在社區店,更會因服務影響生意。誼品轉型批發部,應該能夠為降低成本提供空間,品少,管理難度減少,在低價的核心撬動下,業績有保障情況下,費率應該會更優。
第三,低價,會有流量空間。過去,大賣場一直有品類策略,所謂線內聚客,線外營客,生鮮聚客,食品、百貨轉化。而競爭之下,超市每個品類都需要聚客營客。誼品批發部,可以說是用低價,升級了自己流量聚集手段。目前我們不確定其效率情況,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低價,最終一定會有轉化流量。有流量,一切就有可能。
而誼品,應該不太可能會放棄其生鮮能力。我們看到的一些批發部,更像是小面積或商圈不足以支撐生鮮經營情況下的靈活選擇。從這方面看,重慶條馬,似乎是給了誼品業態發展的另一種啟發,就是把那些小物業、不適合經營生鮮或競爭過于激烈的社區,開設批發部進行品牌擴張。
所以,網絡上有觀點覺得誼品放棄了生鮮,很大程度上應該是誤判。部分店面的改造及放棄生鮮,說白了,肯定是這些店虧的太多,效率太低。這如同錢大媽、叮咚退出部分市場邏輯應是一致的。
可以想見,誼品結合其生鮮優勢,在同一個商鋪空間中,全類都有自己的流量作用,這樣的社區店,一定是有殺傷力的,這也是值得所有社區經營者理解的邏輯。不論最終效果如何,誼品所給予的商業思考是值得吸收的。
三、轉型的背后,有踐行低成本和組織效率的挑戰
1、踐行低成本的挑戰
對企業來說,轉型,總是意味著要打破和拋棄一些東西;關店、裁人、退出一些市場,許多人看到的是舍棄、不行了,但對企業來說,可能是肌體更加健康。
而轉型折扣店,流量的背后是低價-低毛利率,這是硬折扣店比較現實的挑戰。如果不是依靠會員費生存,企業最終必須找到轉化空間,要么是自由品牌的空間,要么就是內部極致的運營成本,否則,企業靠什么存活?
我們不太確定誼品整體鏈路成本如何,但對于一個有著十年運營時間的公司來說,誼品可能需要去解決所有公司大了之后的共性問題——邊際成本變高。如同所有價格殺手品牌的成長路徑一樣,低價切入市場,然后成本變高,規模效應迎來拐點,品質和漲價是企業的必然選項,這可能也是很多大型企業創新失敗的邏輯悖論。低價并不是戰略,背后的低成本才是!
而硬折扣店,如何才能使成本更低?
(1)價值鏈層級少、流轉效率高、節點簡單;
(2)組織精簡高效,運營費用低;
(3)采購規模效應及供應鏈合作政策;
(4)精簡SKU及高效周轉;
(5)實施自有品牌戰略;
(6)零售技術創新......
我們不太確定誼品在尋求毛利率突破和整體低成本上的措施,只是從當前的行情來看,兩個方向的措施都是挑戰極大的存在。而企業的品牌形象、門店方差、持續發展等,也需要融合在做大規模和做強質量的維度中去解決。
今天,社區商業已從過去的香餑餑變成資本罕至的業態,這說明她已經壯大。整體行業的壯大有時意味著一些小品牌的弱小,市場夠大、夠成熟,同樣會不斷吸引低成本殺手的進入。所以,在社區生鮮領域,大家都會有增長、成本、競爭和生存的挑戰,而每個品牌,每天都在踐行自己的解決方案。
在社區生鮮領域,生鮮傳奇和誼品,過去一直是向左向右的兩個范例。在合肥,對比兩個企業的門店,往往會有兩種不同的感覺:
A、生鮮傳奇:用體系、科技、文化上的重投入來解決標準化的問題,搭建了自己優質低價的品牌價值體系,像個大家閨秀,有豐富感和質感,門店表現穩定,行業一直有很好的口碑;而背后是重資產——物流及加工中心的大支持,延續的邏輯必然是需要產能轉化,從而降低邊際成本,所以,生鮮傳奇必然需要更多門店銷售渠道、亦或是作為一家生產型零售,對外提供2B或代加工服務,從長遠布局看,有很高的價值;
B、誼品:用合伙、賣貨、做生意的邏輯,粗獷,活躍,門店很多顯得亂,好的門店人氣旺,不同店經營標準差大。但顯得更輕,更靈活,低成本快速發展。規模變大之后,無疑會帶來社會責任的要求,規范化、標準化提升,能控制價值鏈的關鍵節點,同樣很有價值。
兩者頗有些像大賣場早期的沃爾瑪和家樂福,一是門店嚴控標準化,一是門店高度靈活,而最后殊途同歸的像大潤發,能夠較好地左右平衡。可能選擇無所謂對錯,只有自己的邏輯自洽,同時可能也意味著結構性代價。路無好壞,中國零售應該容得下萬種可能,而最終殊途同歸,靠市場來檢驗。
2、轉型成敗的背后是組織能力
所有的一切,是企業創始人認知之下的組織打造。所有企業,對管理層意志的理解、落實,都會有漏斗效應。從很多角度評判,誼品都是一家想法不斷的公司,從去年風風火火推出“活著的菜”,到今年大面積轉身批發部,似乎是一種邏輯跳躍。而這樣的轉型,勢必需要內部組織補位。對誼品來說,如果認知不亂,很大程度倒能顯得其組織能力強大,亦或另一種可能,其內部已經適應了這樣的“折騰”。產生的表現,可能是沉淀不足,延續性不足。
從網絡信息上看,我們能看到這家公司極其兩極化的消息。這也讓我們非常好奇,從誼品團隊在各種公開場合交流的點來看,我們似乎很少看到其對自身品牌形象打造的內容,誼品,似乎很像一些職場上,我行我素、放蕩不羈的“狠人”。
所以,可以想象,誼品內部人心里是有磨難的。誰都想有好的口碑,誰都想店鋪清清爽爽,而不為,很多時候能折射出來一些經營生鮮的痛點,要么是對盈利的追求,要么有另外的重心,從最近兩年的新聞看,改造,似乎一直是企業內部主題。生鮮業態的粗獷性、改造任務重、沉淀不足,而這些,也可能是這些年誼品一直未能有效解決品牌美譽度的重要原因。
當然,每個企業都有自身存續的邏輯,每個組織都有獨一無二的“指紋”。移動互聯時代之下,概念迭起,消費者迭代,組織探索,適應變化,本身可能就會有多個維度。誼品們都是大時代中的一員,所以,從美好商業的角度,我們只能有這樣那樣的期望,讓子彈飛一會兒。
四、誼品轉型背后的啟發
因為PEST(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的不同我們多次給予零售業發展階段的定義,見微知著,今天,透過誼品轉型批發部,我們也試圖從中汲取些養分。
(1)轉型的核心,永遠該是效率。品效、人效、費效、投入產出比、動銷率、周轉率......效率在很多資源要素上都要有體現。企業很多時候的轉型,是在“要素+時間”的組合里,有的是業態轉型、有的是渠道、是組織、是技術......效率提升一直會有個認知升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進行反思總結,最后才形成迭代、進化亦或蛻化、流變的效率定義。我們追求改變的深度,最后都歸整在“效率”這兩個大詞上。所以,我們都需要自問,我們的效率怎么樣?空間還有多大?用今天看過去的選擇,是進還是退......
(2)零售轉型,底層的不是方向選擇,而是選擇后的邏輯自洽。會員店也好、硬折扣店也好、全渠道升級也好,方向都可以對,但對新的方向之下,考驗的永遠是圍繞這些方向,企業建立的自洽邏輯系統,當前不具備也不要緊,投入資源、限定時間,能夠逐步進入自己的良性循環體系也行。對每個已經改變的企業來說,我們的邏輯自洽了嗎?進入良性循環了嗎?還需要何種資源要素支持......
(3)轉型考驗企業的決斷力。沉沒成本對很多人來說一直是成本,但從本質上講,沉沒成本從產生那天起就已經不是成本。很多企業的衰老,恰恰是缺乏速率。轉型,很多時候就是意味著決斷。透過誼品近幾年的發展,我們看到的是一家企業的變化,更鮮明的還有這家企業的決斷,在門店形態、改造、去庫存、市場選擇上都有快的決斷。這點,足以讓我們也來個自評,我們,是否該做出抉擇?魄力怎么樣?傳承什么?打破什么......
它山之石可攻玉,在當下困難的階段,每家企業都在依照自己的資源稟賦,嘗試改變,在效率、邏輯和決斷力方面,每個企業都在選擇,時間,會給出答案。
五、硬折扣店的展望
在轉型方向上講,隨著新經濟周期的啟動,中國的硬折扣店風起云涌,低價殺手形成的勢能已經積蓄,也必將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像會員店一樣,新品牌還會不斷涌現,折扣勢力也一定會有新的江湖故事。而這些品牌運作下來,一定會驅動零售業向精益管理的深水區不斷推進:
(1)低成本,意味著更大程度的精益化。我們過去對零售的探索,很多時候并沒有否定“多”這個底座,因為我們越來越認同顧客需求的豐富化和多樣性,加法成為一種本能,多數企業從低成本、少,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多與優質的成本循環。以少而精為基石的邏輯體系和商業實踐,則還有巨大的探索空間,硬折扣店更是如此。在當下國內食品供給整體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硬折扣應該會有更大的未來。
(2)防止低價殺手從邊緣市場壯大。折扣的市場不可能只是靠臨期支撐,基于整體價值鏈的低成本,基于工藝革命,高品質低價,應該一直會有市場。零售業的價值雖然不一定全部在低價,但最可能形成企業傷害的,永遠是低價殺手,品牌零售需要自己的競爭壁壘,用戶是第一位的,而從競爭的角度,如同過去網絡零售、社區拼團以低價沖擊市場一樣,應對低價殺手,企業應當永遠有一種警覺!而這種驅動,有可能會讓很多企業開發這種業態。
(3)高效率,永無止境。品項精選、大包裝、自有品牌、流程簡約......這些主題詞,可能是泛行業的,但在硬折扣店這一業態中,可能就是基礎要素。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零售企業往硬折扣方向轉型,道、法、術、器,硬折扣都還大有可為。
最后,我們還是想說,由于缺乏資訊和切膚之感,我們所說的可能都是錯的。面對硬折扣這樣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們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效率”意味著什么,“少”、“精選”要面對怎樣的糾結。對誼品、對所有零售品牌,可能我們都需要抱著敬畏的心態,不斷探究。有這種思維,我們相信效率一定會在新時代、新技術、新理念的加持下,不斷精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