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便利店
來源/全食在線
撰文/李青林
2020年以前,身邊人如果加盟了一家便利店,那絕對是實力的體現。
然而三年后的今天,一大批便利店加盟商都快要抑郁了。
高租金,高人工費,并沒有換來高銷量,高毛利。
反而因品牌方過度壓貨、門店客流下降,不少
便利店加盟商正在虧損的邊緣掙扎。
甚至有的人為了完成合約拿到押金,即便是月月虧損,也要咬牙堅持。
與此同時,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大多數城市便利店的飽和度在3000-9000人/店區間,距離達到成熟市場階段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截止到2022年底,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接近30萬家。
而據據日本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1月,日本國內共有約5.7萬家便利店。
當然無論從人口數量還是國土面積來看,中國都有較大的優勢。
但事實是,當我們的便利店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時,這個零售業態卻日漸低迷,在《2023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中國便利店平均單店日營收入從5297元下滑到了4794元。
我們不僅要問,中國究竟需不需要這么多的便利店?
與布局全國加油站的易捷便利店不同,大多數本土便利店品牌都以區域品牌為主,而一些在本地區域發展成熟的品牌也開始嘗試跨區擴張。
而7-11、全家、羅森這些國際便利店品牌也依托加盟商進軍全國市場,這幾個在日本發展成熟的品牌,很輕松地就能站穩中國市場,因此擁有更大的區位選擇權,也能進入核心商圈。
30萬家便利店,也因此開始了激烈的競爭。
在上海,一個十字路口可能遍布3-4家不同品牌的便利店,似乎方便了消費者,但卻分散了門店的客流,也會加速便利店的競爭。
但在二線或者新一線城市,便利店的對手是夫妻店和沒有形成規模化連鎖的社區店,后者雖然沒有完善的供應鏈和體系化的管理,但因為更接近消費者,且更具有人情味,所以能夠很好地生存。
雖然按照人口覆蓋率,中國便利店依舊具有很大的空間,但事實是在多元化的零售體系下,我們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便利店。
比如方便快捷的線上購物,便宜實惠的直播購物,以及售后穩定的電商平臺,再加上線下社區超市、大賣場、折扣會員店、新零售等等,都為消費者提供了全天候立體化,可選擇的購物渠道。
這是日本甚至歐美國家無法比的。
據日媒報道,擁有5萬多家便利店的日本已經趨于飽和,因為優勢門店區位越來越少,同時運營成本增加,以至于不少門店通過減少營業時間和開發迷你店來解決。
那么對于我們來說,30萬家便利店是否也接近飽和呢?
按照之前的數據,我們是以人口覆蓋為測算依據,但卻忽視了除了便利店我們還有更豐富的線上線下渠道。
可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
除了門店數量之外,目前便利店所面臨的的問題就是缺少差異化競爭。
在日本,便利店的核心并不是賣貨,而是提供日常服務,從售賣日用品到水電支付、打印、收發快遞、送貨上門、甚至金融服務。
但在中國,大多數便利店扮演的是賣貨的角色,也就是小型的超市,雖然一些品牌連鎖店也提供無線網、免費開水、雨傘租賃、充電寶等服務,但這些對于消費者來說,并沒有吸引力。
相反,那些開在社區門口的夫妻店或者非連鎖的品牌便利店反而能夠提供快遞收發、送貨上門等服務,并且因為搞定了小區居民,而更加具有粘性。
雖然中國品牌連鎖便利店的核心優勢是擁有超級供應鏈,并且能夠提供鮮食服務,滿足上班族的早餐和午餐。
但在外賣的沖擊下,便利店的鮮食服務也沒有了優勢,除非特別趕時間或者對其中某一款食物很感興趣,不然大多數白領都會選擇外賣。
中國便利店發展面臨一些困境,但品牌商和經銷商也依舊將便利店作為新品投放的前沿。
2017年-2020年之間,網紅冰淇淋一直是便利的香餑餑,而一些區域冰淇淋品牌也將便利店作為產品迅速走紅的分銷網點之一。
像椰子灰、雙黃蛋、桃氣這些網紅冰淇淋產品都是通過便利店讓年輕人知道的,同時高端冰淇淋也能夠在便利店站穩腳跟,因為來這里的都是白領年輕人,便利店的品牌和門店區位,幫助品牌篩選出了精準的消費群體。
除了冰淇淋,飲品和休食也非常喜歡便利店,尤其是飲品,像無糖茶飲、NFC果汁、咖啡、氣泡水、低度酒這些暢銷品類,都依托便利店的渠道開枝散葉,來到消費者面前。
而在冬天,便利店也通過烤腸和關東煮吸引消費者進店,在今年自動烤紅薯機也成為便利店的標配。
在中國大部分城市,便利店還接入了O2O系統,成為即時零售場景中的重要一環。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便利店還是以產品為王,用門店區位的便利性換價格。
也就是說便利店的產品價格可能會偏貴一點。
但消費者似乎不買賬,尤其在雪糕刺客事件出現后,高價位雪糕幾乎無人問津,而便利店大多數雪糕價格都在中高價位,因此在2023年的夏天,便利店不得不通過促銷來降低冰淇淋的庫存。
而隨著零食折扣店的大量出現,對便利店來說又是一次沖擊,尤其是作為零食折扣店的品牌引流品,價格要比便利店便宜一半。
其實在城市,按照便利店現有在狀況,很難應對來自其他渠道的挑戰,因此中國便利店其實需要的不是數量上的突破,而且單店服務能力的提升。
這里的服務不是賣貨,而是能夠為周圍500米-1000米的范圍提供便利性的服務,比如臨時的休息場所、彩票發售、電影票取票、公交卡售賣、城市地圖指引、部分非處方藥的售賣、社區團購等服務。
甚至是搭建自己的私域會員體系,為精準消費者提供無法拒絕的服務和活動,吸引到店消費。
雖然便利店看的是整體供應鏈和選品的能力,但單店的坪效也非常重要,因為供應鏈是品牌方的事情,而單店的營收則是加盟商生活的來源。
我們需要便利店,但不需要那么多的便利店,因為在當下,我們購買產品的渠道非常多,便利店并不是必選項。
所以便利店的競爭不是品牌之間的競爭,而是和整個渠道的競爭,畢竟在日本便利店的品牌也就那幾個,但在中國,登上榜單的就有100個品牌,再別說那些沒有上榜的個體便利店。
所以我們可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便利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