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的菜刀,還要被大蒜拍斷幾次?
來源/無冕財經
撰文/郭俊宇
有著400年歷史的百年老字號張小泉,被一顆蒜絆倒了3次。
近日,有消費者在網上發視頻反映,用張小泉刀具拍蒜,結果刀斷成兩截。
這是張小泉第三次“拍蒜斷刀”了。一次次的斷刀事件,不僅讓張小泉的百年聲譽嚴重受損,也讓它的業績承受了巨大壓力。
400年傳承下來的口碑,或許正在被一次次的斷刀事件消耗殆盡,所謂的百年老字號,或許就只剩下一個名字了。
01
張小泉不再傲慢,已經晚了?
第三次陷入斷刀風波的張小泉,似乎沒有一開始那么傲慢了。
有消費者此前發視頻反映,用張小泉的菜刀拍蒜斷成兩截。該話題在10月20日當天登上了微博熱搜第2名,在榜時長達10.6個小時,有1.5億的閱讀量和2473的討論量。
▲張小泉第三次斷刀上熱搜,圖片來自微博。
印象中,這已經是張小泉第三次因為“拍蒜斷刀”上熱搜了。
第一次是2022年7月,一位廣州消費者用張小泉菜刀拍蒜,結果把刀拍斷了;第二次是今年2月,江蘇徐州男子吐槽,用張小泉菜刀拍蒜,結果刀斷成兩截。
“拍蒜斷刀”一再發生,但張小泉的態度變了,變得不像一開始那么傲慢了。
在去年7月份的那次斷刀事件中,張小泉經銷商客服給出的回復是“菜刀不能拍蒜”。之后,張小泉的總經理夏乾良又試圖教育消費者,表示國人用刀的方式不對,要像米其林大廚那樣切菜。
那時候,不管是張小泉的售后客服,還是夏乾良,言語中似乎藏著一種教消費者如何用刀的“傲慢”,讓不少消費者深感不適。
在第二次的斷刀事件中,張小泉廠家回應稱,刀能不能拍蒜主要看材質,硬度越大越脆越容易斷,后面會提高產品質量。
而在這次的斷刀事件里,張小泉的網店客服一改之前的態度,承認刀可以拍蒜,但要輕拍。該客服表示,并不是菜刀不能拍蒜,要看使用場景,因為張小泉出了很多款不同的刀具,每款用的材料不一樣,有些材料比較硬的刀具就容易斷裂,并表示一直也在改進產品。
這次有消費者“拍蒜斷刀”之后,張小泉的客服表示菜刀是可以用來拍蒜的,但要輕拍,不建議使用菜刀大力橫拍大蒜,希望消費者專刀專用,甚至還推銷起自家的拍蒜、壓蒜等小工具。
張小泉客服態度的轉變,顯然是受到之前輿論的影響。不過,這種轉變似乎有些晚了,在第一次的斷刀事件發生后,張小泉的口碑以及業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今年1月份,中消協發布了“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便包括張小泉“菜刀不能拍蒜”,警示企業須尊重消費者權益。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張小泉菜刀的投訴量,從去年的10余條增加至90條,投訴內容包括工具斷裂、卷刃、菜刀為殘次品、出售假貨等。
▲黑貓投訴平臺上消費者的投訴。
同樣受到沖擊的還有它的業績,從2022年開始,張小泉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營收增長8.7%,但凈利潤卻下滑46.58%。
2023年,張小泉的業績依然延續去年的頹勢,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35億元,同比下滑14.84%;實現歸母凈利潤634.8萬元,同比下滑81.46%,出現了營收、利潤雙降的情況。
從去年至今,張小泉不止一次說過要提高產品質量,但“拍蒜斷刀”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百年老字號的名聲,也在一次次的斷刀事件中被消耗。
02
無心制刀,熱衷跨界
張小泉當下的困境,或許與這些年的“不務正業”有關。
這家百年老字號早就無心制刀了,自2021年上市后,張小泉的心思幾乎都放在跨界上。
2021年9月,當時剛上市的張小泉就宣布成立家電事業部,準備推出電飯煲、破壁機、榨汁機、攪拌機等20多個SKU,意圖在競爭激烈的小家電紅海分一杯羹。
同年11月,張小泉又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經營“化妝品批發、零售”相關業務;2022年4月,張小泉又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食品銷售。
企查查數據顯示,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共投資有9家公司,其中7家為全資持股,版圖涉及電子商務、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國際貿易、供應鏈管理等。
▲張小泉部分對外投資,圖片來自企查查。
跨界的步伐邁得很大,卻沒能成為它的第二增長曲線。
以廚具廚電(已改為廚房五金)和家居五金業務為例,2021年,這兩塊業務的收入分別為1.49億元、0.79億元,分別占公司收入的19.56%和10.35%,表現似乎還不錯。
到了今年上半年,這兩塊業務都出現了明顯的頹勢,2023年半年報顯示,廚房五金業務上半年的營收為9012萬元,同比下滑13.27%;家居五金業務的情況稍好一些,保持2.18%的低增長,創造營收為3884萬元。
張小泉的跨界算不上成功,營收大頭主要還是來自刀剪。張小泉或許高估了自己在其他行業的號召力,它的廚電產品在各大電商平臺難尋蹤跡,去年,廚具廚電事業群也改名為廚房五金事業群。
忙著跨界的同時,張小泉還熱衷于營銷。2020年至2022年,張小泉的銷售費用分別為8313.75萬元、1.17億元、1.4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9.32%、41.08%、24.66%。
相比之下,它在研發上的投入就顯得有點吝嗇了。2019年到2022年,張小泉的研發投入分別為0.17億元、0.2億元、0.23億元、0.24億元,幾乎原地踏步。
作為一家百年老字號,張小泉自認為有技術壁壘。按照公司自己的說法,“不斷研發創新過程中掌握了行業內較為領先的核心技術及工藝”、“為進一步保護核心技術,鞏固技術護城河,公司在研發過程中,及時將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為專利技術。”
然而,2023年的半年報顯示,張小泉的130項專利中,外觀設計專利占據一半以上,有73項;實用新型專利55項,發明專利僅2項。
這說明,張小泉這些年的技術投入,大部分只是針對產品外觀的投入,在實質的產品技術突破上,并沒有什么建樹,只是頂著一個“百年老字號”的頭銜罷了。
可見,這些年張小泉在主業上,投入并不多。
03
百年老字號,越來越名不副實
被拍斷的,不僅僅是張小泉的刀,還有它那百年老字號的傳承。
作為有著400年歷史的老字號,張小泉這塊招牌是它最大的資產,有很多消費者愿意為這三個字埋單。
作為被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刀剪行業馳名商標,張小泉有一定品牌價值和消費者認知。
老字號之所以成為老字號,是因為它活得長,而活得長的原因就在于產品好。
然而,在這一次次的斷刀事件中,張小泉的產品似乎并沒有那么好,反而還一次次成了同行的“墊腳石”。
例如,在第一次斷刀事件后,眾多同行借機宣傳自己產品:王麻子直播拍蒜、十八子直播拍鵝卵石、利磨坊直播砍樹,菜刀被玩出了新花樣。
而在此次的“拍蒜斷刀”事件后,王麻子又發布了一條標題為“菜刀鋒利度耐用度越好,就不能兼顧韌性了?”的視頻,視頻中展示的菜刀不僅鋒利,而且還能大力拍蒜、拍黃瓜,甚至拍冰塊。
▲王麻子發布的拍蒜視頻,圖片截自抖音。
這些視頻就像是在告訴消費者,它們的產品比張小泉這個百年老字號的產品更好。
這些同行之所以敢這么玩,是對自家工廠技術的自信,而張小泉缺少的恰恰就是自有工廠的底氣。數據顯示,目前張小泉70%的產品都是代工(OEM)生產的,自產比例甚至不足3成。
這就導致了張小泉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在三次的斷刀事件中,張小泉都表示是使用方法不當和材質硬度的原因。這種解釋有些蒼白無力,同行的產品為什么不存在這些問題?從根本上來講,或許是因為鋼材的品質差以及代工廠在技術上不過關。
三次“拍蒜斷刀”,或許并不是偶然事件,根源在于張小泉對研發的投入不足和管理上的失職,也就是對代工廠的把控不夠嚴格。
一次次的斷刀事件,已經讓張小泉的品牌聲望與產品之間嚴重背離,所謂的百年老字號,越來越名不副實。
如果張小泉在管理層面上還不能解決此類問題,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多“斷刀”事件,長此以往,百年老字號的名望可能會被消耗殆盡。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