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最低,10月全國僅新開10座購物中心
出品/聯商網
撰文/牧之
“金九”之后,卻無“銀十”。
在9月迎來近百項目扎堆入市的盛況之后,10月的商業地產市場則過于冷清,猶如煙花絢爛之后的意興闌珊。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10月全國新開業的商業項目數量僅為10個(不含專業市場、家居商場、酒店及寫字樓、純商業街區,商業建筑面積≥2萬㎡),新增商業建筑面積53.4萬㎡,平均單體建筑面積約5.3萬㎡。
開業數量同比、環比皆大降
10月份,全國僅新開10座購物中心,與9月份的89家相比,環比下降89%;與2022年同期的29家相比,同比下降66%。從近五年數據來看,今年10月開業項目數量創造了新低。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聯商網》認為,一方面,許多購物中心已經搶工期于9月底開業,借勢十一黃金周客流以提振業績;另一方面,受困于經濟大環境及地產行業拖累,加之商業地產開發的復雜性影響,一些項目延期到明年也實屬正常,而即便今年能開業,也索性趕元旦這一節點了。
從區域來看,10個項目分布在三個大區,分別是華南5個、華東4個、西南1個,華北、華中、東北、西北等四個大區均交白卷。四個大區全部掛零,如此情況近年來實屬罕見。
從商業體量看,規模在2至5萬㎡(含2萬㎡,不含5萬㎡)有5個商業項目,占比約50%;5至10萬㎡(含5萬㎡,不含10萬㎡)有4個商業項目,占比40%;10至15萬㎡(含10萬㎡,不含15萬㎡)有1個商業項目,占比10%;沒有15萬㎡及以上的項目�?梢钥闯�,體量小、內容更聚焦的區域性商業和社區商業正在成為熱點。
雖然整體開業數量少,但是百聯集團、王府井集團、寶龍商業、龍湖、天河城等知名商業地產開發商均有項目入市。
存量商業、非標商業增多
供給端趨于飽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存量時代已然來臨。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商業地產的主賽道已從“增量時代”向“存量時代”轉換。
10月份,有兩個存量改造項目,分別是百聯西郊購物中心和�?谕醺◤V場,占比達20%。而在9月份,全國有25個存量改造和調改煥新項目開業,占比近三成。
大多數存量項目,在商業空間上都存在“硬傷”,即便升級改造也難以消除。這也更加考驗項目招商能力和運營管理水平。而從各方面資源和實力來說,頭部知名商管公司接管不失為存量項目的最佳歸宿。比如百聯西郊購物中心、海口王府井海墾廣場以及9月份開業的北京五棵松萬達廣場、廣州天河領展廣場、沈陽中街吾悅廣場、徐州和信寶龍廣場等等。
▲�?谕醺◤V場
不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存量商業改造幾乎不存在投機取巧的彎道超車,仍需回歸商業調改的底層邏輯,從動線調優、場景打造、品牌招商到運營管理各個環節的精雕細琢,才能找到機會的突破點。
在供求失衡之下,競爭更加激烈,唯有創新才能活。于是,“非標商業”“網紅商業”“主理人商業”的說法走紅。而這些概念的底層邏輯是以消費為中心對商業項目的深度創新,重構消費內容和消費場景達到消費體驗的升華。
聯商網專欄作者方湖認為,商業過度供給,尤其是連鎖化復制,帶來較大的審美疲勞和體驗疲勞。標準商業發展已經遭遇瓶頸。與此同時,Z世代崛起,消費群體在變化,年輕一代消費者追求個性化體驗。體驗經濟盛行,消費個性化是大勢所趨。而通過不同維度個性化、差異化,商業可以在更高維度建立競爭優勢。不破不立,創新求變,尋找差異化競爭力,也是當前激烈的商業競爭下的必然結果。
今年下半年以來,上海海夢一方、龍華會、鴻壽坊、北京檀谷TANKO慢閃廣場、杭州綠城吉祥里等等眾多非標商業亮相。而在更早之前,代表項目有上海的前灘太古里、蟠龍天地、TX淮海以及杭州的天目里、成都的麓湖天府美食島等等。
▲上海龍華會
按照方湖的定義,“非標商業”從建筑結構、外部空間與商業關系、空間場景、逛游動線、業態布局、建筑與品牌組合等多方面重構人貨場之間的關系,以求建筑、空間、自然和品牌的有機融合,并結合人文和科技,打造沉浸式的消費體驗。
其實,“非標商業”之所以沒有標準,只是因為超過七成的商業是沒有選擇,因為舊建筑改建、廠區改造、面積小、形狀不整,無法滿足品牌商需求等,也無法復制商業集團的「標準」。
“非標商業”比標準商業更難,各方面都要求極高,需要更長的培育期,運營難度更大。正如方湖所言,非標商業做得好與壞,深刻考驗著操盤團隊的眼界、能力和資源。
附:2023年10月全國新開購物中心統計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