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下,日本消費市場出現五大逆轉
出品/聯商個人VIP專享頻道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當下的日本,40年不遇的高通脹加滯漲,逼得普通大眾國民無法安心消費,三年疫荒折磨,將積累多年的底層矛盾暴露出來,底層大眾消費生態迎來新一輪大蕭條。
8月8日,總務省發布《家庭收支調查》顯示,2023年6月兩人以上家庭消費支出同比下降4.2%,連續第4個月下降,到今年第二季度已經是連續四個季度下降。作為經濟健康程度的硬數據指標,大和綜研分析認為,日本對內需的期望太高了。
1、逆轉之一:消費信心由平穩到降低
2023年的酷暑即將過去,日本消費缺乏活力的數據陸續披露出來,有分析認為,消費力不足源自生活環境不安、就業收入難以增加、對雇傭預期缺乏信任。比如,服裝導購員的年薪近年來多少有所上升,但多數依然在270至320萬日元之間,奢侈品牌的導購員最高也不過380萬日元,好的店長只有400萬日元左右,與1990年代保持同步,去掉通脹因素,實際消費能力在下降,很多員工在二手市場淘貨。
這個現象并不孤立。2023年3月7日,厚生勞動省公布企業雇傭員工的薪酬水平變化,2023年1月份,雇傭5名以上員工的企業,綜合名義工資上漲0.8%,實際工資下降4.1%,是2014年以來首次下降。與此相關的大眾家庭收入調查顯示,2012年以來,二人以上家庭無金融資產的“零儲蓄戶”數量從20.6%上升到31.2%,一人家庭零儲蓄數量從29.9%上升到46.4%,40歲左右的正式員工年收入水平相對徘徊,實際收入在下降,男性減少730萬日元、女性減少820萬日元,這個群體壓力最大。非正式就業人數比例為9.3%,比1990年增加3倍,顯示普通大眾生活相對貧困化在加劇。
根據日本財務省公布的國民生活壓力指數,2022年度為47.5%,回溯歷史,1979年為30%左右,1994至2004年穩定在35%左右,2013年以來逐漸上升為40%左右,到2020年度超過47%。
在金融資產1億日元以上的高級貴族家庭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普通大眾的社會壓力在增加、消費力在下降,這種情況下想讓大眾消費拉動經濟,要么是無知、要么是欺騙。
在這種表面分析背后,有人在持續挖掘洞察,日本失去的30年、甚至40年,根子是什么?底部在哪里?
有好事者翻出法國啟蒙三劍客之一(另外兩位是伏爾泰、盧梭)的思想家、律師孟德斯鳩在《波斯人的信》中的說法,大意是,一個國家的惡化,很容易由一個惡毒的指導者來實現,他直接導致最應有德行的高層群體做壞事,會分層級一直將惡行傳遞下去,影響到同體制下最后一代人。
日本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之一的森嶋通夫信奉孟德斯鳩的分析,他在《為什么日本會沒落》一書中分析,日本在戰后的執政者交接上出現問題。由于受到美國價值觀影響,出現表面民主化和非民主化傳統文化的抵觸,缺乏精神意志力和傳統人性力量,執政者德性惡,國民生態逐漸失去活力,這種大衰敗或許會持續50年,直到這種執政者生成機制完全更新。
本屆執政者提出建立新的資本主義,但是效果不佳。很多人以為2023財年壓抑的需求會反彈,個人消費將恢復,入境消費將增加,商業投資將增加。7個月過去了,事實與預期有很大差距。
日本政府有一項堅持多年的樣本調查,即大眾生活意識調查,包括四項主體指標:生活環境安全感知、就業雇傭前景預期、耐久高價品消費愿望、生活收入增加方法預期,近5年來,一直處于相對下降狀態,2023年雖然有所好轉,但是5月份以后再度下降。
2、逆轉之二:消費主流由事務回歸必需品
內閣府有調查顯示,1990年以后,日本消費主題出現分流,文化類事務消費加速增長、實物類商品消費呈現平穩態勢,由此推測精神文化消費代表消費升級。
根據總務省的“家庭調查”,商品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例從2019年的57.6%上升到2020年的61.3%,增長了3.7%,2021年回歸到60.3%,但是與2019年比較,仍然處于增長趨勢中,相關調查數據源也支持文化事務消費減少,實物消費比重增加,大眾消費主流向基本生活必需品回歸的結論,這是又一個重要逆轉。
以分析6000家店鋪POS數據聞名的intageSRI+,對2023年上半年日用品銷售增減趨勢做了排名和分析,最好的是醫藥品,前10個單品中有6個屬于醫藥品。第一位是檢測藥物,同比去年增長2倍,比2019年增長4倍,比如,常規抗原檢測。第二位是強心劑、第四位是維生素B1劑、第十一位是整腸藥,主要是國際游客需求大增帶來的業績,特別是在亞洲,這幾種藥品被稱為日本神藥。第六位是綜合感冒藥、第七位是鎮咳去痰劑、第八位是口腔用藥,主要用于感染輔助治療,不僅游客需求大,國內需求也在增長。第三位是口紅、第十位是彩妝用品,第十二位是防曬霜,第十四位是唇膏,說明公共安全系數提升,戴口罩的比例急劇減少。其它牛奶、果汁飲料的增長屬于基本健康需求和季節性需求。
顯而易見,上半年的大眾消費增長的品類,以生活基本需求品為主,兼顧安全和健康、社交。
根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等機構預測分析,基本生活品消費持續穩固增長。與2019年比較,預計到2030年食品增長3.9%,雜貨增長0.9%,家電增長13.5%,教養娛樂用品增長2.5%,醫藥品相關用品增長4.0%,家常日用品增長0.2%,實物消費大多與2019年相比有所增加。事務文化娛樂消費大幅度下降。預計外出就餐,即外食減少31.4%,旅游服務減少60.1%,相關絕大多數項目都出現大幅度下降。
到2040年的品類變化看,與2019年比較,家電增長6.2%,藥品相關減少0.4%,大部分實物消費保持平穩,只有服裝和鞋將大幅下降27%。由于人口高齡化比例加大,相關外食消費下降36.3%,旅行服務下降71.7%,出現深度萎縮的局面。
3、逆轉之三:擺脫實體店,電商加速發力
根據經濟產業省的“電子商務相關市場調查”,2020年網絡市場規模為12.2萬億日元,同比增21.7%,成為網絡消費爆發的標志性年份。
2020年,網絡購買的小家電類同比增長28.8%,渠道業績占比37.5%,書籍音像音樂軟件增長24.8%,渠道業績占比43%,家居雜品、家居渠道業績占比達到27%,是網絡消費主力軍。
大家比較關注的服裝類網絡消費增長狀況,2019年同比增長13.87%,很多服裝行業專家指出,日本人服裝消費不習慣網絡渠道,喜歡到店體驗嘗試,但是,到了2020年突然增長19.4%,到2022年增長22.7%。網絡渠道出現爆發式增長,完全出乎業內人士的預料。
2022年7月,以日本全國16至69歲的2000名消費者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獲得運動鞋消費信息源頭,44%的人使用互聯網,39%的人到實體店觀察獲得。
三陽商會曾經依靠英國品牌博柏利大行其道,但是結束合作以后,景氣狀態一蹶不振,2020年大江伸治臨危出任社長,大力推行改革,縮小產品線、壓縮庫存、減少促銷活動的正價營銷策略。2022年度回歸營業盈余,2023年度有望同比增長4.7%。同時,他也在解決多年困擾的課題——“擺脫對百貨店依賴”,在網絡營銷渠道發力,到2023年5月,網絡銷售比例為28%,代表了服裝品類長期改革方向。
新的嗆人說法是,買服裝一定要到店鋪體驗、試穿嗎?
除了上述列舉品類以外,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1年三年之間,食品類的網絡渠道業績也出現快速增長趨勢。
根據總務省的“家庭消費狀況調查”,2020年以來,網絡購物增長最快的是高年齡段的人群。2020年4至6月,增速最高的是70至79歲人群組,同比增長75.2%,其次是80歲以上老人,增長71.9%。2021年10至12月期間,70至79歲人群組增長28.9%,80歲以上老人增長28.9%,保持超過2019年增長率的水平。相比之下,年輕人和中年人的網絡購買增長率自2021年4至6月高速增長以后,逐漸回歸到2019年水平。一方面,解讀為老年人為了保護健康,采用回避實體店購買的方法,另一方面解讀為老人的網絡認知快速提升,曾經普遍存在的網購心理障礙,在健康安全風險危機面前,瞬間煙消云散,導致實體店客流下降,業績分流加速。
有調查顯示,消費者對2030年消費行為預測看法是,無現金結算(57.6%),使用網絡社交為主、兼顧電視及紙面媒體(4 8.2%),使用無人機送貨(47.5%),通過智能手機交換物品和技能(44.1%)。雖然,部分消費向實體店適度回歸,但是網絡數字化消費趨勢不會改變,日本消費偏愛依賴實體的傳統印象不復存在。
4、逆轉之四:業種價值結構再分布
一是、百貨店加劇兩極分化,一線中心城市高端百貨店奢侈品消費受到貴族追捧,銷售額高速增長,特別是排名靠前的7個百貨店鋪,業績超過歷史最好水平,即便反彈如此,地方百貨店業績還在下降,百貨業總體業績恢復到2019年70%左右,長期占據品類業績比重首位的服裝類,從1990年代的40%多下降到2022年的27%左右,食品類以29%的貢獻率超過服裝類,百貨業品類價值結構的重構或逆轉,說明大眾選擇性消費能力在下降。
曾經,鐵路公司在起終點站樓開辦百貨店。近年來,由于大眾遠離百貨店,東京的電鐵系百貨店將全部做出大調改,選擇多功能、復合化的商業方向,電鐵系百貨店的使命已經臨近尾聲。
二是、藥妝店更受歡迎,便利店呈現相對穩定狀態,7-11的增長份額的70%,來自收購的美國加油站便利店。行業總體與藥妝店和小型食品超市形成交叉競爭局面。從消費者選擇調查數據顯示,購買食品更愿意去藥妝店,而不是食品超市、便利店,主要理由是價格折扣、可以利用其它藥妝消費積分。顯然,價格因素起了決定作用。
國內人士熱議的低溫分級配送便當盒飯、飯團、面條等食品的新策略,根源在于日本政府推出的限制員工加班法律政策,由此將加大配送成本。羅森測算,實施新的雇傭加班法規以后,年度成本將增加20億日元,只能從配送溫度角度嘗試降低頻度、減少成本,7-11將從日配4次改為3次,羅森將從3次改為2次。7-11正在營造市場聲勢,引導口碑,是被迫采取的價格平衡策略。
三是、高質低價店人氣旺,島村、唐吉訶德等服裝服飾雜貨店,以價格低廉、質量可靠為主打,從綜合超市搶走服裝相關市場份額,業績持續增長。以天天低價為標識的OK超市,始終堅持低價策略,而且堅持誠信、熱情服務,連續14年贏得顧客滿意度第一名。在國內逐漸擴大影響的NITORI似鳥時尚家居店,同樣采用自營渠道、低價創新的策略,穩居日本國內市場頭牌,而屢屢嘗試漲價策略的無印良品,市場口碑似乎有所淡化。
在波詭云譎的大環境中,商業的薄利多銷策略,是大眾消費的不二法則。
5、逆轉之五:中國游客消費,暫停
2023年以來,日本國際入境游客消費快速復蘇。2023年6月,訪日游客人數是2019年同期70%,消費額恢復到95%,但是,實物消費占25%,文化事務類消費占75%,主要游客來自歐美、東南亞,韓國取代中國,入境人數最多(參見圖示)。無論人數還是消費額度,相差的那一部分,應該就是中國大陸敢花錢的那一群人的支持。
日本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大陸游客的購物消費占比為52.4%,2015年購物消費占比為60%,2019年購物消費保持在51.1%,這個誘惑太大了,眼巴巴地被期待著。
可是,中國大陸游客突然按下赴日消費游暫停鍵,這個逆轉有點突然,讓很多日本商家看不懂了。
那么,絕大多數以購物為樂趣的中國游客,為啥赴日旅游、消費減少得這么多呢?除了出入境政策因素以外,根據龍圖旅游發布的4月份調查數據,58%的大陸游客不愿意去國外了,因為擔心安全鄙視、擔心費用高漲,自己的錢包續命不足、沒有余糧了,堅持不住了,也就是消費力跟不上了。
結尾:兩點看法
第一、從日本權威口徑閱讀感受,其總體經濟運行處于緩慢萎縮通道,未來實體商業設施的銷售額將不斷減少,以2019年為基數100,2030年控制在下降5.7%至12.5%,2040年控制在下降14.2%至22.7%,對其影響因素分解,網絡消費占10.5%,少子高齡化占7.5%,按大眾收入年增長率計算,如果在2%左右,商業運營會保持相對穩定的生態,但是,需要建立在通脹和通縮糾結基本解除,執政者拿出人性、智慧、國際化戰略,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不管政策如何改變,客觀上,少子高齡化和網絡生活方式擴大這兩個社會維度,是長期且不可逆轉的趨勢變化,對商業行業來說,是“緩慢前行中的不可抗危機”。
所以,日本商業生態的今天,與更加多元化、多叢林化的中國商業生態比較,可借鑒的戰略思想和理念會沉淀得越來越多,基于社會機制和契約環境等凝成的運營邏輯會越來越少,在多變的末端、呈現端看到的、模仿的,更像是觀賞魚缸、鸚鵡學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