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硬折扣超市“鼻祖”退出中國市場
出品/聯商網
撰文/灰灰
“未來,公司會進一步覆蓋長三角地區和華東地區,到2025年預計實現800家門店的目標。”比宜德創始人兼CEO Philipp Spangenberg曾公開表明的“豪言壯語”,在2023年末劃上了尾聲。
比宜德超市已全面停業
12月23日消息,比宜德超市發布公告稱于2023年12月22日暫停營業,毫無征兆,也暫無原因。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比宜德或將退出中國市場。如果屬實,這也是中國商超企業開始折扣化以來倒下的第一家外資零售商。
《聯商網》查閱大眾點評,目前比宜德在上海有152家門店,昆山2家門店,雖然目前營業狀態顯示正常,但在撥打了10余家門店電話后要么顯示關機 ,要么是無人接聽。
上海一位行業人士向《聯商網》提供的信息顯示,附近的比宜德超市已經關閉,門店也貼著暫停營業公告。
同時,據該行業人士稱,“門口有司機在擺攤賣貨”。
比宜德的突然關門也讓不少消費者感到吃驚和惋惜。
有網友給《聯商網》留言稱:“我家后面就有一家,價格真的很劃算,突然就一紙公告貼門上閉店,太突然了。”
也有網友留言表示,“比宜德絕對良心超市,去年封控后的物價就他家沒漲,東西品種少但是價格實惠,開在居民區又方便,就這么關門太可惜了。”
還有一位自稱是比宜德員工的網友留言稱:“作為員工22號晚上營業結束突然說明天不用上班了,猝不及防,工資沒有拿到,賠償還得自己維權。”
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知名零售專家顧國建表示,比宜德是第一家中國商超企業開始折扣化以來倒下的外資零售商。它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7年了,業態性質更像是德國早期的阿迪Aldi,這樣的業態要在中國生存發展難度是很大的,它的倒下只是苦了廣大供應商了。
中國硬折扣模式的路難走?
比宜德2017年進入中國,以ALDI奧樂齊在德國老家翻版著稱,價格“感人”,商品、門店、服務極簡,涵蓋日常生活所需,主要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店內是倉儲式賣場風格,主要為消費者提供常規的雜貨商品,精選了600個SKU,門店面積約200至300平方米。
作為中國硬折扣超市的最早入局者,其創始團隊CEO來自德國,創始顧問團隊有著數十年在推行硬折扣實踐方面的豐富經驗,加上中國的硬折扣市場屬于早期發展階段,有較大的市場缺口,因此比宜德一度被市場看好。
2017年至2021年,比宜德的銷售年復合增長率為120%,其中自有品牌占銷售總額的40%,且四年間在上海和江蘇開出了160多家門店,快速發展期全國門店數量也一度突破了200家。
2021年,比宜德獲得了Argan Capital獨家投資的數億元成長期融資。同年,比宜德正式推出線上平臺,增加了配送到家服務。
不過,隨著中國硬折扣零售模式發展提速,越來越多的入局者進入。
如與比宜德同出德國的ALDI奧樂齊,2019年正式進入中國線下市場后快速擴張,與比宜德相比,奧樂齊的門店設計更加時尚有秩序感,更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又如盒馬奧萊的擴張。盒馬CEO侯毅曾對《聯商網》表示,硬折扣店不是泡沫,是零售真功夫,未來會取代超市大賣場,成為老百姓購生鮮的首選。
與此同時,盒馬鮮生事業部(盒馬鮮生、盒馬mini)業態從今年10月13日起就全面啟動折扣化變革,從盒馬鮮生線下門店開始,覆蓋全國超過350家門店。
賽道擴張加速,硬折扣看似被市場看好。
不過有業內人士持反對意見稱,“比宜德都倒閉了,說明這個模式估計在國內很難走通了。”
也有人表示:“這兩年新起的國內很多所謂硬折扣店充斥著各種劣質品,曾經專門去體驗過不同的店,發現有些食品買回去真的難吃。”
中國的硬折扣模式,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